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景瑞
(太仆寺旗土壤肥料工作站,內蒙古 錫林郭勒盟 027000)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的馬鈴薯生產國,馬鈴薯種植面積非常廣闊。據不完全統計,2013 年,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已達到5531 千公頃,占到全世界產量的五分之一以上。從總產量看,馬鈴薯種植面積遠高于世界其他國家,但人均馬鈴薯單位產量比發達農業國家低大約13%。在內蒙古地區,推進馬鈴薯產業多元化發展,發揮馬鈴薯適應性的特點,促進內蒙古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本文就馬鈴薯在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種植的重要意義展開探討,全部內容總結后希望為馬鈴薯種植提供參考。
內蒙古地區氣候冷涼,從氣候特點來看,內蒙古的全年年降雨量在300 毫米左右,無霜期在90-130 天之間,年均溫度4℃-13℃。這種獨特的氣候狀況非常適合馬鈴薯生長。再加上土壤以栗鈣土為主、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讓內蒙古成為馬鈴薯種植的重要地區[1]。
最近幾年,內蒙古農業資源過度開發,面對著本身土壤不十分肥沃的耕地,土壤資源呈現出過度開發。而馬鈴薯的環境適應能力非常強,面對內蒙古地區地力下降、水資源緊缺的現狀,開始推廣馬鈴薯種植滴灌栽培、水肥一體化、微生物菌肥、綠色防控等技術,這對內蒙古地區的資源利用具有重要意義,也能通過馬鈴薯重視促進內蒙古地區綠色農業發展。
內蒙古地區的農作物種植種類并不是十分豐富,馬鈴薯作為適應性廣的作物,在內蒙古地區得到大力推廣是有其必然性的。因為相較于其他作物,馬鈴薯的市場潛力大,特別是“鐮刀彎”地區,推廣馬鈴薯輪作,對促進內蒙古地區農業效益作用非常明顯,馬鈴薯的大面積種植,有利于推進種植業轉方式、調結構[2]。
從馬鈴薯種植區域來看,馬鈴薯超過80%以上都種植在內蒙古貧困地區,從這一點上說,馬鈴薯不僅是非常重要的農作物,也是幫助農民增產增收的經濟作物。內蒙古地區將馬鈴薯作為當地農民解決溫飽的主要產品,并作為主食產品開發,讓農民在種植馬鈴薯過程中得到實際經濟效益,帶動農民脫貧增收致富,是內蒙古地區貫徹“精準扶貧”政策的有效措施。
我國人民的飲食南北方差異比較大,南方以米飯為主,北方以面食為主。內蒙古地處北方,本地的農業并不十分發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內蒙古地區都因為農業生產條件相對惡劣帶來生活影響明顯,再加上地區經濟發展滯后,人們可以食用的食物并不是特別多。馬鈴薯在很多西方國家其實是主食,因為它營養豐富、全面,可以滿足人主食營養訴求,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是幫助內蒙古人培育健康消費理念的重要措施[3]。
內蒙古中西部地區土質疏松,土壤砂質的中性或微酸性明顯,所以在種植馬鈴薯時,可以通過伏秋深翻或淺翻深松,深翻20~25 厘米,淺翻18~20 厘米。整地標準要求土壤細碎,土層上虛下實。
根據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生態特點和不同用途,優質馬鈴薯種。在種薯前15 天左右出窖,將種薯逐漸暴露在散射光下,使種薯充分見光,催紫芽,準備播種。避免陽光直射、雨淋和霜凍等,提倡小薯整薯播種。在種植前,用70%甲基托布津粉劑100 克+72%農用鏈霉素及微量元素拌種后,防止播種后爛種,提高成活率[4]。
采用壟距65~70 厘米小壟,小壟株距23-25 厘米,或者是大壟株距18~20 厘米。對春馬鈴薯要做到適時早播,適時早播有利于馬鈴薯生長。播種時要注意馬鈴薯的培土厚度不能低于12cm,減少外界環境對其生長產生危害和影響。
根據土壤肥力和馬鈴薯需肥規律,堅持農家肥和化肥混合施用,適當補充微量元素農家肥。推薦施肥量公頃施尿素100公斤,其中氮肥總用量的70%以上。
①苗出齊后,采用化學除草,苗后再化學除草一。除草可以用90%乙草胺1.75~2.0 升(或99.9%乙草胺1.5~1.7 升)+70%嗪草酮600 克(或75%噻吩磺隆30-35 克),降低蟲害,提高農藥的安全性。②對難防雜草要在雜草出齊時施藥,施藥期應在苗高10 厘米之前,減少除草不當。③在除草以后要視苗情及時追肥,及時灌溉,在施肥過程中要做到合理、科學,以馬鈴薯的生長需求為依據進行施肥,最好結合天氣情況追肥。④如果發現土壤不好,要及時灌水,保持土壤濕潤,直到馬鈴薯成熟。⑤需要注意地是馬鈴薯田間管理期,澆水也不能太多,如果降雨較多,水分過多易使土壤通氣變劣,導致田間爛薯,可以縮短噴藥的時間,在澆水的時候要注意排水[5]。
馬鈴薯是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的常見農作物之一,對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的農業發展和經濟增長具有重要作用,可以稱得上是農民增產的基本產業。通過詳細分析馬鈴薯對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的意義,針對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的氣候特點,在馬鈴薯栽培過程中加強對技術的管理和控制,嚴格按照生產要求進行馬鈴薯種植生產,提高內蒙古中西部地區馬鈴薯產量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