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建明
(江蘇省如東縣洋口畜牧獸醫站,江蘇 如東 226407)
在進行羊養殖過程中,羊疾病是影響養殖工作開展、養殖戶收益的重要因素。而羊肉及羊副食品市場需求向好,使很多養殖戶紛紛開始擴大自身的養殖規模。在此過程中,應提升對養病的治療與預防能力,不僅能夠盡早發現羊病,進行治療、采取有效應對措施,還需關注預防與免疫工作,降低羊病發生概率。為此,筆者依據自身實踐經驗,淺要談談常見的羊病與相關防治措施:
當發現羊只有口蹄疫癥狀,譬如:其臨床癥狀有口腔黏膜及蹄處出現水皰、潰瘍、糜爛等,且伴有不同程度的發熱,羊只體溫可升至40℃,患病羊精神狀況差,存在流涎、跛足等。養殖戶在發現疫情應或疑似疫情便應及時報告,并嚴格進行對疫區的消毒、隔離,做好隔離與及時啟動緊急預防。一旦確認口蹄疫疫情,所有患口蹄疫羊只嚴禁治療,發現后便應采取就地鋪殺,并對其進行作無害處理,避免傳染病危害進一步擴大化。
在此,以羊肝片吸蟲病為例,其是羊寄生蟲病的主要疾病。肝片吸蟲雌雄同體,呈現木耳狀,是羊群養殖的高危寄生蟲之一,有可感染其他動物和人。羊肝片吸蟲的幼蟲主要寄生于螺螄體內,羊誤食被感染水草后幼蟲即進入羊只肝臟、膽管內,隨著幼蟲生長而發病[1]。羊肝片吸蟲病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羊肝片吸蟲病的臨床癥狀主要有發熱、腹痛腹瀉、黃疸、精神不濟、食欲欠佳、口眼黏膜發白等,患急性羊肝片吸蟲病羊只通常于3-5 天內會死亡;慢性羊肝片吸蟲病的臨床癥狀主要有貧血、水腫、毛亂、體形逐漸消瘦、消化系統紊亂等,嚴重的還會伴隨水腫,最終造成患病羊死亡。若羊只患有羊肝片吸蟲病應立即使用藥物進行治療,可選擇丙硫咪唑片、硝氯酚等,養殖人員需對患病羊進行定期灌服。
在羊養殖過程中,因投料不當、氣候原因等導致羊出現普通病癥。為此,以羊急性脹氣為例,其致病原因是羊只過量進食青草或食用了大量易發酵飼料,進而致使體內產生氣體,且難以及時排出。急性脹氣會導致羊瘤胃擴大,若不及時搶救,嚴重的會造成死亡。羊只發生羊急性脹氣的臨床癥狀主要有呼吸困難、腹部空脹、焦躁等,少數存在口吐白沫、眼結膜潮紅等現象[2]。這時,可使羊橫嚼一樹棍,棍兩端以繩固定羊頭,并以手按摩羊只左肷部,幫助羊只排氣。若羊只情況相對較為嚴重的,還應當讓獸醫采取進一步的診療。
首先,為降低羊疾病發生概率,確保養殖效益,養殖戶在羊的日常飼養中務必要重視圈舍的衛生管理問題。為此,平時應好養殖周圍的衛生清潔、消毒工作,包括對羊舍內、飼料、食槽、飲水、飼養用具管理、清洗消毒等。并且,應認真落實每日的消毒工作,對羊群糞便及時進行無害化處理,以免產生糞污、細菌滋生;對于死因不明的羊只應及時進行焚燒、深埋或高溫消毒等,嚴禁食用或使其流向市場,更不可隨意丟棄。
其次,在飼養工作中,投喂羊群的牧草需要保證質量,不可投喂發生霉變、噴灑過農藥或含有毒物質、存在污染隱患的飼料;并且,注意飼料的粗精搭配,為提升羊群的抵抗能力,還應當定期投喂微量元素;為羊只提供干凈、清潔、充足的水源,嚴禁喂食死水或污水,以免寄生蟲或病原微生物入侵羊體,引發羊疾病;保持羊舍內干燥、清潔、通風,以減少病原菌或寄生蟲的繁殖和入侵;注重對羊群的觀察,定期檢查羊只營養狀況,特別是妊娠母羊及育肥羊。
繼而,為了進一步規范羊養殖,養殖戶嚴禁從高危疫區購買羊只,并需對養只運輸工具進行定期消毒;如存在引進新種的需要,也應對新進羊只嚴格檢疫,還應建立遠離飼養區的隔離區,對新進羊進行最少30 天的隔離,當確保其無異樣后才能進行自有羊群混養;嚴禁舍內用具及設備的混合使用,裝飼料或牧草所用設備需與裝羊群糞便所使用設備分開;養殖場內近距離嚴禁飼養如雞、鴨、貓、狗等動物;定期進行滅蟲、滅蚊蠅及滅鼠工作;嚴格把關流通區域的檢疫工作,實行交易時務必要求出具產地檢疫手續,以免病羊及其相關產品流通入市場;定期實施綜合性防治措施,包括防疫檢疫、驅蟲等。
最后,為提高羊的抵抗力,養殖戶需關注免疫工作的推進,并為羊注射疫苗,降低羊只疫病的易感性;依當地疫病流行情況制定具針對性的免疫流程,對于分次接種的疫苗,應記錄每次接種的日期,確保防疫工作開展的嚴謹性、準確性;定期利用廣譜驅蟲藥實施驅蟲處理,規避蟲害。
在羊養殖過程中,不可盲目擴大自身的養殖規模,應具有良好的疾病防控能力。進而,提升養殖管理的有效性、適宜性與科學性。為此,基層動物防疫部門還需加強對養殖戶的技術傳授、經驗分享,落實“預防為主、防治結合[3]”的工作原則,以便幫助養殖戶提升對羊病的處理能力,進而使其養殖工作不斷邁向合理化與規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