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吉乾,李新貴
(1.貴州省國有扎佐林場,貴州 貴陽 550201;2.貴州省林業學校,貴州 貴陽 550201)
森林康養是以森林資源開發利用為主要內容,融入森林游憩、休閑、度假、療養、保健、運動、養老等健康服務新理念。森林康養基地是以優質森林資源及其賦存生態環境為依托,與醫學有機結合,通過建設相關設施,提供多種形式森林康養服務,實現森林康養各種功能的綜合服務體,同時也是“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基礎。茶園作為貴州重要的一類森林植被,在扶貧攻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理,茶園在森林康養產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根據《黔茶資訊》的報道,2018 年止全省茶園面積752 萬畝(其中投產面積561 萬畝),產量36.2 萬噸,總產值394 億元。茶產業帶動貧困戶人口 45.2 萬人,脫貧人數13.7 萬人;涉茶人員年人均收入達到9287.5 元;其中涉茶貧困戶的人均年收入達到4381.2 元。通過標準園建設、茶園投入品管控、茶園病蟲害綠色防控、茶葉加工機械化、清潔化、標準化、市場拓展和宣傳推介等關鍵環節的推動,貴州茶產業已經進入全產業鏈轉型升級的新階段。
貴州茶產業正在探索發展新途徑和新科技,打造輻射西南地區的世界級生態茶業生產示范區,使之成為中國綠色有機茶產業密集區、貴州茶葉科技研發基地、貴州現代茶業展示體驗休閑旅游中心,推動貴州茶旅一體化進程,從“茶葉大省”向“茶葉強省”的轉變。建設茶園森林康養基地,能夠有效地推動茶產業發展,有效推動森林康養產業發展,有效推動扶貧攻堅持續作用。這與茶產業的“六茶共舞、三業并舉”[1]發展趨勢十分吻合。
2.1.1 貴州茶文化歷史悠久,與慢生活合拍
貴州產茶歷史悠久、茶文化源遠流長、茶品質久負盛名,有世界最古老的茶籽化石和數量龐大的古茶樹群落。全省88個縣市都有茶葉種植,各個民族有自己的特色茶文化,處處透露著古氣、傳承,時間的腳步在這里并沒有因為時代的改變而有太多的加快[2]。構建森林康養+茶模式,將茶產業向休閑、保健、療養業深度發展,與茶園良好的生態環境結合,打造慢生活,打造茶園森林康養基地。
2.1.2 茶園面積大,環境優良
貴州省處于低緯度,高海拔地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不甚分明,日照時間短,是最適宜茶葉生長的區域,面積達 752 萬畝。此外,貴州茶園大多處于山區,與山林、河流、村莊錯落和諧,自然災害少,植被覆蓋率高,空氣清新,風景優美。茶園的自然條件、經營管理與森林康養基地認證的四項原則和八項指標[3][4]相吻合,十分適于開展森林康養。
2.1.3 茶葉保健功能突出,產品豐富
茶葉產品有以春茶為主的干毛茶,有各類茶飲品、茶食品、茶保健品等,產品種類豐富,可品茶、吃茶、玩茶。茶葉的生物活性物質主要有茶多酚、茶多糖、氨基酸、茶皂素等,除生理功能外,還有抗氧化、抗癌、調節免疫活性等保健功能,在功能食品、藥品等領域都能得到高效的利用[5]。貴州茶產業正向規?;?、標準化發展,將會創造更多的茶產品,可以開創出眾多的康養茶課程,有利于茶園森林康養基地特色發展。
2.1.4 茶葉生產清潔化發展
貴州堅持以“做干凈人、做干凈茶、掙干凈錢,讓天下人喝干凈茶”為宗旨,實行有機茶園、綠色茶園、無公害茶園分類管理,嚴格遵守國家和貴州食品、茶葉生產等方面的規程、規定,實施全過程的清潔化生產。這既保證了茶葉的品質,也保證了生態環境的良好,為茶園森林康養基地建設打下良好的條件。
2.2.1 部分茶園面積偏小,基礎設施不全
目前,由于茶葉生產主體多元化,導致茶園建設與管理的水平與面積差異較大。如湄潭縣核桃壩茶海是全國最大的連片茶園,面積達4.3 萬畝,是貴州茶旅一體化的先行者,2010 年獲得“貴州十大魅力旅游景區”稱號。但是更多的縣市的茶園面積較小,有的僅300 畝,管理水平低下,基礎設施欠缺。就全省而言,多數地區的茶旅一體化處于探索和實踐階段,茶園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效益良好、環境優美的不多。
一般森林康養基地面積要求不低于15000 畝,具有多條森林療養步道,設有芳香園、作業農園、藥草花園、水療園、運動園、動物角等專類園。具有一站式服務窗口,具備休閑、康復、急救和環境監測等設施。住宿餐飲設施滿足療養要求,建筑、配套設施、標識體系等做到定期維護。貴州大部分茶園達不到森林康養基地建設要求。
2.2.2 茶園本身缺乏足夠的色彩與吸引力
目前,貴州的茶園種植的遮蔭樹多為桂花、香樟、柳杉、杉木等常綠樹種,整體上茶園缺乏色彩變化和季節變化,這導致茶園的景觀吸引力欠缺。而且,茶園基本是實行矮化密植,與普通森林相比,最大的弱點是沒有林蔭,導致森林小,氣候不夠理想,這會影響茶園森林康養活動的開展和效果。
2.2.3 茶葉植物精氣未見研究報道
茶葉是中國人傳統的飲品和保健品,陸羽在《茶經》中也歸納了茶葉功效為“渴、悶、澀、病、煩”。經研究,茶葉中含有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氨基酸、茶多酚、生物堿、茶多糖、芳香類物質等[6],茶提取物對人體具有防病治病的功效[7]?,F代植物精氣研究表明,植物精氣是植物的油性細胞不斷分泌出來的一種氣態有機物,能有效調節植物神經平衡,從而增強人體的抵抗力,達到抗菌、抗腫瘤、降血壓、驅蟲、抗炎、利尿、祛痰與健身強體的生理功效。植物精氣是開展森林康養的必要的物質支撐。
從茶葉的香味來看,茶葉同樣存在植物精氣。但查詢中國知網,未見到茶葉植物精氣的化學成分、功效等方面的研究和報道。
2.2.4 森林康養科技支撐弱
開展森林康養要求有健康的森林環境,有合格的森林康養師,有經過醫學驗證的森林療養課程。按照森林康養的要求,一般基地要為訪客提供不少于30 種課程的森林療養菜單,森林療養課程能夠體現當地森林資源特色,要求有常駐醫生和森林療養師,注冊在基地的森林療養師不少于3 人,能夠提供常態化的森林療養服務產品。
按照這個標準,茶園森林康養基地各個方面都有欠缺。查詢中國知網,未見到茶園森林康養基地建設、茶園森林療養課程等方面的研究和報道。
2.3.1 國家大健康戰略的實施
2016 年末,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綱要》對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健全支撐與保障等方面做出闡述。森林康養將成為人們提高生活質量的首要選擇。貴州正在把生態作為貴州茶文化的核心,充分做好茶旅結合的推廣,按照“茶景結合、茶旅一體”的思路,將旅游、文化、休閑、養生、體驗等融為一體,建設一批生態茶園。這十分符合國家大健康戰略的要求,符合森林康養發展的方向與目標。
2.3.2 政策支持
森林康養是世界潮流,也是國家政策。2016 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完善集體林權制度的意見》,將大力發展森林旅游休閑康養等綠色產業作為重點發展產業。此外,國家林業局發布了《林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國生態文化發展綱要(2016-2020 年)》、《關于開展森林特色小鎮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關于大力推進森林體驗和森林養生發展的通知》、《關于啟動全國森林體驗基地和全國森林養生基地建設試點的通知》等文件,有力地推動了產業發展。
2019 年國家林業局、民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出臺了《關于促進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22 年建設國家森林康養基地300 處,到2035年建設1200 處,向社會提供多層次、多種類、高質量的森林康養服務;到2050 年,森林康養服務體系更加健全,森林康養理念深入人心,人民群眾享有更加充分的森林康養服務。各省也相應出臺了推動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政策,如《四川省養老與健康服務業發展規劃(2015-2020 年)》、《湖南省森林康養發展規劃》等。貴州省正在醞釀出臺推動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政策。
2.4.1 貴州省茶葉在國內名聲不顯
貴州環境優良,茶葉品質優良,取得了“貴州綠茶”地理標志,但仍然缺乏在世界,在國內有影響力的品牌,即使是都勻毛尖、湄潭翠芽也無法比肩云南普洱、西湖龍井、安溪鐵觀音,難以成為市場熱點。相對應的,貴州茶園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缺乏,名聲不顯,這不利于茶園森林康養基地的推廣和宣傳,難以吸引省外游客前來體驗和消費。
2.4.2 市場競爭激烈
2017 年森林旅游游客量排前10 位的依次是:廣東、江西、浙江、江蘇、重慶、山東、貴州、湖南、四川、河南。森林旅游直接收入排前10 位的依次是:浙江、江西、貴州、四川、湖南、江蘇、重慶、吉林、廣東、山東。這表明各省都在大力推動森林康養產業,森林康養基地正逐漸成為旅游熱點,市場競爭也將日趨激烈。
綜上所述,如表1。

表1 貴州省茶園森林康養基地建設SWOT矩陣
茶園森林康養基地能不能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摸索出具有基地特色的茶園森林療養課程,形成基地特有吸引力和知名度,避免同質化競爭,是茶園森林康養基地發展與生存首要重視的問題。
茶園森林康養基地在貴州不能全面開花,普遍發展,要注意區域布局。全省共有100 萬畝以上的茶葉種植核心保護區,核心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氣候多樣性、山地多樣性十分豐富。要圍繞貴州省茶葉種植核心保護區開展茶園森林康養基地建設,將周邊的村寨、山林納入基地建設范圍,打造森林康養綜合體,將森林康養、鄉村振興、生態文明融為一體,形成基地獨特的文化和特色。
茶園森林康養基地建設任重而道遠,需要加強多方面的研究與探索。一是進行核心保護區森林康養資源調查和適宜性分析,對茶園基地進行建設規劃,以規劃指導基地建設和發展,逐步完善基地設施設備,改善基地景觀效果;二是開展茶葉植物精氣研究,為茶園森林療養提供基礎資料;三是開展茶園森林療養課程研究,打造療養課程體系,為廣大體驗者提供多樣化的康養項目,形成菜單式特色化的康養方案和計劃。四是加強茶園基地的推介和宣傳,提高貴州茶葉和基地的知名度,提高吸引力。五是加強森林康養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形成茶葉特色人才隊伍,提高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