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洪濤 中電投東北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
有史以來,位于歐洲的大多數國家均通過利用各種能源從而促進經濟發展,與之相比我國的能源意識較為落后,致使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歷較多磨難。清朝末年,因外來侵略者的入侵導致我國處于傷痕累累的狀況,政治、經濟建設與發展均相對落后。為了促進經濟發展,我國也進行了相應的能源開采,通過各項能源開采措施的落實使得我國經濟取得一定程度發展,但因長期無節制的能源開采從而導致較為嚴重的能源危機情況出現[1]。因此,在現階段我國推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節能減排的經濟發展方案。節能減排是目前經濟體系中需面臨的重要問題,并與我國經濟能否長期穩定且持續性發展緊密相關。在經濟長遠發展過程中,環境污染與資源短缺是其面臨的主要問題,也是阻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原因。本文通過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及節能減排的內在動力進行探討,從而為經濟發展提供有效參考依據,確保我國資源得到合理運用。
人類對自然能源無休止的開采與利用是導致生態環境問題出現的重要原因,在工業革命之后將石油、煤炭等資源應用于生產加工之中,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能源使用量得到逐步提升,與此同時產生的污染氣體排放情況也相對增加,以致對大氣環境造成嚴重污染[2]。通過進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降低對于石油以煤炭等資源的過渡依賴,是對當前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矛盾進行有效緩解的重要方案。因此,我國甚至全世界都應將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作為目前的首要任務,在促進資源利用率得到顯著提升的同時降低資源的過渡使用量。此外,還應注重對新型能源的開發以及利用,如低熱、潮汐能以及太陽能等的開再生資源,通過使其取代傳統的不可再生資源從而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因此,在目前經濟發展過程中,其方式的轉變與節能減排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一,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質量顯著提升,各行各業均得到較好發展,利于我國經濟建設的順利實施。目前,我國國內的大多數產業均需依靠資源投入以及投資規模擴大從而實現經濟快速增長,通過進行大量物力、人力的投入進而實現經濟建設,但上述經濟發展方式僅對于短期經濟效益的提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卻不利于國家經濟的長期發展。為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需通過經由量變到質變從而為經濟發展提供其內在動力。目前的經濟環境,在各行各業中需通過加大對高新技術的應用,從而促進產業附加價值的顯著提升,主要是通過采用最少的人力資源進而達到較高的經濟效益,通過采用科技手段促進經濟建設質量的顯著提升[3]。經由量變到質變能夠促使我國經濟實力得到較大程度增長,并為現代化建設目標的順利實現奠定堅實基礎;另外,在上述情況轉變下,有助于自然環境保護以及資源利用率的顯著提升,同時有效保障發展策略的準確落實。因此,在進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以及節能減排的內在動力探索期間,應從產業結構入手,確定相應的適合企業未來發展的戰略目標,并通過實踐加強對相關科學技術的探索,促進我國科技水平逐步提升的同時能夠為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供便利條件。
第二,資源利用效率的顯著提升。通過由提升資源利用率的角度出發促使節能減排的經濟發展策略得到充分貫徹與實施。目前,我國現階段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與節能減排的重要內容為積極尋求經濟建設與資源利用之間的有效平衡,促進資源運用效益的顯著提高,該內容也是將經濟發展與節能減排進行有效聯系的重要經濟運行方式。依據目前節能減排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而言,其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資源問題,資源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4]。對于能源使用而言,通過促進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從而達到促使能源消耗顯著降低的效果,此外,通過與其他產業進行有效協調與配合,促使節能減排策略得到全面實施。在經濟建設實行期間,為使節能問題得到有效的技術保障,科研人員應注重對于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此同時,我國科學家們正加大對于新型能源的研究,以便促進經濟轉型的快速轉變,推動經濟建設與節能減排的快速實施。
第三,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有效實施。經濟增長的本質是在進行產業運營期間由多種生產要素構成的組合以及作用效果的共同改進,隨著時間的逐步推移,主要形成以加大投入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以及提升集約型經濟運行質量與提高生產效率的兩種路線。通過對多個經濟增長的關鍵點進行積極發展,有助于我國經濟建設的積極推進,進而促進節能減排的實現。依據經濟運行模式而言,其主要經歷階段位:(1)資源節約階段,該階段主要是指通過借助生產要素完成經濟建設的相關目標,從而促進經濟增長效率的顯著提升;(2)資本經濟階段,主要是指借助資金投入與大量生產力進行的工業生產,該階段極易導致資源消耗情況出現;(3)技術發展階段,主要是通過知識與科技促進經濟的快速增長,創新技術是該階段經濟發展主要依靠;(4)分化階段,在該階段主要是追求個人與生活質量的全面發展,并促進形成新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依據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而言,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極易資源配置合理完善是目前經濟發展過程中用以解決難題的重要措施,通過促進經濟持續發展進而使得節能減排策略得到充分實施,最終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第一,節能措施,節能減排主要包含節能與減排兩方面內容,對于節能部分而言,節約用紙、節約水資源以及電能等是較為常見的解決方案。上述方案的實行大多通過我國公民自身行為的控制從而達到減排效果,對于國家而言,在節能減排實施期間,僅通過上述措施是遠遠不夠的,國家應加強在節能相關領域的研究,經由引進新型技術并推廣應用,進而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
第二,減排措施,節能、減排兩者之間緊密相連、密不可分,同時兩者之間又存在一定區。大多數情況下,具有節能效果的一定能夠產生減排功能,但具有減排功能的并不一定能夠達到節能效果,因此,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對于減排的技術要求相對較高。例如,若因對減排效果過度重視而忽略了節能方面的考慮,那么則會導致出現資源過度消耗的情況,使得社會效益與國家利益遭受損害,同時對各行各業的均衡發展也會產生嚴重的不利影響。因此,可通過以下幾方面內容促進減排方案的有效實施:(1)完善相關部門工作,相關部門應加強對具有高污染企業相關數據的有效控制,必要時可依據法律政策采取相關措施,通過嚴格監督相關的審核環節,促使高污染企業的快速增長得到有效控制。(2)促進循環經濟的大力發展,在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主要突出對于可再生能源以及不可再生能源的循環利用,加強進行節能減排環保意識的再教育,促使我國公民的環保意識得到加強的同時有效節約了能源利用。(3)積極推進減排建設投入,國家經積極推進節能減排相關方面的投入,例如技術人才及資金投入等,通過進行技術型人才的積極引進,促進我國節能減排項目的合理實施,使得能源緊張問題得到有效解決。(4)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任何行為的實施均與法律緊密相關,對于節能減排策略的實施,相關政府及國家應在法律方面進行約束,通過制定更加健全、嚴謹的法律法規,加大相應的監管力度,使得節能減排意識能夠深入到每個公民腦海中。
綜上所述,若要實現經濟的長遠發展,則應進行經濟增長模式的相應轉變,經由構建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和諧關系方面出發,為確保在經濟發展中節能減排策略得到充分實施,還應做好相應的管理工作。在開展經濟活動過程中,通過促進相關資源的充分利用,促使資源利用能夠滿足于經濟發展需求,并實現粗放型經濟模式的快速轉變,加之對高新技術的合理運用,促進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顯著提升,并經由節能減排策略的正確引導,確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正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