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薇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黑龍江黑河銷售分公司
引言:利潤率等財務指標歷來是企業管理層判斷經營成效和優化資源配置的主要依據。隨著現代企業營運環境與業務模式的復雜化,圍繞財務數據進行的傳統會計核算無法全面揭示相關指標變化的內在聯系和意義,難以滿足企業防控風險和應對環境變化的決策需要。只有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全面的財務分析,才能客觀反映企業經營狀況并為經營決策提供依據。
財務分析工作的實質是依據相關管理法規和會計準則,通過對一系列財務分析指標的計算、分析,科學評價企業的盈利、償債和營運能力,為投資者、企業經營管理者等主體提供決策依據[1]。目前較為常用的財務分析方法包括了比較、趨勢、綜合分析等方法,分別適用于分析企業盈利等能力變化、判斷企業經營狀況走勢、評價企業價值等場景。
現代企業的經營決策需要以高質量的財務分析、風險評估成果為依據,才能對變化極快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經營條件做出準確預判和快速響應,有效防控籌資、經濟活動規劃設計及執行等環節的各類風險,確保達成預期經營目標并不斷提升企業價值。而財務分析成果基于對財務、業務數據和相關信息的科學分析,可以準確反映特定周期企業盈利、償債與營運能力現狀及趨勢,是管理層預判形勢和明確發展方向的最可靠依據[2]。
(一)分析指標選擇不當。根據現行相關管理規范,企業財務分析指標多達幾十種,雖然每一種指標的意義、具體計算規則存在明顯區別,但都是用于評價盈利、營運或償債能力。因此,財務分析指標之間具有復雜的內在邏輯關系,實踐中在數據計算的基礎上,必須把握所選指標之間的關聯,才能準確揭示數據變化表象背后的企業經營管理問題實質,并且針對現實需求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或控制措施。但在目前的財務分析實踐中,由于相關人員業務能力所限,財務分析指標的選擇大多沿襲傳統或借鑒同行業企業,導致財務分析成果與經營決策需求不符。
(二)分析方法運用不合理。在實施財務分析并編寫報告時,需要對選定的指標進行計算、分析和評價,由于不同的分析方法有不一樣的視角,因而得出的結論也適用于不同的企業經營決策需要。例如比較法側重于對比當期指標與當期預算、本企業歷史數據或同行業企業同期財務管理指標,以便判斷企業是否實現了預期經營發展目標,或者明確自身優勢并優化下一步的發展規劃。但當前企業的財務分析方法運用往往相對固化和隨意,得出的分析結論對決策層而言往往不具直接參考價值,也無法就具體的融資、投資決策或日常管理問題提出有效的對策。
(三)財務分析成果未被有效利用。發揮財務分析作用不僅要保障分析質量,還必須有運轉良好的企業管理機制,才能確保財務分析成果在經營決策中被有效利用。實踐中部分企業存在財務管理職能定位不合理、業務流程不規范等問題,導致財務分析活動得不到業務部門及管理層的支持,無法保障基礎數據的準確、全面;而且受到信息溝通渠道與管理理念的制約,財務分析成果在經營決策中沒有被視為關鍵依據,導致相關決策受到主觀意志的干擾較大。
(一)優化財務分析指標。用于衡量和評價企業盈利、償債、營運能力的財務分析指標眾多,為了簡化數據處理和指標測算,實踐中應結合決策需要明確主要的財務分析目的,從規范化的指標體系中進行合理選擇,并且結合企業的業務特點輔以部分非財務指標進行綜合評價[3]。例如選擇分析資金、流動資產和應收賬款周轉率這幾個主要指標。在測算出準確結果之后,結合衡量企業績效、價值的用戶滿意度等非財務指標,通常足以客觀的評價企業的營運能力。
(二)合理運用財務分析方法。為了保障財務分析質量并使之成為企業決策層有價值的參考依據,必須結合具體管理需求優化分析方法的選擇和運用[4]。首先,當企業經營規模一般、財務分析報告僅限于考核當期經營績效,或者揭示企業與同業間的差距、優勢時,可以采用比較法。即把當期財務分析指標與年度經營預算或同行業企業的相關數據進行對比;其次,當財務分析服務于企業投融資規劃論證、監控某項經濟活動計劃執行時,應采用多種方法進行財務分析指標的綜合評價,以便全面揭示經營與財務風險、反映特定指標的變化趨勢、找到實際數值和預期產生偏差的原因,更好的服務于企業經營決策。
(三)優化財務管理與經營決策機制。為了確保財務分析成果及時反饋到相關業務部門或決策層,企業必須完善管理機制。首先,企業管理層必須正視財務分析的作用并完善相關制度,確保數據采集、信息溝通有序進行;其次,整合企業的業務流程并明確財務管理部門的戰略位置,讓從事財務分析的人員可以介入業務活動,并且基于財務分析報告參與經營決策,有效發揮財務分析的決策參考價值。
結束語:財務分析以企業經營活動的全過程為分析、監控對象,讓經營決策以對內外部環境變化、企業自身財務狀況和發展方向的準確評估、預判為基礎,促使財務管理有效參與價值創造過程,有益于提升企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