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芳,高 璇,張洪利,叢子文
(1.通榆縣興隆山鎮農業技術推廣站,吉林 通榆 137200;2.通榆縣開通鎮農業技術推廣站,吉林 通榆 137200;3.通榆縣綠色食品管理中心,吉林 通榆 137200;4.通榆縣糧芯藜麥種植專業合作社,吉林 通榆 137200)
黎麥屬藜科雙子葉植物。株高幾十厘米到三米不等。根屬淺根系,序狀花序,主梢和側枝都結籽,自花授粉。種子為圓形,藥片狀,直徑約1.5-2 毫米左右,不同品種,種子大小顏色有差異,大多為灰白色、乳黃色,也有部分品種顏色為黑色、紫色等深色。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的玻利維亞,厄瓜多爾和秘魯等地,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耐鹽堿等特性,從海平面到海拔4000 多米都有分布。
黎麥是全營養作物,是完全蛋白堿性食物,胚乳占種子的68%,且具有營養活性,蛋白質含量高達16%-22%(牛肉是20%),品質與奶粉及肉類相當,富含多種氨基酸,其中有人體必須的全部營養元素,9 種氨基酸,比例適當,且易吸收,尤其富含植物中缺乏的賴氨酸、鈣、鎂、磷、鉀、鐵、鋅、硒、錳、銅等礦物質,營養含量高,富含不飽和脂肪酸、類黃酮、B 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膽堿、甜菜堿、葉酸等多種有益物質,膳食纖維高達7.1%,膽固醇為0,不含麩質、低脂、低熱量(305kcal/100g)低升糖、(GI 升糖值35,低升糖值標準55),幾乎都是常見食物里最優秀的。
1987 年我國西藏首次引進離麥種植。
1992 年—1993 年,小面積試種成功。
2011 年在我國山西,大面積種植成功。
2013 即國際藜麥年之后,在我國青海、甘肅、內蒙、吉林等地大面積種植成功。
通榆縣屬中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2900 小時,年平均氣溫5.5 攝氏度,年平均降水量350 毫米,無霜期約164 天。通榆縣地勢平坦開闊,西北略高,東南稍低,一般海拔在140 米至180 米之間,西部多沙丘,東部多平原,土壤以淡黑鈣土、風沙土等為主。從氣候、積溫和土質(經過青海農科院化驗)與國內種植成功的山西北部、青海、甘肅地區相近,通榆縣雖海拔高度不夠,但經專家分析,海拔高度主要決定溫度、溫差、降雨等因素,從通榆縣多種氣候條件下分析,通榆縣是完全可以適應藜麥種植的。
通榆縣經實驗種植,根據不同地況證明,通榆是適合藜麥二茬移栽下大面積推廣種植的。以90 天灰藜麥二茬種植最為適宜,頭茬以冰小麥,燕麥,扣膜粘玉米(甜玉米),早西瓜,鮮瓜,土豆等為主,只要在7 月20 日之前能收割的早春農作物,第二茬都可以移栽種植藜麥。
綜合通榆縣具體的土壤、積溫等一系列固有的自然條件和情況,種植藜麥與我國其它地區種植做出相應調整。二茬移栽種植除了優質地塊在前茬收獲后移栽,還可以選擇選貧瘠的坨子地、鹽堿地(種植其它農作物都不得的地塊)進行移栽種植,少量施用底肥,以追以磷、鉀為主的復合肥最好。
移栽種植優勢:
第一,能有效利用耕地和閑置土地。由于通榆縣特殊的十年九旱氣候,每年農戶都有種瞎的地塊,及趕不上農時種不上地的情況,移栽種植黎麥選擇在六月底七月初育苗,移栽在七月底,正好趕上雨季,避開其它農時,還可以充分利用通榆縣其它未利用耕地,使農民真正起到增收的作用。
第二,能有效躲避病蟲害的發生。黎麥移栽種植,直接避開藜麥的兩大害蟲,黑絨金龜子和蒙古象甲蟲的危害季節。藜麥不宜重茬,連作病害嚴重,移栽種植完全可以克服掉。還可以減少出穗期菌核病的發生,藜麥屬于小籽粒作物,病蟲害主要在幼苗期。通過移栽種植時間延后都可以避免。還可以克服前茬除草劑藥害對藜麥幼苗的侵害。
第三,改良土壤促進農民增收。藜麥采取移栽種植技術,可以充分利用起通榆縣近幾萬公頃未利用的鹽堿地和荒地。藜麥作物具有耐鹽堿,耐干旱,耐貧瘠,喜陰涼的特性。但是藜麥屬于小籽粒作物,苗期弱,幼苗期耐鹽堿性較差,只有藜麥過了幼苗期,藜麥的耐鹽堿、耐干旱的特性才顯現出來,紙筒移栽種植完全可以克服這一缺點,紙筒里面有基質,只要后期水肥跟上的話,完全可以適合通榆縣土壤PH 值9~9.5 的中重度鹽堿地種植。僅此一項,通榆縣就可以增加幾萬公頃耕地,可實現農民增收幾億元。種植藜麥還有改良鹽堿地的效果,尤其藜麥屬于后期移栽種植(7 月底),采取開春種植耐堿的草本植物如燕麥,待到7 月20 號左右直接粉碎,噴上生物菌肥,深翻入地,還可進一步改良鹽堿地,二茬再移栽種植藜麥,幾年時間就可以把鹽堿地改良成好地。
第四,二茬藜麥種植可節省人工和種子。藜麥紙筒育苗移栽種植,紙筒育苗可以選擇房前屋后,田間地頭有水源和空地即可,不用專門的育苗棚。大面積育苗需要機械育苗盤,移栽可以選用辣椒和甜菜移栽機械,根據大小型號,一天可以移栽兩三公頃到十幾公頃。藜麥移栽種植種子可以節省一半,移栽后澆透還苗水后,一個星期到十天,地里雜草剛露頭深趟一犁,把雜草封死,待到藜麥長到40 公分左右時,追肥再深趟一次,就可以等到秋季收獲了。不用人工除草間苗僅此一向就可以節省1200 元/公頃左右,再加上一公頃膜錢七八百元,再加上節省種子的600 元/公頃,總計可節省2600 元左右,完全可以抵消育苗和移栽種植的費用還有結余。
這種種植操作方式有效利用了閑置土地又改良了土壤。
藜麥收獲后運輸工具要清潔、干燥,有防雨措施。
存貯時要放置在通風干燥的庫房內防止霉變,嚴禁與有害、有毒、有腐蝕性、有異味的物品混貯。
土地多,農民廣種薄收習慣了,不愿意費事,種下地就想打糧,這一傳統觀念很難打破。
地塊零散,小農小戶不愿意前期投入太多,經過精準扶貧,多有等靠要的心里。
另外,地塊零散,沒法大面積承包,再加上承包期限短,不敢大面積投入作業。
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前期大力支持引導,使農業專業機構安心做好基礎工作,讓農戶得到甜頭,這樣才能夠,讓藜麥這一產業在通榆生根發芽,發展壯大,真正造福通榆父老鄉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