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 湘潭 411104
醫衛類高職高專學生畢業后大都任職在基層醫療單位,直接與廣大人民群眾服務,是進行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的生力軍。在醫療診治、臨床護理、輔助檢查、患后康復等工作中,健康教育貫穿了整個醫療服務過程。醫務人員的健康知識、健康宣教意識和健康教育能力,對推動我國衛生事業發展和提高全民健康素養起著重要的作用。
為了解高職高專醫學生對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的認識,我們對本校396名各專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近60%的學生對健康教育有一定的了解,有35%的學生不太明白,更有約3%的學生完全不了解。在被調查的193名護理專業學生中,85%的學生能清楚說明健康教育在護理工作中的重要性。這些數據表明,仍有為數不少的學生對健康教育的認識不透徹,更不清楚今后的職業崗位上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內容。
由此可見,醫衛類高校要高度重視加強學生健康教育意識,提高學生的健康教育能力,在各門課程中融入健康教育理念,讓學生從根本上認識到醫務人員一定要具備健康教育能力。
1.1 從行業職能上來看,對人民群眾開展健康教育是醫務人員義不容辭的職責 醫院醫療模式已由“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醫療服務也由單一的醫療型轉向醫療預防和保健服務型。另外,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健康需求水平也提高,不再是單純的疾病診治需要,越來越多的人民關注到了防病養生、治未病、健康生活等方面。因此,醫務人員除了治病外,還應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醫務人員要指導病人及其家屬學習疾病的預防、醫療、康復等知識,幫助病人提高自我監測能力,促進病情好轉后的鞏固康復。俗語講的“三分治療七分養”,其“養”就是病人的一種自我監測、自我治療的過程。醫務人員的健康教育工作是指導病人科學地“養”,有技巧地“養”。所以說,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是治療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是指導人民群眾防治疾病、促進健康的重要手段。加強醫學生的健康教育意識,提高他們的健康教育能力是各高職高專醫學院校的重要任務。
1.2 從國家政策上來看,健康教育與促進已成為醫務人員工作的“硬指標” 2019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健康中國行動組織實施和考核方案》,要求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開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的績效考核機制,考核機制要在2022年前建立完成。《方案》要求醫務人員掌握足夠的健康科普知識,并在診療過程中主動向病患提供健康指導。從這一文件可看出,健康教育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主要舉措,醫務人員的工作內容理應包括健康促進與教育工作。可想而知,健康教育會納入醫務人員的職稱評定和績效評定中,成為其工作內容的一項硬性指標。作為在校的醫學生們,理應明確將來從業崗位的要求和考核機制,努力提高健康教育能力,為將來的就業做好準備。
1.3 從醫療服務內容來看,醫務人員健康教育工作要求更具深度和廣度 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要堅持以預防為主,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中國的根本目的是全民健康,要達到這一目標,加強健康教育是主要手段。進行健康教育的主要活動場所有社區、學校、單位和醫院。但醫院健康教育的服務場地已不局限于醫院,擴大到了社區和社區所轄的企事業單位、學校。服務對象不僅有病人和病人家屬,還有社區居民、職工和學生。健康教育涵蓋的內容更廣,從疾病防治知識的傳播到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倡導,以及心理健康促進知識和技能應用。
人民群眾認為醫務人員是健康教育的最佳服務者,是最值得信賴的健康宣講人。對于醫學生而言,今后的崗位上一定會涉及健康教育工作,從現在開始,醫學生就要立志當好人民群眾的健康教育者。
2.1 轉變重醫輕教的觀念,幫助學生樹立健康教育意識 在傳統的疾病為中心的模式中,醫務人員和絕大多數群眾只看重疾病治療過程,忽視了健康教育的作用。有統計顯示,被調查的醫療機構中有絕大部分的醫務工作者認為治療是他們唯一的工作,只有不到5%的醫務工作者對健康教育有所重視,能對健康教育工作內容有所了解。
當今是“以健康為中心”的現代醫療模式,健康教育的作用被越來越多的醫務人員所認識。在醫療活動中,健康教育工作已成為行之有效的非藥物治療手段。各個崗位上的醫務人員都要各司其職,在各自崗位上將醫學知識傳播給患者及其家屬,幫助病人做好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提高病人的自我監測能力和自我保健水平。
所以,醫衛類高校的領導和老師們都應重視健康教育的教學工作,通過課堂教學、社團活動、社會實踐等形式,讓醫學生深入了解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大意義,強化健康宣教意識,讓他們知道要成為合格的醫務人員,必須具備健康教育能力。
2.2 普及健康教育學課程,讓學生具備扎實的健康教育理論知識 健康教育學課程是培養醫學類專業人才的必修課程,其教學目標是要求醫學生學習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理論知識和工作方法,將其應用到實踐工作中。但該課程目前主要在本科院校開設,不被醫衛類高職高專學校重視,一般只在高職高專護理專業、臨床專業有所提及。
在新醫療模式下,健康教育與促進是醫療服務的重要工作手段,對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素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醫學生是健康服務的主要力量,他們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能,還必須具有較高的健康教育能力和健康促進技能。健康教育學課程要在高職高專學校各醫學專業開設,讓醫學生掌握足夠用的健康傳播方法和健康促進技巧,學習必備的健康行為改變的理論知識,這樣才能幫助群眾改變不健康的行為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降低甚至消除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
2.3 加大健康教育實踐活動,讓學生獲得健康教育踐行的快樂 高職高專的醫學生在學習了健康教育理論知識后,理應安排健康教育實踐活動,既要有在校學習期間的社團實踐活動,又要有臨床實習階段的見習活動。可通過社區或病房健康教育宣講、養老中心一對一服務、中小學健康知識科普畫報展覽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與受教對象面對面交流,積累健康教育經驗,逐步提高健康教育能力。當得到受教對象的認可與贊揚時,學生的自信心和幸福感將獲得滿足,更堅定了他們做好健康教育工作的決心。
2.4 增設健康教育測評項目,將健康教育成績納入畢業學分 為加強醫學生健康教育意識,高職高專醫學院校要提高對學生健康教育能力的要求,可將健康教育實踐活動成績納入畢業總學分中,比重建議不低于5%,有些專業(如護理專業)比重可增加。
健康教育成績可以在期末綜合素質測評中體現,在綜合測評中新增健康教育實踐活動這個內容。要求醫學生每學期都要完成健康教育實踐活動,并附有被服務對象或單位的意見作為佐證,此項成績的總分算入畢業學分中,若成績不及格,應要求學生補修。此項舉措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健康教育意識,更能提升學生的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能力。
醫衛類高職高專要培養合格的醫務工作者,首先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健康教育觀、豐富其健康知識、提高他們的健康教育能力。通過上述方法,從改變觀念到實踐應用,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健康教育能力,對深入開展健康促進和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普及健康生活起到有力地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