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鹽山縣教育局教研室 河北 鹽山 061300
傳統數學課局限性強,枯燥乏味,僵硬無趣。長此以往,學生逐漸喪失了自主探究數學問題的興趣和能力。新課改以來,很多教師認為自主學習和預習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自主學習作為一種很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加強對于中小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是教師的重任。
為了實現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提升,教師在數學教學之中也要能對學生的數學認知進行調整,幫助學生改變過去對數學的畏懼與抵觸心理,使學生認識到數學學習的快樂所在。而為了實現這一點,教師在教學中就要能作出相應的改變。在其中,教師需要能先認識到一點,那就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需要學生具有自主學習的動力。而為了實現對學生學習動力的有效促進,教師就可以借助對教學資源的有效運用,給學生創建適宜數學學習的教學氛圍,在其中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有效的調動,達成學生主動探索地進行。而為了完成對有效教學氛圍的創建,教師也就需要能對教學的實際情況進行研究。在這里,我推薦教師使用生活化教學開展的方式來實現生活化學習氛圍的創建。這是由于數學學科與現實生活存在密切的聯系,而教師若能在教學中將這個聯系展現給學生,就可以達成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激發。
如教學“三角形”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以結合對教學實際情況,來為學生創建生活化的學習氛圍,吸引學生進行主動的探索。在教學實際中,教師就可以從三角形的現實體現入手,為學生展示三角形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從中觀察三角形在不同應用場景中其功能的體現,以此達成對學生學習動力的激發。在學生通過學習掌握了三角形的相關性質之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嘗試著說出三角形可能存在的新用途。通過此過程,學生的探究興趣就得到了調動。
數學教師要讓學生對數學感興趣,就要使數學貼近生活。教師可以先問學生有沒有獨自去買過東西,有沒有因為不會算數而被騙的經歷,在學生的回答中,課堂氣氛被充分調動起來。數學教師要在這時趁熱打鐵,將運算過程交給學生,通過生活情境讓學生來進行運算。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能夠保證課程的時效性。
生活情境不僅要運用在課堂上,在學生平時的作業中也要運用到。以“米、分米、厘米、毫米”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回家測量自己家物品的長寬或家長的身高等,并給低年級學生鼓勵,讓學生大膽算算不同單位的關系。通過這樣的方式將課內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能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并不是只能在課堂中使用,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數學運用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用生活情境來講授數學,使數學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當學生明白數學的實用性后,才會明白數學知識的重要性。聯系生活情境,能夠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提升,從而保證課堂的時效性。
學生自主探究數學的能力的培養不是通過三言兩語和幾節課就可以達成預期效果的。所以,教師還要懂得“放長線”的道理,教師還應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一些課堂練習,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這樣既能拓展學生的探究領域,還可豐富他們的自主探究體驗情趣。
學完體積方面的知識后,教師告訴學生“老師今天買了一個菠蘿,很好奇它的體積有多大,誰能幫助老師解決這個問題呢?”一開始,很多學生都表示這是不可能做到的。教師追問“你們學過的語文課文中,沒有類似的案例嗎?”這時有的學生.聯想到了“曹沖稱象”,于是指出“我們可以用別的事物來替代菠蘿吧?”那么,什么事物最符合這個標準呢?毫無疑問一“水”。隨后有的學生指出“把菠蘿放在正方體的魚缸里,水面升起的高度的容積,不就是菠蘿的體積嗎?”就這樣,在學生探索、思考、實踐的過程里,他們充分感受到了數學探究的魅力和樂趣。而且,當他們計算出了準確的答案之后,他們的自信心再度提升,為其以后的數學探究活動埋下了伏筆。可見,在開展生活探究練習的基礎。上提供給學生品嘗成功的機會,有助于他們自主探究意識的形成,這對于鞏固其探究能力而言有著重要的意義。
課堂教學的結束并不意味著整個探究性學習活動的結束。數學“探究性學習”是學生在已有的社會經驗基礎、自身生活經歷之上,學生綜合利用掌握的相關數學技能、知識進行的主動性研究活動。這一活動在課外的有效拓展延伸,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解決問題和探究水平的能力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
例如,教學“圓的認識”后,我有意識地帶領學生來到操場.上畫圓。學生有的想到兩個人用一根長繩畫一個圓,有的想到一排人轉一圈畫一個圓,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圍一個圈,沿這個圈畫出一個圓。在此基礎上,我再讓學生解決“為何現實生活中的車輪都做成圓的,而車軸都裝在圓心上”這個實際問題。這樣將“應用研究"與“知識鞏固"整合優化,將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向課外拓展延伸,把課堂學習的成果運用于生活實際中,提高了學生的數學素質和應用意識,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實現了課改的教育思想。
總之,學生是主動探索知識的“建構者”,而非只是“模仿者”,應該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教師應盡量給學生多創造一些合作探究的時機,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