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逸
江蘇海洋大學
工藝美術(art and craft)是指制作手工藝品的藝術。這類藝術品通常裝飾精美,具有實用性或目的性。其使用的各種手工技術包含了金工、木工、編織、裁縫、塑料造型,以及雕刻、版畫制作和繪畫的技法。我國的工藝美術產品具有音韻美、氣勢美、嚴謹美的特點,是我國工藝美術者和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中國的工藝美術起源于舊石器時代的。隨著社會和時代的發展,我國相繼出現了陶瓷、青銅器、絲綢、刺繡、玉器、漆器、琺瑯、金銀制品等各種雕塑工藝品。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我國始終有大量工藝美術作品在海內外市場流通,一度形成盛況。我國工藝品種類繁多,分布廣泛。其中很多作品具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與當地的社會風俗緊密相連。不同的地區孕育了各自的流派,每一類工藝美術作品都有其自身魅力。
工藝美術文化在數字時代的沖擊下,面臨許多傳承難點。在傳播的各個環節,傳統的文化與現代的傳播環境產生沖突,工藝美術文化的傳承陷入僵局。
新媒體時代的沖擊使得許多傳統技藝開始落寞,工藝美術亦是如此?,F如今,大量年輕群體走向了互聯網領域,拒絕進入傳統的工藝美術行業。從業者群體不斷縮小,從業人數持續降低,從根源上減少了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承量。同時,工藝美術傳承者的理論知識欠缺也是當前較嚴重、較明顯的問題。我國的工藝美術理論一直處于不完善的狀態,大量傳承者文化水平低,僅有小學和初中的學歷,不具備深刻的理論認識。而實踐的成功離不開理論指導,理論具有不可或缺的價值。這樣的惡性循環不利于工藝美術的傳承,不利于相關理論的整合和完善。
正如大眾流行音樂能流行于大眾一樣,門檻越低的藝術形式越易于傳播。欣賞工藝美術本就需要一定的藝術審美能力,而工藝美術作品的創作則需要更長期的學習和揣摩。經由數年的時間去磨練一門技藝,并非一朝一夕、一日之功。長時間、大精力、高水準,多個條件限制的高準入門檻會篩去一定比例的躍躍欲試者。例如學習青銅鍛造技術,除需要熟悉美術知識外,還需要鉆研青銅鍛造的原理和方法。僅從這一層面而言,無論是受眾群體還是從業群體,都會因門檻的限制而人數減少,這是工藝美術自身的特質所致。
新媒體環境下,工藝美術作品的傳播形式較為受限,主要依靠圖片和視頻,而平面化的傳播方式并不能很好地傳遞工藝美術作品的美感。與此同時,除現場直播的形式外,大多數的傳播行為非實時進行,將傳播者與收受者進行了時空割裂,不具有“臨場感”,降低了傳受雙方的互動性。且非實時的傳播活動有別于面對面的人際傳播,傳播者不對收受者進行實時占有。傳播環境混雜,收受者解碼的環境不純粹,噪音干擾過多,會直接影響傳播的效果,降低收受者對工藝美術文化的興趣。
新媒體環境中彌漫著“流量至上”“短平快淺”的風氣,在消費主義和網紅經濟的刺激下,大眾偏愛淺顯易懂的新型文化,拒絕那些需要受眾深入鉆研、靜心感受的深沉厚重的文化類型。工藝美術文化歷史悠久,傳統氣息濃烈,不便于短時間快速消費,因此受眾群體較之于快餐文化很小。同理,在二次傳播的環節中,傳播效果將會又一次大打折扣。新媒體環境下的流量型價值取向導致工藝美術文化的受眾群體萎縮,形成了“有價無市”“無處傳播”的窘境。面對此種狀況,即使單方面擴大了從業者的群體,也會因為微小的受眾群體的限制而依舊傳承困難。
共通的意義空間主要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傳受雙方對傳播中所使用的語言、文字等意義符號共同的理解;二是傳受雙方大體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經驗和相應的社會文化背景。傳受雙方擁有共通的意義空間是雙方進行符號交換、社會互動的前提。由于當下從業群體和受眾群體的萎縮,工藝美術的傳承過程中會出現些許的“斷裂”現象。師徒間的代溝、傳受雙方的文化差異、個體對于符號的不同理解等等因素,都會造成文化傳承的矛盾。因意義空間的不共通,收受方可能會在信息接收和解碼的過程中產生誤解,導致工藝美術的理論被錯誤地傳遞。
傳統工藝美術文化和數字時代的新型傳播形式產生了沖突,這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會加大工藝美術的傳承難度。但結合新媒體的特點和發展趨勢,傳統的工藝美術也并非無路可走。
對工藝美術作品而言,相關的法規可以更好地對其進行保護,從而降低作品的被破壞率和失竊率。政策方面可給予從業人員一定扶持,盡量不讓生存問題成為傳承者的顧慮。在保障了行業安全性和舒適性的前提下,再把傳統工藝美術作品與當下流行的符號結合,給傳統文化注入外界的新元素、吸收新概念,讓工藝美術與當今時代發展的步伐保持一致,烙上時代特征。將傳統審美與現代審美結合,只有用推陳出新的態度對待作品才更有利于文化的傳承。
工藝美術作品本質是藝術品,藝術品就存在商品化、市場化的可能性。作品從設計到制作到售賣,存在許多能產生商業價值的環節。將作品生產的產業鏈延長、擴充,就能擴大工藝美術的市場,豐富其物質價值。新媒體背景下,工藝美術作品的產業鏈可以蔓延到更多的角落,當下大火的直播帶貨即是市場的一部分,也能為工藝美術產品帶來經濟效益。當文化產品所產生的物質價值被大眾接受和推崇時,文化產品背后蘊含的文化意義和精神價值也會隨之被傳承。
興趣是需要培養的,而在數字時代,興趣的培養離不開新媒體的宣傳助力。“酒香也怕巷子深”,傳承者不能只顧創作而不顧傳播,這便說明了利用新媒體進行宣傳的重要性。新媒體平臺自身流量龐大、受眾群體廣泛,宣傳的廣度可借此拓寬。且新媒體形式多樣,可以用更生動有趣的交互形式進行宣傳。
公眾號“中國藝術研究院工藝美術研究所”是同名研究所創建的新媒體陣地。該公眾號常發布展覽詳情、招聘公告、論壇信息、活動通告、征稿啟事等推文,不同的內容涉及了工藝美術行業中的方方面面,可增加事件的參與人群,擴大工藝美術的社會影響力、加大破圈程度。也可制作h5小游戲、趣味動畫或拍攝短視頻進行工藝美術作品普及,增強宣傳的互動感與趣味性,豐富傳統文化的宣傳形式。
利用以上兩點優勢,從業者和相關部門能更好地宣傳工藝美術文化傳承的意識和價值觀念,引起社會重視。除此以外,網民在新媒體平臺上進行社會互動均帶有一定的利益訴求。研究群體的消費心理和需求傾向,也是宣傳工藝美術的方法之一。
加大相關技術的研發力度,是傳承工藝美術文化的必要途徑。技藝與技術的結合,是傳承文化的重要方法。3D建模技術可再現工藝作品的樣貌;VR、AR、MR等數字技術能帶來身臨其境的“在場感”,減少身體的離場造成的弊端,增強實時互動性。為更好地配合使用技術,彌補專業人才的理論知識欠缺也相當重要,可通過培養高等教育人群對工藝美術的興趣來彌補。不可忽略的是,傳播渠道在造成限制的同時,也具有其自身的優越性。新媒體平臺所帶有的草根性給工藝美術者們創造了曝光渠道,他們不必經由相關團體和協會便可自行宣傳,隨時隨地、打破時空限制。在數字技術和傳播渠道的雙重加持下,工藝美術文化傳承的可能性會在新媒體時代進一步加大。
傳統文化傳承的難度源于數字時代新型傳播邏輯與傳播環境對其造成的沖擊。傳統文化與新型媒介形式產生碰撞,不可避免地發生矛盾,帶來文化傳承的堵塞。要為傳統的工藝美術文化爭取一席之地,必不可少需要結合新媒體時代的環境與發展趨勢。時代瞬息萬變,沒有絕對的舊與永遠的新。只有將傳統與當下的時代特征結合,才能使得藝術長青、文化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