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玉 煙臺市福山區統計局
引言: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鄉的內部結構體系發生不同程度的改變。政府部門應該加強對提高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作的落實力度。應該以實際情況為出發點,因地制宜推出有針對性的政策,切實促進農民增收,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提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達成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
根據數據可知,今年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564萬人,完成全年任務目標的63%。上半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069元,名義增長3.8%,實際下降1%。根據計算可知,農村常住居民每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1345元,與城鎮居民存在一定的差距。政府部門應該加緊對提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作的部署,結合不同地區的發展特征,提出有針對性的助農政策。提高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能夠優化鄉村振興的發展水平,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弘揚我國的優秀鄉土文化,傳遞我國優秀文化的內核;合理協調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打造科技、智慧、生態化農業。
科技是提升農業發展水平,增加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關鍵所在。政府以哪個會進一步加強弄農而言科技投入的力度,對科技市場進行有效監管。目前我國在農業科研投入的資金與農業生產的收入不成正比。所以,政府部門應該提升農業科研經費的投入,充分彰顯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拓寬資金籌集的渠道,提升農業科研的現代化水平。政府應該把農業科技活動定義為我國的公益性事業,限定各級政府在農業科研工作中的最低增長幅度,打造系列完整的農業科技投入機制和監管機制。應該加強執法的力度,嚴厲打擊那些發布虛假農業信息和提供劣質農業技術的行為,為農民們提供安全和諧的農業科技市場環境。
目前部分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較為滯后,無法為現代化農業發展進行助力。缺乏便捷的交通環境、電力系統不穩定、水利設施不完善,嚴重抑制農業的發展態勢,應是每個農村家庭的經濟收入。所以,政府部門應該進行實地調研工作,結合當地基礎設施建設的效果提出有針對性的優化政策。在土壤肥沃地域廣闊的區域進行農田標準化建設,擴大農業的經營范圍,提高農產品的產值。此外,在國出臺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中提出應該把基礎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為全面建成小康提供保障,例如,交通方面,將符合條件的區域都實現通硬化路;物流方面,在農村實現物流配送網點全覆蓋;水利方面,進行河流治理和水庫加固;能源方面,開啟農村燃氣基礎設施建設[1]。
第一,建設農產品基地,打造農產品產業結構鏈,培養區域內的龍頭企業,帶動其他農戶的同步發展,提升經濟收益。第二,政府助力推出“一村一品”的運行模式,發揮龍頭企業的領導作用,以市場需求為基礎進行有針對性的生產,提升農業區域化發展水平。第三,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農民和市場構建堅實的橋梁,政府幫助農民們構建三位一體的農業經營發展模式。在合作社的引領下,農民和企業進行直接合作,擴大市場的需求份額。第四,政府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應用大數據技術構建信息交流溝通的平臺,提出多項惠農政策、構建人才培養機制,提升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為了優化鄉村振興戰略,打贏脫貧攻堅戰,政府發布了一系列的惠農政策[2]。例如,打造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構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農業產業強鎮、推進信息進村入戶等。
對擁有耕地承包權的種地農民進行補貼。補貼的資金通過一卡通的模式直接打到農民的戶頭中,避免發生籌集資金共同使用的情況。各省市應該按照財政部和農業部提出的“三項補貼”的要求,并結合本地的發展情況,確定具體的補貼對象、模式以及具體的資金。在進行補貼時應該與土地權構建聯系,創新補貼工作的落實模式。此外,為購買自動化機械的農戶提供一定的資金補助,提升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質量。同時應該以綠色生態為基礎,把補貼發放與耕地保護構建聯系,加強農戶們的自主意識,對耕地地力進行妥善保護。
在農業生產中存在大量的不確定因素,種植戶們面臨著巨大的種植壓力,他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會隨著客觀因素的變化而上下波動。政府應該大力推行政策性農業保險機制,保障農戶們的基本經濟權益。政府為參與保險的農戶提供一定的經濟補貼,或者由政府部門進行統一處理購買保險。此外還可以對優勢性產業進行重點幫扶,提供農業風險基金充分調動農民參與的積極性,建立穩定的農業保險機制,解決農戶們的后顧之憂。
結論:綜上所述,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政府應該加緊落實提高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政策,為農民們提供堅實的保障。政府應該加強科技和基礎建設的資金投入,為農業發展提供助力、加強資金補貼和構建保險機制,保障農民們的基本權益、制定人才培養機制,為農業發展進行全面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