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油氣田分公司重慶氣礦開州采輸氣作業區 重慶 405440
通過調研分析,作業區員工隊伍主要呈現出“三短缺”的特點:一線操作隊伍高技能人才相對短缺。操作員工中獲得中高級以上技能等級的人數較少;專業技術隊伍創新型人才相對短缺;經營管理員工隊伍綜合型人才短缺。由于行業特點,致使經營管理類員工輸入范圍較窄,近年來,作業區人才補充接續問題始終得不到妥善的解決,雖將進行了相應的崗位對調,但造成了“專才不專”的現象。
1.大工種、大崗位運行模式為隊伍建設提出了新要求。隨著氣田開采進入中后期,增壓開采、措施生產被普遍采用,單一生產類型井站明顯減少,多種生產類型并存的聯合型、綜合性井站越來越多,井站管理幅度擴大,技術復雜程度增加。特別是隨著中心站管理不斷成熟,井站內部崗位分工更加多樣化,面對這些崗位工作內容、工作時間各不相同,差異較大的情況,大工種、大崗位的運行模式急需向縱深推進,以打破工種、崗位界限,滿足氣田生產需要。
2.數字化、信息化氣田建設為隊伍建設明確了新標準。近年來,隨著“兩化融合”、物聯網、數字化管理平臺等信息化與生產管理深度融合的“智慧氣田”建設逐漸推進,以及現場生產管理手持終端系統等高新科學技術工藝不斷推廣需要培養一支素質過硬、技術扎實的“高、新、尖”人才隊伍就顯得尤為重要。
第一步:機制“選才”,讓人盡其才有方向。依扭住龍頭,以德為先,實現從“好中選優”向“優中選優”轉變。作業區在人才選拔,尤其是后備干部隊伍考察培養上,堅持以“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選人標準,在日常的考察工作中,著重從“工作圈”“生活圈”入手,通過在員工中開展測評、召開群眾座談會、張貼公示等方式,重點了解其職業道德、社會公德等情況。同時,切實抓好民主推薦、組織考察、討論決定等環節的工作,并不斷完善公開選拔等工作機制,正確運用民主推薦、民主測評結果,延展考察,有效提高了選人工作水平。盯住關鍵,以能為重,實現從“要我干”向“我要干”轉變。利用技術(技能)骨干選拔等管理辦法,推行技術(技能)骨干的動態選評機制,形成評聘、使用、考核相結合的配套管理,有效構建了“能上能下”的格局,不僅激勵廣大員工積極進取,更加促進其主動發揮作用。利用班組長選聘、股級干部競聘、支部書記公推直選等機制,不僅為廣大員工提供了公平、公正的機會,也激勵更多的優秀員工積極學習,勇于競爭,敢于表現,形成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抓住基礎,以考選才,實現從“伯樂相馬”向“賽場選馬”轉變。作業區利用崗位自學、集中輔導、現場指導、成績考核等形式深入開展技術比賽活動。按照“每周練兵、每月抽查、每季比武”的培訓模式,把崗位標準化操作確定為崗位練兵的重點內容,舉辦崗位技術練兵和比賽80余次,將日常練兵落到實處,不斷提高員工操作熟練程度。
第二步:練兵“育才”,讓履職盡責有能力。打造“網絡課堂”廣泛學。作業區充分整合現有培訓資源、利用現代化信息手段,采用“百一測評”APP軟件系統,利用云平臺技術,制作員工線上培訓、測試庫,將應知應會、工作質量標準、風險源識別等內容自制題庫上傳至數據云端,搭建起一個多層次、分崗位,滿足一線崗位需求的數字化培訓信息平臺。利用“固定課堂”系統學。按照“工作和培訓兩結合兩不誤”的思路,采取了周一學習日培訓、AB崗交流培訓、師徒結對培訓、送外專業培訓、專家現場培訓等十大措施,全方位多渠道的搭建學習培訓的載體和平臺,實現了員工能力培訓規定動作和自選動作的有機結合。在此基礎上,固化建立一套完備的教學課件,將著眼點放在設備維護保養、崗位危害因素識別、應急處置措施等基礎學習內容,制作“井站工藝流程視覺動態化培訓”等課件。在集中培訓后,將其共享至作業區主頁,并做到適時更新,使班組和員工能隨時隨地的自學。實現了教師隊伍、培訓模式、教學內容“三固化”。
第三步:創新“用才”,讓技能施展有舞臺。用好骨干,注重革新,催生能手,實現點上開花。重點開展無人機自主技術攻關,以實現無人機自動巡井(管)為目標,利用無人機加載的視頻傳輸功能,將現場的圖像實時傳輸至控制中心,為生產的決策提供依據。帶動全員,注重創新,帶活全盤,實現面上結果。依托QC活動小組,始終堅持“崗位創新、實踐創效”的理念,組織各類技術交流活動10余次,近百篇交流論文在思想碰撞中產生火花,實現不僅技能專家潛心鉆研,還為有創新意愿的員工搭建了學習和交流的平臺。
第四步:平臺“勵才”,讓辛勤工作有恒勁。用激勵鼓士氣。對于優秀員工和技能比賽優勝者,給予重點關注。多次邀請中國勞動保障報等知名新聞媒體,針對集團公司技能專家劉輝等員工的事跡進行宣傳,及時、有力的強化了員工對其的認知和認同。用榜樣樹旗幟。作業區要結合“弘揚光榮傳統、重塑良好形象”大討論等活動,將身邊的榜樣作為弘揚傳統、樹立形象的內生動力。通過推薦劉輝參評“中國石油榜樣·好工匠”“四川省·國企工匠”,喻體衛參評油氣田公司“十佳班組長”等,讓大家看到榜樣的力量。用平臺建舞臺。利用技師、高級技師、公司專家、集團公司專家等四個發展層級,暢通操作技能人才成長通道,為他們崗位成才搭建平臺。同時,利用職務、職稱評聘,為優秀的技術和管理人員搭建上升平臺。
啟示一:只有聚焦“正向激勵”的主線不放松,努力發揮好正能量傳播的“主陣地”作用,才能讓“工匠精神”成為員工追求的“風向標”。
啟示二:只有緊抓“全員提升”的主題不懈怠,努力發揮好隊伍建設的“大熔爐”作用,才能讓“工匠效應”成為素質提升的“催化劑”。
啟示三:只有保持“服務發展”的主旨不動搖,努力發揮好技能骨干“智囊團”作用,才能讓“工匠品質”成為氣田發展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