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英
(山東省昌邑市柳疃鎮(zhèn)農業(yè)綜合服務中心,山東 昌邑 261302)
農作物的種植區(qū)域具備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根據指定的操作技術流程進行生產,把有害物質控制在國家標準范圍內,并且經過授權單位審核批準之后,稱之為無公害農作物。近幾年我國對無公害農作物的栽培技術及其田間管理的研究工作,處于不斷摸索的階段,現階段我國的無公害農作物的相關生產技術存在很多欠缺。也因為栽培技術掌握不到位,在生產無公害小麥過程中出現問題不能及時解決,直接影響了無公害小麥的生產。
對于無公害小麥的栽培來說,最關鍵的就是栽培技術和田間管理技術問題。目前,我國的無公害小麥由于相關技術的理論和實踐經驗不足,導致在無公害小麥栽培過程中出現技術問題時,不能有效解決,從而嚴重阻礙無公害小麥的發(fā)展。
農作物在栽培過程中,經常會發(fā)生病蟲害,農藥作為消滅病蟲害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經常被研究人員用于防治病蟲害。但是在農藥使用過程中,由于對農藥的使用量把握不到位,出現了農藥濫用的情況,直接導致農作物中有農藥殘留或者存在有毒成分,影響無公害農作物的生長發(fā)育和消費者的健康。
傳統的農作物生產絕大多數依靠化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化肥使用不當造成燒苗的現象,雖然化肥的使用會增加農作物的產量,但是化肥中的化學元素會滲透到土壤內部,從而造成土壤中的養(yǎng)分不均衡,影響農作物的價值。
無公害小麥的栽培,首先需要選擇適宜的種植區(qū)域,無公害小麥的種植需要選擇土層深厚、結構疏松的中性土壤,且需要排灌便捷,遠離污染的地塊。這是符合農業(yè)部制定的關于空氣質量、灌溉水質量和土壤環(huán)境質量要求的無公害農作物生產的產地環(huán)境標準。
無公害小麥的栽培前期的整地需要做到深耕細耙,深耕有利于擴大根系的吸收范圍,有利于根系的發(fā)育,耕作深度以打破犁底層為好,必須做到因地制宜。耙地必須耙勻,使土壤保持上虛下實,墑情較好的狀態(tài)。
為了滿足無公害小麥生長發(fā)育對養(yǎng)分的正常需求,必須進行施肥。前期施足底肥,后期質量進行追肥,從而保證無公害小麥的高產和優(yōu)質。底肥以施有機肥為主,并且做到氮、磷、鉀肥配合,其中氮肥的施用量為總施肥量的30~50%左右,磷肥用于施底肥,與適量的有機肥混勻之后進行施肥。除此之外,微量元素也是無公害小麥生長發(fā)育必須的營養(yǎng)元素,針對當地的種植地塊的實際情況,在底肥和后期追肥中適量的施用微量元素,可以有效的提高產量。
進行無公害小麥的栽培時,要根據當地的氣候、環(huán)境、土壤特性和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綜合考慮,選擇適宜當地無公害小麥種植的最優(yōu)小麥品種。山東省昌邑市地處平原,地勢平坦,氣候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日照充足。當地適宜種植的無公害小麥品種為濟麥44 和山農28 號。濟麥44 具有優(yōu)質、抗病、抗倒、早熟、節(jié)水等特點,是最新的強筋小麥品種,山農28 耐寒、抗倒、抗病性好,兩種品種在產量和品質方面均優(yōu)于濟麥22 等其他品種。
無公害小麥的播種期因具體的種植區(qū)域、小麥品種、當地的氣候變化、土質、土壤墑情等的實際情況而有差異。北方地區(qū)冬麥的適宜播種時期為10 月上中旬。播種時期是否適宜,決定著小麥后期生長和最終的收獲時間。
栽培無公害小麥的過程中,病蟲害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如何防治病蟲害是無公害小麥栽培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病蟲害的防治遵循“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原則,農藥的大量使用會破壞土壤,導致土壤中的水分和營養(yǎng)元素流失,出現病蟲害的惡性循環(huán)。因此,病蟲害的防治首選生物防治,避免使用殘留高的農藥。
適宜的播種量對無公害小麥最終的產量和品質至關重要。要達到穗大、粒多、品質高的目的,就必須保證合理的播種量,其次選擇合適的播種方式,嚴格控制播種的深度和出苗之后的苗間距,保證充足的底墑水。小麥出苗之后,針對苗數過多,種植過于密集的情況需要進行間苗,保證小麥的正常生長發(fā)育。
冬前管理目的是保證苗全和苗齊,促進根蘗的生長,也保證小麥的安全越冬,為順利返青打好基礎。在無公害小麥的栽培中,小麥分蘗后,會出現長勢偏弱的情況,需要采取措施促進小麥的茁壯成長。可以澆分蘗水追施分蘗肥,在澆水后配合松土的田間管理措施。越冬期需要適當的灌水增加土壤水分,緩解地溫的變化。大面積的冬灌時間為日均氣溫為7-8℃開始,到日均氣溫為4-5℃時結束。為了促進小麥早返青、培育高產壯苗,需要加強雜草的防除,并進行合理的澆水。
拔節(jié)期的水肥管理是提高小麥產量和品質的關鍵時期。拔節(jié)期合理的水肥管理,可以有效增產20%-30%,中低產小麥可以增產50%左右。孕穗期的水肥管理目的是保花增粒,在此期間,科學的水肥管理可以提高結實率,增加穗粒數,該時期為小麥需水“臨界期”,必須保證孕穗期小麥充足的水分供應。
從小麥抽穗到開花再到成熟,抽穗后對粒重的影響很大,是粒重的關鍵決定期。無公害小麥在抽穗灌漿期的需水量是全生育期需水量的三分之一。尤其是在保水性差、干旱或者土壤干燥的情況下,可以在灌漿期澆一次灌漿水,之后再增加抽穗揚花水。
無公害小麥的栽培管理技術在不斷的發(fā)展和改進中,但目前仍然存在很多問題。針對如何加強無公害小麥的栽培技術和田間管理技術,需要從選地、整地、品種的選擇、小麥整個生長發(fā)育時期的田間管理等多方面進行加強,從而提高無公害小麥的產量和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