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濤 湖北職業技術學院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通過現代化創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成為獨特的“戰略資源”,將釋放出強大的能量,進而推動中華民族復興。探討優秀傳統文化建設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和路徑,有助于進一步把鄉村建設得更和諧、美麗,使城鄉融合后的鄉村更具魅力,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習近平曾多次提到“鄉愁”,“鄉愁”是鄉村文化建設價值的代名詞,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建設既要遵循鄉村自身經濟社會的發展規律,又要注重意保留鄉土味道,把田園鄉愁留住。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文化復興的任務,就要留住青山綠水,又要傳承傳統文化,讓優秀傳統文化這張名片在鄉村的價值凸顯出來。
一、把經濟發展紅利轉化為優秀傳統文化建設動能,助力鄉村鄉風文明,營造看得見的“鄉愁”。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中,“鄉風文明”是鄉村建設的初心、旗幟和方向。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鄉村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鄉村為城市發展輸送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力資源。目前,將人力、財力、物力大量向鄉村投入,不僅僅為了促進經濟發展,這種投入的意義遠遠超越了經濟價值本身。城市反哺農村,工業支援農業,將先進的經驗和方法,以及大量的現代化人才引入鄉村,進一步激發鄉村活力,鄉村的多重價值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振興,需要動員全社會積極參與。通過政策設計,要讓更多農民工、大學生、退伍軍人、退休人員成為鄉村建設的主力軍,鼓勵他們在鄉村創業發展或在鄉村居住。這種鄉村人員結構的改善,帶來的將是鄉村人口素質的整體提升,文明程度的進一步發展,將美麗的“鄉愁”一方面用實體的方式通過建筑、環境等的改造表現出來,另一方面用無形的方式通過規范、創新等體現出來,鄉村煥發出“鄉愁”魅力。
二、把地域文化積淀轉化為優秀傳統文化特色產品,助力鄉村產業興旺,創造帶得走的“鄉愁”。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地鮮明的文化名片。無形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要形成優秀傳統文化產業,主要要解決“三個鏈接”的問題。一是優秀傳統文化與旅游資源的鏈接,解決吸引力的問題。盤點地方已有自然景觀及人文景觀,總體來說對地方故事中的文化基因挖掘不夠,新建人文景觀也缺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意識。要整合已有的旅游資源,并充分運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二是優秀傳統文化與特色產品的鏈接,解決購買力的問題。地方已有的特色農產品缺乏優秀傳統文化標簽,名優特產品也與當地民間故事和傳說聯系不緊密。要通過文化再造等方式,讓高質量的產品成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無聲使者,通過游客購買的方式,傳遞到各地。三是優秀傳統文化與文化符號的鏈接,解決影響力的問題。要善于應用信息化符號和新媒體技術制造出有代表性的當地人物、當地風景、當地活動符號,講好“故事”,設計好“路線”,讓游客到當地來不僅能聽到,而且能看到當地美好的民間故事和傳說,能體驗到優秀傳統文化氛圍。游客能夠通過帶走深植優秀傳統文化情感的文旅產品,在更為廣泛的地方傳播當地好故事,發出當地好聲音。
三、把農民文化自覺轉化為優秀傳統文化建設載體,助力鄉村有效治理,打造留得住的“鄉愁”。近年來,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階層變幻莫測,社會流動性增大,出現了價值判斷的多元化,但鄉村這個熟人和半熟人社會中的“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婦有別”天性并沒有出現根本性的改變。在鄉村,個人行為的底線是國家法律,而日常的行為規范受傳統的家訓族規、村規民約制約。在實現鄉村振興的歷史背景下,改變“重物質輕文化”傾向,讓鄉村文化在重新定位并煥發活力,不是將傳統文化進行完全地復刻,更不是完全地棄之不用,而是在復興傳統的基礎上,滿足農民乃至城市居民多樣化的文化需求,結合時代變化重構鄉村精神和鄉村理想,培育鄉村振興的合格建設者。在治理中要打通主流文化、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通道,充分發揮文化的向心力、感染力和約束力,強化農民的文化自覺,建立德治、法治與基層自治相輔相成的現代治理體系,這才是“鄉愁”的時代光芒。
優秀傳統文化是當地土地涵養出的歷史積淀,鄉村振興是今日當地的時代使命,必須認識和了解優秀傳統文化對于當地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鄉村振興不是重構鄉村,更不是完全將鄉村建設為城市,而是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留住,讓鄉村汲取現代文明產生新的生命力,留住當地的青山綠水,傳承當地的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