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勇
(湖北省棗陽市農業執法大隊,湖北 棗陽 441200)
在農業開展過程中,很多作物的種植必須要配合相應的農藥噴灑過程,雖然其能夠消除雜草,并減少病蟲害的危害,但是,農藥的過量使用將會導致害蟲的抗藥性提升。經過幾代害蟲的繁殖,部分農藥甚至會完全喪失抗藥性,無法起到相應的殺蟲作用。除此之外,部分病蟲甚至會發生基因突變,加快病蟲抗藥性體制的演變,使其成為較強的抗藥性蟲類,這導致農業工作者需要消耗更多的農藥于作物種植中,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給農業造成巨大危害。雖然過量的農藥能夠殺死害蟲,但是也會給農作物中的有益生物造成致命影響,藥物的使用沒有選擇性,會對所有田間生物造成無差別損傷,嚴重情況下甚至會導致有益生物群體的大范圍死亡,嚴重影響農作物生長,制約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1]。
在使用農藥的過程中,必須要嚴格定量,根據相應的科學指導合理開展農藥噴灑工作,農藥的不規范應用將會嚴重危害農業環境,影響農作物周圍空氣質量和地下水資源質量,這不僅僅會對農作物產生危害,也會對周圍的居民產生嚴重影響,相關的調查和研究表明,大量使用農藥的區域,土壤質量將逐漸由堿性轉變為酸性,土壤板結化現象嚴重,養分含量逐漸降低,孔隙度逐漸變小,不利于植物根部生長發育以及營養成分的吸收,長此以往,農作物生長速度以及作物質量必然會受到影響,降低經濟效益[2]。
農藥的濫用會對人體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例如,當人們長期食用農藥指標系數過高的農產品之后,就會出現頭暈、惡心等癥狀,嚴重時甚至會導致重金屬中毒而危及生命安全。相關的調查研究表明,在我國死亡人數逐漸增多的原因中,由于食品安全所導致的案例占比相當高。除此之外,在農業作物生產過程中,部分田間操作人員的防護措施不到位,在噴灑過程中吸入了大量的農藥,這部分農藥會在體內慢慢積累,導致身體方面的病變[3]。
所謂綠色植保技術,主要是指將植保工作融入到農業病蟲害防治內容之中,盡可能采取綠色安全高效的方法開展農作物種植,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在綠色植保工作開展過程中,要采用科學生態治理、有益生物控制、物理誘殺等方面內容開展綜合防治,要謹慎選擇高毒性的農藥,防止其造成藥物殘留和環境污染。綠色植保技術在實際的農業生產過程中有非常高的利用價值,其不但能夠降低病蟲害發生率,而且能夠改善我國農業發展結構體系,真正促進綠色發展方向的實踐[4]。
相關的工程技術人員必須要綜合考慮各項影響要素,構建完善的植物生態保護技術體系,自然界中的各種生物都是有機聯系的,必須要深刻把握食物鏈的構成以及生物之間的密切聯系,從某種角度上而言,農藥的使用破壞了生物的自然生長過程,只能夠在表面上對病蟲害進行短時間的防治,不可能做到根本上的解決問題,因此,相關的農業技術人員必須要轉變生產思路,將病蟲害防治措施進行升級,充分運用生態技術開展綠色防治,結合生態環境生存法則,對病蟲害開展全面有效的治理。例如,可以選取具有抗性的植物品種作為主要種植類型,減少農藥的使用,同時引入病蟲害的天敵,完善生物防治技術,減少農藥對農產品的危害,為人民群眾提供綠色健康的食物[5]。
不同地域、不同植物所面臨的有害生物都是不一樣的,因此,必須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應用綠色植保技術時加強對有害生物的研究,充分調查病蟲害類型、生長特點、繁殖特點、水文氣候條件等等,將各種因素有機結合,制定出科學合理的防治方案,要以降低農藥使用量為基礎,優化防治效果,真正實現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相互協調[6]。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很多新型的環保型農藥已經投入到了農業市場之中,并且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因此,必須要加大對于環保型農藥的宣傳力度,鼓勵農業生產者選擇環保型農藥,并且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環保型農藥具有高效、低毒性、低殘留特點,既能夠起到一定的防治性作用,又能夠確保農作物的安全無殘留,要選擇多種環保型農藥配合使用,做到定期換藥,防止害蟲群體抗藥性的形成[7]。
二十一世紀是人才的世界,只有建立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才能夠確保綠色植保技術的有效應用,因此,農業部門要加大對于人才的引進,并且不斷健全和完善人才培養策略,鼓勵在職員工的培訓與提升,開展定期考核。要根據當地農業的發展特點,開展一系列宣傳活動,為廣大農業生產者講解農業發展趨勢以及新時代技術,將綠色植保方面的內容有效傳播,提高種植隊伍的技能水平。
總而言之,農藥的不規范使用會對生態環境、生物體系、人體健康等造成一系列危害,也會降低農產品質量,影響農業經濟效益,因此,我們必須要加強對于農藥應用技術的重視程度,并且大力推廣綠色植保技術,促進我國農業健康、安全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