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勇
(廣宗縣農業農村局,河北 廣宗 054699)
牛高熱癥狀疫病是由牛流行性高熱病毒或某些其他原因而引起的,是牛養殖過程中較為常見的疫病類型,具有流行性、高發性和高死亡率等特點。在牛養殖場中一旦有牛發病,將會大范圍擴散傳播,引起牛癱瘓甚至死亡,既會影響牛制品的食品安全性,又會給牛養殖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也不利于牛養殖行業的發展。
引起牛高熱癥狀疫病的病因主要包括直接發病原因和誘發疾病原因。直接發病原因主要是牛流行熱病毒,這種病毒引起的疾病具有發病快、傳染性強、死亡率高等特點,會使牛機體的免疫力下降,一旦外界溫度,濕度以及環境發生變化都會引起牛高熱癥狀疫病;誘發疾病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養殖場環境及人員管理不到位以及飼料安全未得到保證而使牛體免疫力降低;疫苗接種不及時或對疫苗檢查不到位而導致牛機體未產生抗體,容易感染疾病。
如果牛體過熱或體溫過高就要考慮牛患有高熱癥狀疾病的可能性,從而采取相應的措施對患牛進行治療和隔離,以免造成疫病傳播,擴大感染。具體情況還要根據臨床表現進行判斷,臨床癥狀表現如下:(1)牛體溫持續數天高于40℃,并伴有呼吸道炎癥;(2)牛體機能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遭到破壞,出現耷耳閉眼,振食欲不當精神萎靡現象;(3)患有高熱癥狀疫病的牛會出現運動失調或肌肉震顫等現象。
牛藍舌病的發病率僅有2-3%,但是,其死亡率可達30-40%,甚至高達90%。牛藍舌病的主要表現如下:(1)體溫可達40-42℃;(2)口鼻蒼白水腫,有大量分泌物或血液殘留;(3)病情不斷發展加重后,牛唇及口腔內部會出現糜爛現象,最終無法進行飲食,繼而死亡。
牛病毒性腹瀉的發病率僅有5%,但是,一旦患病,其死亡率非常高。牛病毒性腹瀉的主要表現如下:(1)牛患病毒性腹瀉后體溫可迅速升高至40℃以上,并在一周以上的的時間內持續高溫,類似于高熱癥狀;(2)牛患病后食欲會不斷下降,進食量逐漸減小,甚至拒絕進食,觀察可發現大量的分泌液體出現在患病牛的眼皮部位;(3)患病牛會出現嚴重的腹瀉,糞便呈水樣,并伴有大量的粘液和氣泡,氣味惡臭;(4)患病牛在患病初期會吐水,隨病情的發展會嘔吐粘液,嚴重時會吐血;(5)隨病情的發展,患病牛的消化道會受到嚴重損害,進而導致死亡。倘若懷孕母牛感染牛病毒性腹瀉則可引發流產,應予以重視。
牛流行熱病主要是由牛流行熱病毒而引起的,多發于初生小牛。牛流行熱病的主要癥狀,表現如下:(1)患病牛的體溫會快速升高,經過一段時間后可恢復正常;(2)患病牛會出現精神萎靡、呼吸急促、流淚、眼結膜充血以及發出哼聲、反芻停止等現象;(3)對患病牛進行臨床檢查后,可發現患病牛的氣管及支氣管粘膜充血,肺部氣腫,淋巴結充血腫脹等。
牛藍舌病主要是由藍色病毒而引起的高熱癥狀疫病,通常情況下需要進行藥物治療,選用的藥物多為抗生素類和磺胺類,與此同時也要使用消毒液清潔處理牛口腔和牛蹄。盡管牛藍舌病的發病率較低,但死亡率較高且不確定,因此,在牛養殖過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做好養殖場的清潔工作,即在養殖管理過程中,要對牛舍進行定期消毒。若有牛感染牛藍舌病,要對其進行隔離并及時治療,嚴重時可進行撲殺和封閉消毒處理;其次,做好飼養管理工作,飼養人員要根據牛群的生長階段進行分群飼養,同時要重視飼料的存儲,避免受到污染或發霉,并保證飼料配比的科學合理性,為牛群提供充足的營養,提高抵抗力;最后,牛養殖場管理人員要做好牛群的疫病防控工作,加強對牛藍舌病的檢疫,從而降低發病率。
治療牛病毒性腹瀉所使用的藥物與牛藍舌病相同,均為抗生素類藥物和黃安類藥物,同時可使用補液療法或收斂劑來幫助牛體恢復。但是牛一旦患有病毒性腹瀉,則很難治療,這時需要對患病牛進行隔離治療,嚴重時可進行撲殺和封閉消毒。在管理過程中需要加強防疫工作,重視牛群的疫苗接種工作,提高牛體免疫力。另外,養殖場在引進種牛或幼牛時,要加強對牛體的檢疫與隔離,從而降低牛群的患病幾率。
牛流行熱病是牛養殖過程中常見的一種疾病。在養殖過程中,一旦發現牛流行熱病,需要對發病現場和牛舍進行消毒,同時應采取措施進行解熱和防止疫病擴散。其一,可將菌毒康粉和阿莫西林加入到飼料中進行治療,倘若病情嚴重,則需要同時進行肌肉注射雙路芬酸和靜脈注射克林霉素和呋塞米予以治療;其二,牛養殖場人員要做好牛舍的清潔消毒工作,防止蚊蟲老鼠等出現引發疾病的傳染;其三,在牛群管理過程重視疫苗接種工作,可以給牛群接種兩次疫苗,時間間隔為一個月,以有效預防牛流行熱病的傳染;其四,可以通過血清注射的方式來提高牛體的抵抗力,從而有效預防牛流行熱病,降低發病幾率。
總之,無論對于哪種類型的牛高熱癥狀疫病,都要結合發病癥狀采用適宜的方法進行治療。同時加強對牛養殖場的管理,重視疫苗接種工作,從而降低牛高熱癥狀疫病的發生和傳播,促進牛養殖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