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璁
要做決策,就得開會。一些政府部門開會有個習慣:“一把手”喜歡上來就給這場會“定個調”。結果,既然“一把手”已經開了口,大家就算有不同意見也不敢再提,只能順著領導的意思再“完善”“潤色”一下。然后,一個很“民主”的決策就這么“一團和氣”地誕生了。
大家都說了話,卻眾口一詞;決策開了會,卻成了走過場。可萬一決策錯了,責任又被推到了集體頭上。怎么解決這個難題?國務院法制辦于2019年5月8日頒布的《重大行政決策程序暫行條例》其中的一句話就拿住了要害:行政首長最后發表意見。
“一把手”先發言還是后發言,表面上看只是發言次序的問題,但往深了細究,這其實是決策愿不愿意聽取意見的大問題。民間有句話專門諷刺那些拐著彎繞開群眾意見的個別領導,叫“小事開大會,大事開小會”。在決策中,把集思廣益當成“花瓶”,這既歪曲了民主集中制原則,更是對建立一個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法治政府百弊而無一利。
尤其對于基層地方政府,重要的決策往往關系著一個地方的興衰,因而此類現象的危害尤其突出。現實中,有些決策不尊重客觀規律、不充分聽取群眾意見,結果成了亂決策、違法決策、專斷決策、拍腦袋決策。近些年,一些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項目,本來是件挺好的事,卻因為決策“閉門造車”,導致群眾不理解、不支持而不能出臺。這既造成了重大損失,也嚴重影響了政府的公信力。

許多地方政府都意識到了問題,也致力于提高決策的參與度,但卻發現公眾往往沒興趣參與。這又是怎么回事?這是過去的做法帶來的“慣性”,但更主要的是公眾不了解,或者了解了,說了也沒用,因此不參與。任何重大決策都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推動決策公開透明,需要政府提供足夠多的信息,幫助公眾全面了解決策。只有公眾積極參與決策,才會在執行中理解決策,甚至主動推動落實決策。這是從管理向治理轉型的現代行政理念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