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寶,周梟龍,劉金成,萬 震,盧念文
(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寶清縣八五二農場,黑龍江 寶清155620)
玉米是黑龍江省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在傳統耕作模式下,玉米種植對水資源、土壤肥力的消耗量較大,增加了農業生產成本。部分地區為了增加玉米產量,過度增加化肥使用量,造成土壤物理性質改變,對周邊的農業生態系統帶來了污染,阻礙著當地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了改善這一現狀,黑龍江省應大力推廣應用玉米種植保護性耕作技術,減少化肥用量,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最終實現各地區玉米種植穩產高產的目標。
在玉米保護性耕作中,要選用免耕播種機進行免耕播種,如選用重型兩行免耕播種機,以確保農機滿足高質量免耕播種的要求。
玉米播種時間選在4 月中下旬,最晚不得超過5 月上旬;在播種之前采用等離子體種子處理技術激發種子活力,增強植株的生長能力,有效減小保護性耕作對種子發育帶來的負面影響,確保植株能夠正常步入生長期。
根據種植區域土壤的肥力和玉米品種,確定玉米苗株的種植密度;一般情況下,玉米種植密度應不得少于每公頃5.5 萬株,若種植區域未能配備噴灌設施,則玉米種植密度不得超過每公頃7 萬株;若采用寬窄行種植模式,則將種植密度控制在每公頃6-6.5 萬株;在寬窄行種植模式中,可將窄行與寬行分別確定為50cm、80cm,以方便玉米收獲機進行作業。
1.4.1 除草
在玉米出苗之后,可采用植保機械向田間噴施除草劑,有效消除雜草,避免雜草搶奪玉米苗的土壤養分。
1.4.2 深松施肥
在保護性耕作的第一年應進行深松作業,深度超過25cm,之后根據土壤肥力情況和玉米種植情況,確定再次深松的間隔時間;在保護性耕作中,要在玉米苗期進行第1 次深松追肥,以達到穩產的目的;在玉米拔節期,進行第2 次深松追肥,通過深松土壤改善耕層土壤結構,提高耕層的儲水能力,滿足玉米植株生長對水分的需求。
玉米保護性耕作要加強對農業生態系統的保護,所以在病蟲害防治中,應考慮到化學藥劑對田間生物種群結構的影響,盡量降低化學藥劑用量,采用綜合性的病蟲害防控技術。
優選品種:根據當地的氣候變化、水資源分布以及土壤肥力,因地制宜的選擇優質玉米品種,要求玉米品種具備較強的抗病害能力;在玉米種植過程中,要盡量早耕,合理密植,科學控制化肥施用量,降低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清理病株:若玉米植株感染了病菌,則要立即清理掉這些植株,將染病植物收集到一起,帶離種植區域進行統一焚燒,有效控制病菌快速擴散。
藥劑防治:在種子處理期間,制作種子藥劑包衣,有效預防苗期的病害;在種子播種期間,將少量農藥摻入到肥料中一并施入,消除土壤中的病菌和蟲卵;在玉米抽穗前期,應在噴施葉面肥的過程中噴施適量農藥,有效防范病蟲害。
在玉米收獲之后,要在土壤上保留部分秸稈,保留量約為玉米秸稈總量的30%,其余秸稈可用于他用;在玉米秋收時預留出高茬,一般為25cm 左右,待秋收之后進行整地,使玉米根茬成為下次種植玉米的有機肥料[1];在第2 次種植玉米時,可采用直播方式將種子播種到壟上,適當增加種子質量。在種植過程中要深耕地,深度為20cm,待秋季收獲時同樣預留出25cm 的高茬,重復上次耕作模式;滅高茬整地要保證滅茬、起壟和鎮壓同步作業,此項生產技術適用于土壤含水量偏低的種植區域,可達到良好的播種效果。
通過在玉米種植區域連續兩年開展玉米保護性耕作,土壤的物理性能得到明顯改善,具體表現為:土壤中有機質含量增加0.05%,氮磷鉀和微量元素的含量也有所增加,有效改善了土壤的肥力;保護性耕作模式下的土壤含水量明顯高于傳統耕作模式,在不同深度土層,其含水量均高于傳統耕作模式2%以上,表明保護性耕作模式的土壤保墑效果明顯。
在降水量較少的地區采用玉米保護性耕作技術,可明顯增加土壤含水量,為玉米生長提供充足水分供給。具體表現為:保護性耕作中的玉米中后期長勢優于傳統耕作模式,這是因為保護性耕作產生了土壤低溫效應,可起到緩釋秸稈中氮磷鉀元素的作用,使肥力效果更佳持久,促進玉米快速生長,使玉米植株積累更多的干物質;根據實驗結果顯示,采用保護性耕作模式的玉米千粒質量比傳統耕作模式下的玉米千粒質量高。
玉米在生長周期中對肥料的需求量較大,這就使得肥料用量的多少直接影響著玉米種植的產量和經濟效益。但是,傳統耕作模式下使用過量的肥料,會埋下病蟲害的隱患,并且還會增加玉米種植成本,造成農業環境污染。而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可避免上述問題的發生,根據實驗結果顯示,采用保護性耕作模式的玉米種植可每公頃節省10-25kg 的化肥用量,與此同時還會增加每公頃20-45kg 的產量。此外,采用保護性耕作模式的玉米種植可提高肥料利用率,其中氮的利用率從傳統耕作模式下的38%可提升到52%,有效降低了化肥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
玉米種植保護性耕作模式強調對病蟲害的預防,借助化學藥劑提高種子的抗病害能力。如,在種子處理期間制作種子藥劑包衣,以及在育苗期間利用化學藥劑清除雜草,可有效降低玉米絲黑穗病的發生率。根據實驗結果顯示,在保護性耕作5年的土壤中種植玉米,玉米發生絲黑穗病的幾率從傳統耕作模式的1.7%下降到不足1%。
黑龍江省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種植玉米作物,能夠有效改善本地區的農業生態環境,降低化肥用量,保證玉米穩產高產。保護性耕作技術作為科學的農業耕作技術,應在各個地區的農業生產中推廣使用,從而促進各地區農業經濟持續發展,提高農業經濟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