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應武
(安徽省銅陵市義安區葉山林場,安徽 銅陵 244121)
國有林場是國家生態修復和建設的重要力量,加強國有林場森林防火體系建設,杜絕或減少森林火災的發生,保證國有林場的生態和林區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尤為重要[1]。葉山林場2016 年底完成國有林場改革后,經營管理模式以森林生態保護為主。近年來,葉山林場不斷加強森林防火工作,截止2019 年,已實現連續40 年無火警。但面對生態建設新的形勢仍存在諸多問題和短板,防火形勢仍然嚴峻。
第一,氣候影響,防火壓力大。全球氣候變暖,高溫、干旱等極端天氣增多,火災發生概率、頻率增大,防火形勢越來越嚴峻,如2019 年,全國大部分地區遭受百年一遇的持續干旱天氣,給森林防火工作帶來了巨大壓力。同時,國有林場森林植被好,枯枝落葉等可燃物多,給防火工作帶來不利[2]。
第二,人為隱患,火源管控難。從地域上講,國有林場不可能獨立封閉存在,居民、游客、社會生產經營活動等各類人員在林區活動頻繁,特別是部分人員對文明祭掃倡議熟視無睹,清明、冬至期間上墳燒紙、燃放煙花爆竹現象屢禁不止[3]。燒田埂、燒土肥等野外違規用火時有發生,還有未成年人、智障人員玩火、種火等。如葉山林場周邊與7 個村、鎮、3 個學校、一座公墓毗鄰,境內有數家企業還有不少零星分布的墳墓,隱患大,管控難。
第三,基礎設施落后,難以滿足需要。改革前,國有林場大都較為困難,對林區道路、通訊設施、瞭望監控、林火阻隔網絡、滅火水源等森林防火基礎設施投入少、底子薄[4]。森林防火工作的方式方法比較傳統,現代科技應用少,效率不高。國有林場改革后雖然有些方面有了進一步改善,但短期內難以面面俱到,推進緩慢,難以滿足當前森林防火工作的需要。如葉山林場目前移動通信信號還未實現全覆蓋。
第四,撲火隊伍老化,器材裝備滯后。森林消防隊伍是森林防火最基層的戰斗實體,是撲救和處置森林火災的主要力量,改革后,有的林場成立了森林消防專業隊伍,有的以縣、區為單位成立大隊,但仍有部分林場還是半專業隊伍,由職工兼任組成,隊員年齡偏大,如葉山林場撲火隊員由機關后勤及專職護林員30 人組成,雖然成立時間較早,撲火經驗豐富,但平均年齡近50 歲,加之既要完成本職工作又要擔任撲火任務,平時訓練、演練相對較少,隊伍戰斗力不強,隊伍更新問題亟待解決[5]。同時,非專業隊伍在申報項目上比較困難,撲火器材、裝備傳統、老舊,更新換代慢,缺乏大型機具和現代科技裝備,工作效率低。
第一,形成穩定的日常巡護預防隊伍。森林防火以預防為基礎,以人防為重點。國有林場應根據經營面積大小,設立相應數量的管護站、護林點、瞭望監控塔(臺)、哨卡等,不論是由林場職工承擔還是購買服務形式,應形成一支至上而下、全面覆蓋、管理規范的日常巡護隊伍,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重在落實和執行;簽訂森林防火責任狀,層層壓實責任,嚴格督查考核和獎懲措施,切實做到“一山一坡,一林一木”有人管、有人護[6]。特別是加強對重點時期、重點區域、重點部位及重點人群的嚴防死守,消除隱患。
第二,建立專業高效的森林消防隊伍。受隊員年齡、裝備等條件限制,新形勢下半專業隊伍已不能作為擔任森林撲火任務的主力軍,應本著“年輕、專業、精干”的原則建立森林消防隊伍,人員經費、物資裝備、營房建設等由財政保障。加強隊伍的日常管理與實戰演練,打造出反應快速、訓練有素、戰斗力強的森林消防專業隊伍。
第一,完善林火阻隔網絡。林火阻隔網絡是控制火災蔓延和大面積發生的治本措施,是森林火災防控體系的基礎工程,也是實現“預防為主,積極撲救”方針的具體體現。國有林場應積極爭取上級相關項目資金和地方財政支持,不斷完善防火道、生物防火林帶等林火阻隔網絡建設。根據林場面積、地形地貌、主風方向、林木情況等因子因地制宜、科學合理設置林火阻隔帶,全面覆蓋,形成網絡。防火道要及時清理,生物防火林帶擇抗逆性強、生長速度快、樹葉多、含水量高、擴繁能力強、耐火性強的抗火樹種。有條件的林場還可選擇紅橡等彩葉樹種作為生物防火林帶造林樹種,不僅阻燃防火而且提升森林景觀[7]。
第二,推進林區道路建設。作為森林防、撲火主要通道,林區道路狀況直接關系到國有林場森林火災預防和撲救能力。中發〔2015〕6 號文件明確提出:“各級政府要將國有林場林區道路按屬性納入相關公路網規劃”,“國家結合現有渠道加大對國有林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國有林場應抓住契機,按照“先急后緩、先干道后支道、新建與升級改造相結合”的原則,穩步推進林區道路建設,不斷增強林區車輛、機械通行能力,為火災預防和快速撲救提供保障。同時,在林區道路的設計時應綜合考慮,發揮其阻隔火源的作用。
第三,加大消防裝備投入。消防物資、裝備儲備建設是撲救森林火災的根本保障。國有林場應本著實用性與先進性相結合的原則,確保風力滅火機、滅火水槍、水泵、油鋸、割灌機、滅火彈、二號工具及撲火服裝等基本撲火機具與裝備的配備。加大高壓接力水泵、運兵車、森林消防車、水罐車、直升飛機等大型地面、空中撲火裝備投入,提高撲救較大及以上森林火災的能力。同時,要保障機具與裝備的日常維護管理和升級更新。為確保消防水源,一些水源少的林場,尤其是山區林場,要根據一定的面積比例、區位,人工合理設置相應數量的蓄水池(儲水罐)。
推進“智慧林場”建設,加大現代化科技裝備投入力度,分享高科技應用成果,搭建森林資源智能化管理新模式。應用衛星遙感、無人機、智能視頻監控、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先進技術,構建“天、空、地、人”全方位全覆蓋立體監測防護的森林防火智能管理平臺。通過衛星遙感技術監測、預警火情,地面遠程視頻監控重點區域、路口、人員活動,自動識別林火并報警和定位,空中無人機重點應急巡護及管護人員的日常巡護,實時采集、上傳、分析監測數據信息。一旦發生火警、火情,迅速啟動快速反應機制,進行撲救,消滅、控制火情。
森林防火指揮機構在火災撲救工作中扮演著核心角色,指揮機構下達的每一條指令,都將影響到火情的處理效果以及一線撲救人員的安全。國有林場應基于當地“智慧林業”以及“智慧林場”等建設構建即專屬獨立又互聯互通的森林防火指揮體系,形成上級主管、應急部門-林場-分場(工區)-管護站協調聯動監控指揮平臺,實現對森林火情第一時間響應。若火情變化超出國有林場處理控制能力,則由更高一級部門進行整體指揮,并協調相鄰地區快速支援力量。確保指揮過程中各類信息、指令的及時、準確,提高響應效率,在保障人員安全的前提下,科學、快速地處置火情。
造成森林火災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為因素。據統計,絕大多數森林火災是由人為因素引起的。因此,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積極消滅”的工作方針,加強宣傳教育,營造良好森林防火社會氛圍,不斷提高全民森林防火意識,有效推動各項防范措施的落實, 消除火災隱患,最大限度減少森林火災發生是國有林場森林防火工作中首要的和長期性的任務。按照“政府主導,媒體聯動,教育滲透,全民參與”的要求,結合國有林區特點,突出宣傳重點,豐富宣傳形式,擴大宣傳廣度和覆蓋面,深化宣傳實效,切實發揮預防人為火災的作用。
國有林場作為國家生態修復和建設的重要力量,擔負著培育及保護森林資源、維護生態安全的重任。森林防火是森林資源保護的首要任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安全保障。面對深化國有林場改革的新形勢,國有林場應抓住契機,立足實際、創新思路,不斷推進森林防火體系建設,努力提升科學管理水平,增強森林火災的防控能力,確保森林資源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