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志星 內蒙古電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錫林郭勒電業局
引言:活力,是創新之源,是企業快速發展的核心動力。缺乏活力的企業,會形成可怕的惰性,縱有再多的資金、再好的技術、再優秀的員工,都難逃失敗的厄運。一些資深的老牌國企,特別是公司發展壯大之后,管理層級和機構逐漸增多,公司的反應速度逐步降低,活力漸漸喪失,這就是典型的大企業病。
1.企業管理越來越規范,工作效率卻越來越低。現代企業建設,制度建設是第一位的。隨著企業發展,分工越來越細,管理部門隨之增多,制度也越來越多,而制度是需要員工遵守或執行的,試想,這么多制度讓員工如何去了解,不了解又怎么遵守。更糟糕的是,各部門都在制定自己的制度,一旦和其他部門的制度出現交叉,一些工作就推不下去了,陷入死循環。日積月累,職工見怪不怪,有些工作能拖就拖。
2.員工人數不斷增加,工作壓力卻不斷加大。隨著企業的發展,企業員工逐漸增加。但許多企業出現一個怪象,專業工作并沒有增加多少,反而職工的工作量卻不斷增加,甚至出現“五加二、白加黑”的加班現象。
3.企業規模越來越大,市場競爭力卻越來越差。網絡上曾一度流行《三個和尚沒水吃》的故事,講的是寺院里因三個和尚打水的事情出現矛盾,總寺派來領導、成立各類機構,以解決這個矛盾以及管理問題、職責問題等等,而最后原因是三個和尚是因為喝水的人太多,拼命挑水累死了。雖然是寓言,但反映出許多企業的管理怪象,機構臃腫、搞管理的遠多于做業務的,這樣的企業一旦遇到挑戰就會土崩瓦解。
1.計劃經濟思維仍舊占據主導地位。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了計劃經濟體制的存在,特別是國有企業,投資資金全部由國家無償注入,有國家這棵大樹,企業從上到下都沒有危機意識,等、靠、要的思想普通存在。加之利益分配系統的過死,主要是按級別、崗位進行,提拔使用論資排輩。工作中往往是“誰提議誰干”“誰能干誰干”“誰老實誰干”,多干卻不多得,形成干與不干一個樣的局面,無法激發干部職工工作熱情和創新活力。
2.傳統管理模式受到時代發展挑戰。國有企業大多采用“科學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創立的金字塔型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具有機構簡單、權責分明、命令統一的諸多優點,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它的缺點也日漸凸顯,由于缺乏組織彈性,過于依賴高層決策,民主意識表達不暢,形成《三個和尚沒水吃》后續故事這個寓言所描述的現象。
3.機關與基層溝通交流出現障礙。企業在發展初期,人員少,機構簡單。企業也是一樣,機關工作人員不了解基層,機關作風日趨嚴重。有些干部職工甚至沒有基層工作經驗,制定的制度基層不是沒法執行,就是執行后會惹麻煩。
1.充分發揮好國企黨組織作用。人才隊伍建設是企業發展的第一重要資源,也是企業活力的核心要素。在全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強調了全面加強國有企業黨的建設的緊迫性,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改變國有企業人才管理現狀。“三重一大”黨委議事規則里其中一條內容就是重要干部任免,國有企業要真正落實好這個集體決策事項,從制度上徹底改變“一個說了算”的企業管理慣例,大力選拔務實作為的青年干部,營造人才發展環境。
2.持續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清華大學鄒廣文教授曾說五年的企業靠機會,十年的企業靠老板,百年的企業靠文化。國有企業的經營發展也需要卓越的企業文化作引領,凝聚企業員工共同理想和愿望形成企業愿景,使全體員工價值共守,形成目標一致、團結奮進的高效能團隊。清華大學雖然不是企業,但它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也是最好的例子。
3.賦予基層應有的權利。當前體制下,國有企業為使管理標準化,減少管理漏洞和廉政風險,幾乎所有的權利全部上收,基層管理資源匱乏。員工有動力企業才有活力,動力的來源有二,一是精神動力,二是物質激勵。基層單位連本單位先進的表彰權都沒有,拿什么激發職工活力。所以,應當給基層放權。另外,要切實把基層減負落到實處,改變機關的工作交給基層做,做好了坐享其成,做不好通報問責的做法。
4.暢通機關和基層交流渠道。國有企業的弊端之一,就是上可以,下不行。機關和基層干部交流也是這樣,基層條件苦,機關干部職工不愿意到基層,而基層的干部職工想到機關來,因受到各種制約不好實現,時間久了,機關和基層形成溝通的鴻溝。干部使用如果能夠實現能者上,庸者下,以及基層任期幾年到機關任職,機關任職幾年到基層任職,不光可以讓基層干部職工看到希望,角色的互換必然會帶來相互的理解,這樣企業必可煥發勃勃生機。
5.積極探索薪酬分配制度改革新路子。薪酬的分配反映的是企業對待內部各類人才的態度,可折射出一個企業的經營管理理念。中央黨校姜平教授講,華為總經理由各部門長輪流擔任,各6個月;許多企業員工持股,沒有固定的辦公室,沒有考勤制度,這些企業的員工動力十足,企業充滿活力。作為國企,體制僵化,必須盡早探索薪酬分配改革新路子,否則,一旦離開國家的懷抱,要在當今競爭激烈的信息化市場中立足,前途未卜。
結束語:我們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在這個知識信息日新月異的時代,國有企業生存和發展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只有銳意創新、敢破敢立、掌控市場,才能破繭成蝶,真正變身現代一流企業,承擔起國家經濟脊梁和命脈的偉大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