陳擁軍 江蘇銀行鹽城分行
前言:金融衍生品是金融創新的產物,最早出現于20世紀七十年代,是在利率股票、貨幣與商品等基礎性金融工具上演變而來的,自身不能獨立存在。在我國金融市場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金融衍生品已經成為商業銀行提高自身效益、降低匯率風險的重要保障,值得關注。
我國的金融衍生品最早出現于20世紀八十年代末期,距今已有幾十年的發展時間,但是在實際上,我國的金融衍生品依然處于相對低端的層次,各類業務的開展情況并不理想。
從整體環境來看,近幾年我國商業銀行的金融衍生品業務開展情況理想,并且商業銀行收入水平也明顯增加,但是透過這一現象后會發現,各個商業銀行的金融衍生品業務依然以傳統模式為主,產品的質量不理想。有學者通過調查研究發現,我國商業銀行主要包括代理、銀行卡與支付結算三項傳統業務,其收入約占中間業務收入的一半以上,且很多產品都是簡單的將匯率期權與利率相結合,銀行之間存在嚴重的同質化情況,自主創新能力差,無法為客戶提供滿意的產品服務[1]。除此之外,我國商業銀行在國際上廣泛通用的股票價格指數、重要商品價格(石油等)、以信用為基礎的衍生品尚屬于空白,也反映出商業銀行在業務創新上的不足。
商業銀行在金融衍生品業務期間,主要是以代理人、中間人的身份辦理擔保、代理、咨詢等業務,在提供金融服務的同時收取少量的費用;除此之外,也有通過國際信托公司,投資海外資產來獲得收益[2]。這個過程中,中間業務所需要承擔的風險小。但是在實際上,風險小不能等同于零風險,銀行在金融衍生品業務中也會面臨市場風險、政策風險等因素的制約。
針對當前商業銀行在金融衍生品業務中存在的不足,因此需要提高商業銀行的產品創新能力,確保銀行能夠通過更多有效的金融衍生品業務來開拓市場。從目前國際市場的發展情況來看,利率衍生品在國際交易市場中約占全部金融衍生品的90%,能夠幫助其他衍生品正確定價,在整個市場環境中具有基礎性作用。同時我國商業銀行手中持有大量國債,并且作為債務市場的主要投資者,受人民幣利率市場化的影響,商業銀行需要通過期權與遠期等利率衍生品控制風險,期間雖然受各種政策影響,商業銀行在利率衍生品方面的工作受到制約,但是未來發展前景依然可期。所以下一階段應該積極探索利率衍生品的新模式,擴大利率衍生品的品種,最終達到提高業務能力的目的。
在金融衍生品的風險管理階段,應該重點關注操作風險管理。目前大部分金融衍生品的操作風險核心主要體現在事前與事中階段,其中的關鍵要求為:金融衍生品中具有復雜性,所以業務人員必須要有專業的業務操作能力,在人力資源的選擇上,應該優先聘用具有豐富工作經驗以及相應的金融衍生品工作人員,降低人為因素對各類工作的影響。同時要完善內部監督管理體系,在保證職責分離的基礎上,保證各個業務部門之間可以實現有效監督,進而預見各類金融衍生品操作風險的出現,及時采取應對措施。
除此之外,在風險管理階段還應該保證全體工作人員了解衍生品風險,以及當前的價格狀況、資金情況等,確保能夠將各類風險約束在可控制范圍內,最終降低風險發生。
從市場角度來看,營銷已經成為開拓市場不可或缺的一環,營銷對市場的影響已經成為世界金融行業廣泛認同的觀念。但是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并沒有在金融衍生品中采用明確的營銷定位策略,基本上采用了無差異性的市場營銷,這種營銷模式存在明顯弊端,無法適應當前市場要求。所以在下一階段工作中,商業銀行應該結合國內外相關經驗,建立多樣化營銷體系,并結合具體情況明確產品策略、市場策略、促銷策略等,提高自身市場業務能力。例如某商業銀行在金融衍生品的市場營銷階段,努力打造金融衍生品的綜合服務平臺,該平臺以手機APP、微信公眾號為媒介,定期向目標受眾推送與金融衍生品有關的資訊,并對各類金融衍生品的信息提供專門鏈接,使感興趣的客戶能夠直接點擊鏈接瀏覽信息,加深認識;同時平臺上還提供了網上預約等功能,減少客戶等待時間,因此這種營銷方法可以讓多數客戶滿意。
結束語:積極開展金融衍生品業務已經成為商業銀行重點關注的問題,從本文的研究結果可知,下一階段工作中商業銀行必須要創新金融衍生品的種類,并實現有效營銷以及風險預防,這樣才能推動商業銀行金融衍生品業務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