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貴文 呂梁市扶貧開發辦公室
引言:當前全國正處于一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但仍然有些貧困地區由于自然條件、生活習慣以及交通等原因,農業生產一直停留在小而全的小農經濟狀態,農業產業談不上規模,也談不上經營,更談不上市場競爭力。產業既沒規模,效益也低,一直制約著貧困群眾收入的增加。脫貧攻堅中要大力推動農業產業的發展壯大,引導農戶調整結構、運用新技術,壯大產業規模、提升產品品質、提高農產品附加值,讓農業產業真正成為貧困群眾持續增收,脫貧奔小康的重要依托。
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充分的體現出黨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我們要堅持農村優先發展,農業產業發展是脫貧攻堅的基礎,這也是我們實現振興鄉村的重要內容,也是對農民增收、農村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保障和首要條件。只有產業興旺,才會使農村人民的生活得到保障,解決溫飽問題后,才能考慮生態宜居,從而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最后使鄉村形成較為鮮明的文化特色,這樣才能體現出脫貧攻堅的價值所在,達到扶貧效果明顯、人民生活富足的目的。
在黨的十九大中,已經明確提出要改善和保障民生,那么就要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的、最現實的以及最直接的關乎民生的重大問題,并且也要在扶貧過程中注重扶志、扶智的有機結合。當然,在扶貧的過程中主要的幫扶對象就是偏遠山區、交通不便利以及自然環境影響大的貧困山區的人民群眾,這些區域發展的經濟鏈就是農業產業,這也是對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基礎。一旦經濟鏈建立起來了,人民的經濟收入得到保障,那么生活就得到了有效保障,這對于貧困地區的經濟情況和貧困群眾的溫飽增收都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同時,做好農業產業的發展也是對貧困群眾生活水平的改善有著重要作用。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僅是強調所謂的“小康”,最主要的是在強調“全面”,這就是指“小康生活”不拋棄任何一個人民群眾,當然也就是指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個都不能少。農業產業扶貧政策和項目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進行幫助,主要是在發展農業生產,讓貧困戶在相關扶貧、扶志以及扶智政策的支持下,實現可持續的增收致富,且不返貧的目的,從根本上解決和改變貧困地區人民窮困的面貌,實現全國建成小康、一同進入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真正使農業產業扶貧成為全面建成小康、同步進入小康社會的助力劑。
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保障,中國流傳至今的古話曾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這就足以表明我國水土資源的豐富,以及土地資源對人民生產生活的重要性。黨的十九大中提出,我國將持續保持土地的承包關系穩定,并且長久不變,這對于農民而言是一顆“定心丸”,也為我國農業產業的長期發展提供了可靠保障。因此,對于貧困地區的人民群眾而言,想要快速的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脫貧致富,那么貧困地區的人民群眾和相關扶貧人員,應充分利用好現有的土地資源,并根據貧困地區的實際土地特征,發展當地特色的農業產業,在保障貧困人口的收入穩定的基礎上,實現脫貧不返貧的目的。
在當今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農業產業也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持,然而想要徹底的擺脫“靠天吃飯”的命運,那么農業產業必須要走科學發展的道路。然而,當前大部分貧困地區的農業產業發展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相關的專業技術人員,或者一些技術人員的技術不過硬,技術更新的手段不快,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腳步。另外,一些農村從業人員的年齡結構逐漸老化,青壯年勞動力也在不斷流失,且年輕人才的培養周期有較長,以至于難以當前農業產業的技術水平無法有效提升,導致農業技術力量斷層的問題突出。當前傳統技術服務系統支撐的農畜產品科技含量低、質量也良莠不齊,導致農村產業廣種薄收,這些問題的出現,嚴重的制約了產業規模化發展,對脫貧扶貧之路產生了嚴重制約。
我國的土地資源雖然的十分的廣泛,但是由于山坡、洼地型的土地在我國還占有較大比例,以至于農業產業的發展所需土地,以及適合種植、養殖等的土地資源相對較少,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當代集中化、機械化農業作業,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將最終會導致農業產業的生產效率低,生產升本增高,生產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另外,一些貧困地區的交通道路建設、水利設備建設,以及冷鏈儲藏等市場建設等方面存在欠缺,也給農業產業的發展產生影響。一些地方基礎設備建設滯后的原因,也對農業產業的發展產生了嚴重的阻礙,以至于農業產業在發展中的“靠天吃飯”的困境不僅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且由于交通設備的原因,導致銷售途徑不暢,形成物流成本增加、利潤降低,這也為與其合作的合作社和公司將承擔著較大的市場風險。
當前大部分的貧困地區由于農業產業發展缺乏特色和創新,農業產品也仍然處于粗加工的狀態,對產品的深加工和創新程度嚴重不足,以至于農業產品的種類十分單一,這既也不符合、也不滿足市場對新產品的需求和渴望,并且利潤也不高,最終導致產業對區域經濟發展帶動的能力不強。以簡單的畜產品為例,隨著養殖合作社和公司規模的擴大、基礎設備建設進程的加快,以及科技技術的支持不斷提升,當前大部分的農業產業規模將會越來越大。然而,當前農業產業面臨在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是現有的粗加工方式使當前大部分的農產品“量大價低”,在行業的競爭過程中容易造成惡性的競爭以及產品積壓,為產業的發展帶來極大的挑戰。
發揮好農業產業在脫貧攻堅中的重要作用,一定要在精準扶貧理念的指導下,通過建立有效體制機制,實現政策制定有效和協調統籌有力,將各方資源進行有效規劃和整合,形成工作合力。在做好此項工作中,首先,要明確和堅持農業產品的收益原則(誰投資、誰管理、誰所有以及誰受益原則),并在此基礎上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使土地的歸屬權益關系得到明確的保障,產業的發展有法可依、有規可循。其次,在制定有關政策上,應明確各區域之間的產業布局和結構關系,避免產業趨同而引起的一些經濟效益問題。最后,在要做好精準規劃,不斷將產業發展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拓展,提升產業脫貧能力。
做好粗加工向精加工轉移是當前農業產品扶貧的主要產業道路。在這過程中,我們需要強化科技支撐,加快集研發、深加工以及交易為一體的科技產業發展鏈條。建立一個全面的集人才、技術、市場等系統、科學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進而激發產業的潛力、提升產業的效益。與此同時,在科技基礎的保障上,要注重創新驅動,對產業的發展模式不斷的進行探索,對產品的種類不斷的創新,從而實現產品能效的提高,促進產業的有機循環,實現創新和效益的共贏。
對于當前的社會需求而言,農業產業的發展需要不斷的進行探索,尤其是“企業+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首先,強化利益共同的機制,并優化收益的分配方式,使群眾擁有一份穩定的產業保障。其次,持續深入的改革農村集體經濟制度,探索資產折股量化,賦予農民想要的集體資產股份,為其增加收益。最后,還需要積極的鼓勵技術人才、資本信息向貧困地區的流動,為優化產業發展模式和完善幫扶保障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結束語:到2020年末,我們將要徹底打贏脫貧攻堅這場戰役,這場戰役的主戰場就在農村。因此,一定要充分發揮農業產業扶貧的重要作用,因地制宜、因地施策,以更加明確的目標、更加對路的政策、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扎實的行動,排除萬難、合力攻堅,下大力氣使農村的產業旺起來,讓貧困群眾的腰包鼓起來,為實現脫貧攻堅的偉大勝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