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英
(武城縣農業農村局,山東 武城 253300)
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重視程度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地區開始結合本地區農作物發展的實際情況采取綠色高產栽培技術,對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品質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小麥是我國一些地區的主要農作物,也是人們的主要糧食來源,為此,小麥的產量和品質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此外,種植戶想要提升小麥的品質和經濟效益,必須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探索和應用綠色增產栽培技術,促進小麥產業的健康發展。
選種和種子的處理是小麥種植之前的關鍵性和技術性的工作,對提高小麥產量和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應該引起種植戶的高度重視。首先,種植戶應該結合當地的氣候特點和環境選擇抗病能力比較強的,在選種的過程中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一般情況下,應該選擇抗逆性能好、抗病能力強和增產潛力高的品種。其次,小麥的種子如果長期休眠可能缺乏活力,為了刺激小麥種子的活力,等在選種之后需要及時的進行種子晾曬,能夠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對預防小麥病種也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相關的調查研究顯示,如果經過晾曬之后,小麥種子的發芽率明顯提升,為小麥產量和質量的提升奠定基礎。最后,在種子晾曬過程中需要注意一些問題,種植戶必須選擇在晴朗的天氣下晾曬種子,將種子平鋪在地面上,將種子放在陽光集中的地方,避免種子出現燙傷的情況,在晾曬的過程中要定期的翻炒,8 個小時的晾曬結束之后可以收起種子,曬種時間為三天左右。曬種之后將有蛀蟲和干癟的種子剔除,然后采取藥劑拌種的方式。
相關的研究顯示,播種時間和小麥種植的產量和質量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小麥播種之前,種植戶必須結合當地的氣候變化選擇適合的播種時間,如果播種時間太早的話,很容易使小麥出現徒長的情況。如果在冬季前播種,播種時間太早會直接浪費土壤中的養分,導致小麥出現生長先旺盛后衰弱的情況,不利于小麥產量和質量的提升,加之小麥品種春性較強的話,很容易遭受到凍害的情形。此外,如果播種時間比較晚,外界的溫度較低直接導致麥苗根系不發達,分布不均勻。為此,種植戶應該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和環境特征采取科學的播種時間,多數情況下,種植戶在每年的10 月上旬進行播種比較適合,采取機械播種和人工播種的方式都可以。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許多先進的技術被應用于小麥生產中,尤其是在小麥種植的過程中開始采取機械化生產的方式,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減少了人力付出,同時機械播種已經成為現階段小麥種植中的主要播種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國的一些地區因為受到地形條件的影響仍然采取傳統的人工播種方式,在播種的過程中必須保證深度的均勻,避免出現播種過深或者過淺的問題,導致小麥苗出苗不均勻。
科學的田間管理能夠有效的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種植戶必須認識到田間管理的重要性,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對田間管理進行優化和改進。首先,在播種之前,種植戶需要鎮壓土地,保證土壤和種子能夠很好的接觸,避免出現死苗或者種子懸空的問題。其次,完成鎮壓之后,采取科學的灌溉處理措施,保證土壤的透氣性良好,在播種之后的一周左右,要及時觀察麥苗的生長情況,避免麥苗出現缺苗和死苗的問題,保證幼苗的均勻分布。最后,幼苗出現之后,如果發現幼苗偏大的話,需要進行二次鎮壓,更好的促進幼苗的生長。
科學合理的耕作方式是保證小麥高產的重要方式?,F階段,在我國農業種植技術比較發達的地區,比較適合的工作方式為輪作倒茬。如果在同一塊土地上進行多次農作物種植很容易對土壤造成不可逆的影響,造成影響土壤肥力,造成肥力下降。為此,必須采取科學輪作倒茬制度,保證小麥的產量和質量。
在小麥播種對小麥的產量和質量也有一定的影響,在具體的小麥播種過程中,小麥的數量、壟距和壟深等都會影響小麥的產量和質量。為此,在小麥播種之前應該了解當地的氣溫,氣溫適合之后才能進行小麥的播種。此外,采取科學的小麥播種方法,為小麥的生長提供良好的溫度條件和環境。相關的研究調查顯示,小麥播種的壟深最適合80 厘米左右,該種方法能夠有效的提高小麥的產量和質量。
在小麥生長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雜草,必須及時的做好除草工作保證,小麥幼苗的健康成長。此外,小麥在生長的過程中需要一定量的水分,應該結合小麥的生長情況為小麥生長提供需要的水分。首先,灌溉能夠滿足麥苗生長所需要的水分,冬小麥種植之前,對水分的需求量比較大,種植戶應該結合小麥的生長情況采取科學合理的灌溉,在滿足小麥生長所需水分的同時避免出現凍害。此外,一般情況下,冬小麥種植在每年的12 月上旬完成。其次,除草工作。小麥生長過程中的田間雜草的種類比較多,雜草的生長會和麥苗爭奪養分,如果不及時除草的話,很容易導致麥苗營養不良,從而影響小麥的產量和質量。現階段比較,常用的出場方式為人工除草和化學除草。在化學除草劑選擇的過程中,應該選擇低毒、低殘留和高效的生物藥劑,以免對小麥的生長造成影響,同時生物藥劑能夠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危害。在使用生物藥劑的過程中需要控制藥量,保證生物藥劑能夠發揮應有的作用。
小麥在生長的不同的階段都需要肥料的供給。小麥種植拔節期是其代謝最為旺盛的階段,該時期必須做好小麥的水分和肥料的供應工作,為此,種植戶應該結合小麥的生長情況選擇適合的肥料,為保證小麥產量的質量提升奠定基礎。首先,要選擇肥料的過程中應該結合當地的天氣情況、土壤性質和養分需求合理的控制,同時科學控制施肥量,避免過多的施入肥料,造成肥料資源的浪費,也容易造成生態環境的污染。其次,在追肥過程中選擇有機肥和無機肥相結合的方法,盡量使用控釋肥,盡量降低施肥的次數,為小麥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最后,選擇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保證追肥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病蟲害是影響小麥產量和質量的主要因素,必須引起種植戶的高度重視,采取有針對性的病蟲害防治策略。首先,在每年的3 月上旬,使用阿維噠螨靈防治紋枯病。其次,在小麥生長的4 月到5 月之間,可以使用一定量的銅可濕性粉劑來防治白粉病和銹病。最后,在小麥的揚花期間,可以選擇多酮可濕性粉劑或者一定量的多菌靈防治赤霉病。此外,利用小麥病蟲害的天敵進行病蟲害的防治,該方法是一種綠色、環保、無污染的病蟲害防治方法,防治效果也比較明顯。
小麥在蠟熟末期是最佳的收獲期,當小麥植株為黃色、麥稈仍有一定彈性時,使用指甲掐小麥粒不會出現出水的情況,如果有以上特征可以進行適當的機械收割,以免造成小麥的減產。
小麥作為我國一些地區重要的糧食作物,對地區社會穩定和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影響。為此,小麥種植的過程中應該重視綠色高產栽培技術的應用不斷,提高小麥的產量和質量,保證種植戶的增產和增收,避免對周圍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促進小麥產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