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小成,蘇聰莉,白 瑾
(洋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陜西 洋縣 723300)
農業發展依靠科技進步,農技推廣依靠體系建設。植保體系是農技推廣體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基層農技推廣工作中尤為重要,是植保工作完成好壞的關鍵。直接關系著農業生產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糧食安全,關系到社會和諧穩定和經濟社會進步。從上世紀中葉開始,我國逐步建立了縣、鎮、村三級基層植保網絡體系,在農技推廣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現代農業的發展、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貢獻。隨著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鄉鎮機構改革、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管理方式的調整,基層植保體系運行遇到了諸多困難和問題,無疑對植物保護工作提出了更高了要求,使植保工作面臨嚴峻挑戰。目前,我縣縣、鎮、村三級基層植保網絡體系尚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現代農業的發展。因此,建立健全基層植保網絡,推進植保體系建設,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確保糧食安全迫在眉睫。
我縣地處漢中盆地東端,北靠秦嶺,南依巴山,漢江由西向東橫貫其中,三面環山,一面迎川,處于北亞熱帶向暖溫帶氣候過渡區,是我國南北氣候的交替帶,具有優越的農業生產資源,是陜西省糧食生產基地縣之一。全縣轄18 個鎮辦,271個行政村,總人口44.5 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8 萬人??h域面積3206 萬平方公里,有耕地65.9 萬畝,糧食作物主要種植水稻、油菜、小麥、玉米、馬鈴薯等;經濟作物包括蔬菜、瓜果、茶葉、中藥材等。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110 萬畝次,其中糧油作物播種面積55 萬畝,年產糧油20 萬噸;蔬菜瓜果種植(栽植)面積33 萬畝,產量70 萬噸;中藥材4.5 萬畝,產量2 萬余噸。常發性農作物病蟲草鼠害80 多種,偶發性病蟲害45 種,病蟲草鼠害常年發生面積370 萬畝次,防治面積635 萬畝次,挽回產量損失1.3 萬噸,實際損失0.23 萬噸,造成經濟損失4500多萬元。
我縣的植保網絡體系不夠健全。洋縣植保技術應用與推廣由洋縣植保站負責,縣植保站隸屬洋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為全額撥款財政供養事業單位,人員編制隸屬于縣農技中心,服從于縣農技中心統一管理,公用經費由縣財政全額撥付。縣植保站目前實際在崗人員5 名,其中植物檢疫專職人員4 人;副高職稱2 人,中級職稱2 人,初級職稱1 人;從業人員35 歲以下1 人,40-45 歲1 人,45 歲以上3 人,全部為農技推廣專業技術人員。
無鎮村植保技術推廣機構和專職人員,鎮村植保技術推廣及技術指導常由鎮農業綜合服務站及村組干部兼職負責,無專用經費和報酬,與縣植保植檢站無隸屬關系。
洋縣植保植檢站負責全縣農作物病蟲監測與調查、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指導、農作物病蟲害防治試驗及技術推廣、植物檢疫、檢疫性有害生物普查防控、農藥械科學使用技術指導與推廣、扶貧幫扶及產業扶貧技術指導。
一是農業病蟲草鼠害的調查監測預報。在定點監測和大田調查的基礎上,年發長短期病蟲情報20 余期,準確率達90%以上。二是病蟲草鼠害防治技術的指導。全年病蟲草鼠害防治面積635 萬畝次,病蟲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下。在病蟲草鼠害防治技術培訓的基礎上,針對不同作物及病蟲草鼠害發生特點,建立綜合防治示范片20 多個,示范面積3.6 萬畝。鼓勵支持社會性植保技術服務組織3 個,擁有機防隊員120 名,有植保無人機、機動噴霧噴粉機等中小型防治器械130 余臺(套),日作業能力5000 余畝,年開展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統防統治面積12 萬畝次。三是植物檢疫。主要開展水稻稻水象甲、小麥腥黑穗、毒麥、柑桔大實蠅、扶桑棉粉蚧、葡萄根瘤蚜等檢疫性有害生物的普查與防治;開展產地檢疫、調運檢疫以及種子、農產品市場檢疫檢查等。年開展植物產地檢疫10 余批,檢疫面積3000 多畝;開展調運檢疫150 批次,調運農產品4000 余噸;開展檢疫市場檢查20場次,檢查農作物種子、菜果品4000余噸。三是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培訓與宣傳。通過科技文化三下鄉、農技人員春訓會、農技工作會、專項技術培訓會、辦點工作會、鎮村干部會、防治現場會,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媒體、墻板報、噴繪、科技知識專欄,印發防治技術宣傳畫、防治技術方案、防治技術要點,懸掛防治警示牌,舉辦農民田間學校等多種形式開展防治技術培訓,年受訓人數3.5 萬人次。四是開展病蟲草鼠害防治技術咨詢。采用輪流值班制隨時接受群眾咨詢,做到仔細詢問,實地查看,科學分析,耐心解答,措施有效,年咨詢人數1500 人次。
由于地方財政投入太少,“有錢養兵,無錢打仗”的局面難以改變,工作公用經費緊缺,工作經費主要依靠實施植保項目來維持。鎮村植保機構既沒有專職人員,又沒有專項辦公經費,村級植保技術推廣人員連基本工資補助都沒有,這與“有工作場所,有監測基地,有信息、交通、服務手段,有經費保障”的 “四有”要求還有很大差距。
受土地承包責任制和鄉鎮機構改革以及農技推廣機構管理方式調整的影響,鎮、村兩級的植保技術推廣機構基本沒有,技術推廣工作處于癱瘓狀態,植保技術措施到農田、到農戶難以落實。
目前除縣植保站專門從事植保技術推廣的5 名專業技術人員外,鎮、村植保技術推廣人員全為兼職人員,有的鎮甚至的沒有專業技術人員,植保技術推廣工作由政府工作人員兼職完成。另外,不僅植保技術推廣人員少,而且植保專業人員更少,全縣從事植保推廣技術人員中只有2-3 名農業院校植保專業畢業人員,再加上受經費的影響,外出培訓以及接受再教育的機會太少,年齡老化和知識“老化”問題越顯突出,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接受較慢,與現階段的植保技術推廣工作不太適應。
從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以農戶為主體的土地分散經營方式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發展。但是,我縣丘陵及緩坡地面積較大,單一作物種植分散,集中連片面積小,不利于開展統防統治,不利于現代農業的發展。
由于農技推廣機構管理方式調整,國有種子經營企業改制,農技部門的農資經營業務剝離,以農資經營大中型企業為主導的農資市場變成分散的個體私營經營門點,經營人員素質較低,科學用藥技術指導水平普遍較低,不僅造成市場監管難度大,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生產投資風險加大。
植保工作是農業、農村公共事業,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政府要從保障農業生產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大局出發,樹立“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理念,重視和支持植保工作,切實落實農作物病蟲害防控的“政府主導,屬地負責”,納入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范疇,設立重大突發性病蟲害防治專項基金,保障植保技術推廣機構及人員辦公經費和薪資待遇,充分發揮它們在預防和控制有害生物入侵、病蟲害預測預報、處置突發性病蟲害、指導大田病蟲防治、維護農資市場穩定、保障農業生產安全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鎮村植保技術推廣機構是縣級植保機構的必要延伸,是實現公共植保、綠色植保最重要的載體,是提高植保防災減災能力,實現技術到戶、到田,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重要保障,是植保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中央繼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意見和要求,在全國普遍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加強鄉、村植保體系建設,增加投入,建立機構,固定人員為農民服務搭建平臺,充分發揮技術推廣的紐帶作用,要把鎮村病蟲監測點建設好,提高對農業生物災害的預測能力和預報準確率,確保及時發布病蟲信息,為政府決策和科學指導病蟲防治提供依據。
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病蟲監測預報是防治決策的前提,病蟲害的發生既有基本規律可循,又在不斷發展變化,其監測和防控不僅需要扎實的專業知識,而且要長期的資料與經驗積累和系統的跟蹤研究,綜合分析研究氣象、生物、環境、耕作、栽培等方面因素變化與生物災害之間的內在聯系,把握病蟲在縣域發生危害規律,形成有針對性的防治技術意見。這就要求植保人員不但要有過硬的專業基礎知識,還應具備研究分析、處理突發性病蟲害的能力??h政府、人事、財政、編制、農業部門要制定相應的用人機制,為技術人員在崗培訓和再教育創造條件,激勵植保專業高學歷畢業生充實到縣鎮植保技術推廣機構,壯大植保隊伍,提高整體素質,為農業生產安全提供優質的植保技術服務。
重大病蟲害的統防統治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現代農業集約化、規?;a中必不可少技術措施,大大地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藥劑防效,在現階段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失的大背景下尤顯重要。要鼓勵和扶持農村合作組織、農業產業龍頭企業、農資經營企業等組建農作物重大病蟲害應急防治隊伍,有利于更好地把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和大田防治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突發性、暴發性病蟲害的防災、減災能力,減少產量損失,有效控制農業生產風險。
制定優惠政策,鼓勵農資經營企業規范經營,扶持企業做大做強,加大農資市場監管工作力度,繼續開展農藥經營許可和從業人員上崗培訓,宣傳和引導企業合法經營,開展技物配套,以技術推廣帶動企業經營,以此達到互利共贏,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保障農業生產安全的目的。
植保技術宣傳培訓工作做得好壞是防治技術措施落實得關鍵,植保技術推廣機構要充分利用各種會議、墻板報、宣傳欄、宣傳畫、廣播電視媒體、網站、宣傳車、懸掛防治警示牌、建立防治示范片、舉辦農民田間學校、印發技術資料等多種形式,大力開展技術宣傳培訓,努力提高技術入戶率,使農民熟悉常見病蟲害的發生特點、發生規律、防治時間、防治藥劑、使藥方法,教育農民改變見蟲發病才施藥的習慣,牢固樹立“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有效控制病蟲為害,促進農業豐產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