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同展環境咨詢有限公司 陜西 西安 710061
自2015年《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中明確要求:完善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到2016年《控制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實施方案》中提出的目標任務:到2020年,完成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排污許可證核發工作。伴隨著排污許可制度法律法規、技術規范、標準等的發布及相應填報系統的完善運行,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工作已接近尾聲。排污許可制度工作重點隨之轉入證后監管。
排污許可證是排污單位實現規范化、精細化、信息化的“一證式”管理的重要依據,排污單位應從中熟知自身所需做到的管理要求。
排污單位所申請的排污許可證中包括了兩大部分內容,一部分為許可內容,即經排污單位申請,核發單位審核許可的內容:包括污染物排放許可限值、自行監測、環境管理臺賬記錄、執行報告等。另一部分為排污單位登記信息:包括排污單位生產設施,主要原輔料及燃料信息,產排污節點、污染物及污染治理設施、附圖附件等。其中許可內容是企業需重點關注、嚴格落實、自證守法的重要部分。
(1)排放許可限值,是排污單位及環境管理單位在證后管理中判定是否存在超標排放等環境違法行為的衡量標準。排污單位在開展自行監測后應對照排放許可限值進行自查,核查是否超標。
(2)自行監測,要求排污單位須按照自行監測表中的監測污染物種類、監測點位、監測頻次開展監測。若排污單位監測報告中監測污染物種類、監測點位不滿足證中要求、開展監測頻次少于證中自行監測頻次的次數要求均為不規范。
(3)環境管理臺賬記錄,一般包括企業基本信息的記錄、生產設施運行情況記錄、污染防治設施運行記錄、監測記錄等內容。主要是規定排污單位應記錄的內容、記錄頻次及臺賬的保存要求。
(4)執行報告,是核發部門對排污單位應提交的執行報告的類型、內容、提交時間等做出的規定和要求。
以上均是企業開展排污許可證后自我管理及自查的重要依據,企業應從以上內容對照考核自身應完成的目標和“必選動作”。
根據已核發排污許可證情況,因排污許可證申報工作專業性較強,大多企業委托第三方機構代為填報,企業往往以領證為目的,對證書中所涉及的環境管理要求缺少關注,導致在證后規范化管理中存在以下問題:
(1)未完全按照許可證中自行監測要求開展監測。監測項目少于證中污染物種類、規定時段開展的監測少于監測頻次要求;監測點位與排污證中不對應、監測信息未公開等。
(2)環境管理臺賬記錄不符合排污許可證要求。表現為臺賬記錄形式不規范,記錄內容不全面,一般排污單位在實際生產中僅進行生產記錄;記錄內容未能達到證中要求的細致程度,記錄頻次不滿足記錄要求。對臺賬記錄的保存未按要求做到電子臺賬與紙質臺賬的同步保存。
(3)執行報告填報及提交不滿足排污許可證要求。一方面排污單位未能按照排污許可證中要求的執行報告提交時限按時提交執行報告;另一方面已提交執行報告的往往存在內容缺失、邏輯矛盾等問題。
造成以上問題的原因:一方面是排污單位對排污許可制度的理解不深入,僅限于有證即可排污的層面,未落實到依證排污的管理。二是排污許可法律效力認識不夠,僅限于監測報告結果達標即可,對環境管理臺賬、執行報告填報不規范一般不重視,忽視了可能因臺賬記錄不完整、執行報告填報不全,難以自證守法而被認定為超標排放或非法排污則同樣會面臨法律懲罰。此外一般排污單位未配備相應環保技術人員,或技術人員業務能力有限、人力有限等難以規范完成系統的臺賬記錄、設施運行管理、文件資料整理等工作內容。
3.1 建立完善的環境管理制度,并強化落實 排污許可制度下對企業的管理更注重于證后監督檢查,按照“一證式”管理原則,監管范圍包括了臺賬記錄、監測記錄、執行報告等環境管理資料及生產設施、環保設施運行等各個環節的檢查,企業必須建立一個合理完善的環境管理制度,才能規范日常管理內容提高管理質量[1],減輕企業面對檢查時的負擔。排污單位應建立自企業法人到技術人員自上而下完善的環境管理體制,增強各崗位環境管理責任意識。
3.2 加強企業環境管理人員的投入和培養 排污許可制度下的環境管理要求專業性強,精細化程度高,一些排污單位未配備專業人才或其他部門兼職管理的做法已不能滿足現有的管理要求,加強單位內部環保專員的人才培養,提高環保管理人員的人力和資金投入是企業發展長久之策。
3.3 企業應不斷改進工藝技術,提高環境治理目標,尋求環保節能、循環發展的思路 根據環境質量改善的目的,伴隨排污許可制度核發的行業可行技術指南是行業污染治理的標準和目標,對目前排污許可證中未采用可行技術的排污單位,面臨檢查頻次高,監管頻次高的要求,因此企業應不斷改進工藝技術,提高污染治理目標。
3.4 尋求專業技術服務團隊合作,以購買服務方式規范管理 對有些無條件培養專業環保人員及專業環境不滿足建立環境治理的企業可通過尋求第三方技術機構,幫助企業完善相關環保制度體系,對企業內部存在的環保問題進行反饋并且制定出針對性方案,提升自身工作的專業程度和企業環保管理工作的有效性[2],以滿足相關環境管理規定和要求。
3.5 將污染治理及違法成本納入成本核算,提高高效及精細化管理排污許可制度與環保稅相銜接,排污許可管理形成的企業實際排放量,是環境保護稅核算的主要依據。避免違法和降低納稅是排污單位實施規范化管理和減少污染物排放的利益驅動,企業應理清自身的經濟賬及排污帳,在運營中應改掉粗放型的管理方式,細化核算污染治理成本及違法成本,以此實現精細化、規范化管理,同時實現降低成本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