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長科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局,廣西 環江 547100)
魚類養殖在水產養殖過程中屬于巨頭領先地位,因此,魚類養殖質量的好壞將會對水產養殖戶的經濟效益產生直接影響,然而,在實際的魚類養殖過程中,受魚類自身機體抗病能力較差、養殖池塘水質污染、各種病蟲害和病原菌侵害等因素的影響,常易導致魚類發生各種各樣的病害問題,如細菌病、寄生蟲病等,這些魚病不僅會導致魚類機體出現多種不適癥狀,嚴重時還易導致其死亡,從而會給養殖戶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對此,就需要養殖戶們全面做好魚病防治工作,才能推動魚類養殖健康、穩定發展。
在水產養殖過程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常會導致魚類出現各種各樣的疾病,如細菌病、寄生蟲病等,其中,細菌病不僅可引發魚類出現魚皮發紅充血、魚皮嚴重脫落、皮膚潰爛、腹部不適等癥狀,嚴重時還易導致其死亡;寄生蟲病則可破壞魚類身體組織和影響其正常呼吸,從而會引發魚類狂躁不安,最后力竭而死亡。一旦魚類大量死亡,將會給水產養殖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就需要積極探尋有效的魚病防治策略,預防和降低魚病發生,才能保證水產養殖業的經濟效益和推動我國水產養殖業獲得健康、穩定發展[1]。
由于魚病防治工作與水產養殖戶的經濟效益具有密切關聯,因此,大部分水產養殖戶均十分重視魚病防治工作,且在實踐過程中,也采取了有效措施防治魚病,但是,總我國當前的魚病防治現狀來看,仍存在較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防治用藥不合理,目前,大部分水產養殖戶均是采用殺菌藥物或殺蟲藥物進行魚病防治,然而,受自身養殖經驗和魚類病蟲害防治技術掌握不足等因素的影響,在用藥過程中,不少水產養殖戶均會出現防治用藥不合理現象,如盲目增大用藥劑量,這樣不僅會破壞養殖水體中的浮游生物,從而影響魚類攝食,同時還會降低水體中溶解氧的含量,從而 易導致魚類發生中毒而死亡。(2)水質調控不及時,魚病的發病與養殖水體的水質也具有密切的關聯,這就需要養殖戶及時合理地調控水質,才能滿足魚類正常生長需求,然而,在實際的防治工作中,不少養殖戶均是在池塘水質變污、變臭后才進行水質調控,此時,魚類多已染病,此時,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和費用對其進行治療,從而會降低養殖戶的經濟收益[2]。
魚病防治工作的關鍵在于防,而要防止魚病發病,首先就需改良養殖池塘水質環境,因為污水和臭水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這些微生物侵入魚類機體后,便易導致其患病,因此,養殖戶需定期將水質改良劑投入到池塘中或定期排放養殖池塘中的污水,注入清水,使池塘中的有害物質代謝,從而能有效改善水質。其次,在水產養殖過程中,養殖戶還需定期采用物理或化學方法對池塘、養殖工具、苗種、食場與飼料等進行消毒,以防止傳染性病原傳播而導致魚類患病。最后,還需定期邀請專業的檢疫人員做好養殖苗種的傳染病原生物檢查工作,發現問題需及時進行解決,以將傳染性病原的傳播阻斷,從而才能保障魚類安全、健康生長。
采用藥物進行魚病防治過程中,養殖戶應根據魚病的具體類型選擇合適的藥物對其進行治療和處理,且還需遵循高效、無公害的用藥原則。例如,對于車輪蟲、小瓜蟲、斜管蟲等魚類寄生蟲病,可采用魚蟲殺星進行防治,該藥物不僅能有效殺滅上述寄生蟲,同時還能保持魚塘的綠色生態環境,從而有助于魚類的后續可持續生長。對于腸炎、爛鰓病、赤皮病等魚類細菌病,則可以采用過氧化鈣、生石灰等進行防治,這些物質均能有效阻斷細菌繁殖,并促進水質改良。如相關研究表明,750-1500kg/hm2的生石灰不僅能消除池塘中病原體和蟲害,同時還能促進水質清潔,使池塘水質中的酸堿程度平衡,從而能為魚類提供健康生長環境。另外,在用藥過程中,養殖戶還需充分考慮魚病用藥的殘留情況,不可采用影響魚體健康或高殘留的藥物,這樣會導致魚類走向餐桌后,對人類健康造成危害。
隨著我國水產養殖規模的不斷增大,單純依靠外力來改善魚群生存環境來防治魚病發生,不僅難以達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且還會增加養殖戶的工作量,因此,還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魚類自身的抗病能力,這才是預防其發生各類疾病的主要措施。而要促進魚類抗病能力增強,首先,需要養殖戶根據魚群種類的不同為其選擇合適的魚食,并保證魚食營養均衡,使魚群攝入的營養物質充足,才能提高其機體免疫力水平。其次,養殖戶還可采用魚群競爭法則促進魚類自身機能水平提高,也即將一些較為兇猛的魚類投放到養殖魚塘中,以促進一些病弱魚群能保持良好的應激狀態,從而使其生命力不斷提高,進而有助于提高其抗病能力。另外,兇猛的魚類還會捕食養魚塘中的水蛭、水蜈蚣等害蟲,從而也能有效降低魚類患病率[3]。
魚類養殖是水產養殖的重點發展項目之一,也是促進水產養殖業發展的關鍵,但是,在實際的魚類養殖過程中,受魚類自身機體抗病能力較差、養殖池塘水質污染、各種病蟲害和病原菌侵害等因素的影響,以導致魚類出現各種各樣的病害問題,這些病害問題不僅會影響魚類健康生長,嚴重時還易導致其大面積死亡,從而會給養殖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就需要各養殖戶積極探尋有效的魚病防治策略,如改良養殖池塘水質環境,增強魚病防疫,合理使用防治魚病藥物以及提高魚類自身的抗病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魚病的發病或降低魚病嚴重程度,從而才能促進魚類養殖健康發展,進而全面提升我國水產養殖質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