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恒 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江蘇省電力建設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日益深化,僵尸企業逐步被清理出局,金融監管環境也越來越嚴格。在經濟增速遲緩、債務壓力增大的大環境下,一旦企業陷入經營困境,杠桿率越高,意味著企業債務風險系數越高。由此,全面探究建筑央企降杠桿、減負債的可行性策略顯得尤為重要。
當前,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世界經濟增速持續放緩,而我國正處于發展體制轉型、經濟結構調整及增長動力轉換的攻堅克難期。在此過程中,面臨著體制性、結構性、周期性等多方面問題。同時,這些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市場經濟運行的壓力。
面對市場風險因素的變化,企業要主動探索和分析可能影響企業經營發展的內外部風險因素。企業的債務風險往往直接決定了企業的生存發展態勢。尤其是在復雜的經濟環境下,降杠桿、減負債逐步成為企業減輕債務負擔,擴大經濟效益增長空間,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關鍵舉措。
如果將企業視為一個生命體,資金的流轉和資本的運作就是維持這一生命體生存發展所必需的“血液”。“降杠桿、減負債”就是預先采用科學方式止住“出血點”,再想方設法“補充新鮮血液”。最后,讓企業恢復“造血能力”,并能夠進行“血液運轉”。
第一步,精確的找出“出血點”,緊急按壓“出血點”。目前,建筑央企內部仍存在諸多產能落后或處于虧損狀態的資產。近年來,瘦身健體、提質增效逐步成為建筑央企調整落后產能、處置不良資產的關鍵舉措。與此同時,建筑央企要高度重視新開工項目的各類風險,嚴控負債規模,避免產生新的出血點。
第二步,及時補充新鮮血液,維系企業的平穩運轉。優化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通過債轉股等形式,擴大股權融資比例,吸納民營資本,實現各類資本的相互融合,協同進步。
第三步,大力培育建筑央企的“造血”功能。建筑央企需完善內部管理水平,增強外部風險防控能力,夯實資本基礎,擴大市場競爭優勢,以期強化自主造血功能,爭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建筑央企“降杠桿,減負債”的可行性策略如下:加強現金流管理,維系現金流的良好運轉;加大資金集中管控力度,提高資金利用率;注重應收賬款與存貨的強力壓控,降低應收賬款占用額度,增強存貨變現能力。
在新時期背景下,建筑央企要加強資本運作管理,增大資金利用率,擴展經濟效益增長空間。對于建筑央企來說,應當堅定不移的秉承資本運作無小事的基本原則,加強資金鏈安全管理,為可持續發展夯實基礎。在經營發展進程中,重點關注資金流轉和效能,如資金運營能力、資金運營效益以及資金風險控制等。
建筑央企需堅持如下幾方面原則:經營凈現金流不低于利潤加折舊;付現資本支出不大于當年投資計劃;自由現金流原則上大于零。建筑央企要制定完整、合理、可執行的資金計劃,加大資金預算執行力,不斷加強資金風險防控能力。建筑央企需進一步細化資金預算,擴大資金預算的覆蓋面,推行全程化、動態化、精細化管理模式,加大事前風險控制、事中風險控制和事后風險控制力度,充分發揮資金預算的引導作用和警示作用,為籌資與運作爭取時間,從而不斷提升企業的資金配置效率與經營發展水平,確保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掌控主動權。
建筑央企要充分發揮集團化運作和集約化管理的優勢作用,不斷改善資金集中管理水平,擴展運作效益增長空間。與此同時,加大資金集中管理力度,爭取在最短時間內加強資金集中力。
全面貫徹央企集團“一清、一降、兩提高”的資金集中管理戰略指導方針。其中,“一清”是指清理外部商業銀行賬戶;“一降”是指降低外部商業銀行存款規模;“兩提高”是指提高內部資金管理水平和資金結算水平。
建筑央企不僅要嚴格控制銀行賬戶數量,還需對各銀行賬戶余額了然于胸,與財務公司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構建完整的資金運作平臺,建立獨立的資金池,及時集中資金,確保收支平衡以及融資安排的合理性、精準性。利用資金監控系統,對賬戶、資金、融資、票據等資金管理核心業務實行動態化監控與精細化分析。
各建筑央企必須嚴格控制應收賬款和存貨的占用規模,盡可能的縮減應收賬款數額,將存貨轉變為資金,提升盈利能力指標和資產質量指標。通過監控應收賬款與存貨結構變化情況、落實應收賬款與存貨清理責任等關鍵舉措,維持資本運作的持續性、平衡性和穩定性。
再者,加大對長賬齡應收賬款與存貨清理情況的關注度,全面深入的剖析應收賬款與存貨資金占用的合理性,進一步明確應收賬款與存貨壓控的關鍵點,做好后續的一系列清理工作。
另外,建立健全的信用風險管理制度,構建完整的客戶資信檔案,加大客戶信用風險管理力度,依托信用風險審查制度對新增客戶進行約束和管理。在日常結算過程中,加強應收賬款的跟蹤和清收,降低應收賬款額度。同時,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加快已完工未結算存貨的結算進度,增強存貨變現能力,維系資本的良好運轉。
結束語:綜上所述,在新經濟常態下,建筑央企需要采取多渠道組合的方式,優化內部資源配置,大力引入社會資本,注重外部企業強強合作,以此不斷增強資本運作能力,擴大企業市場競爭優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