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菲 太原市食品藥品檢驗所
人們開始不斷關注食品安全問題,因為食品安全與人們的生命健康息息相關,所以要注重食品微生物的相關檢測[1]。伴隨科學技術的持續發展,食品微生物檢測技術也獲取了極大的提升,基于技術的大力支撐,更應該對檢測過程的品質進行大力控制,持續提高檢測結果的精準度,進而確保食品的衛生、安全。
檢驗策略很豐富,同時每一種策略的適應條件也不一樣,為了有效檢驗微生物,就需要綜合了解各種各樣的檢驗策略。
(一)抗體檢驗。抗體檢驗的策略很豐富,酶聯免疫吸附法是最常用的策略,這類策略是對特異的抗體、抗原開展定量或定性的檢測,具有大量的優點。這類策略在使用的時候常常借助于人工的抗體來包裹聚苯乙烯,然后讓人工抗原和聚苯乙烯進行反應,以此產生抗體與抗原的復合物,最后借助于比色法獲取檢測結果[2]。由于這種策略對食品里面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很敏感,于是會采取酶聯免疫吸附法來檢測這種菌種。
(二)電導分析法。電導分析法在檢驗食品里面的微生物的過程中,一般經過檢測溶液的導電率,以此獲得食品樣品里面對應微生物的含量。這類策略的核心原理是比較小分子物質以及大分子物質,兩者具有不一樣的導電度。在現階段的食品微生物檢測中電阻電導測定法也具有普遍的運用。例如,Bactometer電導檢測器以及Mathus系統都是這類策略的進一步運用。
(三)免疫學技術法。免疫學技術法的核心原理是抗體以及抗原之間整合且反應,經過利用病原體的催化功能,進一步產生免疫球蛋白,最終檢測食品樣品里面的微生物。免疫學技術法一般包含免疫沉淀法以及乳膠凝集法等。免疫學技術的核心優勢是具有很高的精準度,篩選也很便利,同時也不分離食品樣品。然而,具有一定的漏洞,即具有很多的假陽性以及嚴重的交叉反應;此外,它的檢測靈敏度也不高,于是在檢驗食品微生物的過程中,應該按照現實的情況來有效選擇檢驗策略。
(四)商品化快速檢驗法。商品化快速檢驗法重點包含2類:第一,染色成像計數法。這類策略重點在熒光過濾膜以及紫外線顯微鏡中有所運用,基于這兩者的大力幫助,仔細觀察染色細胞的相關顏色,這種策略的檢測時間一般是30分鐘,其中橙顏色的細胞是活細胞,死細胞則是綠顏色的。第二,ATP生物發光技術法[3]。這類策略重點是使用熒光物質,讓其和ATP進行有效整合,經過進一步觀察熒光值的大小,以此來深入鑒定細胞,這個策略的檢測時間一般是60分鐘,在檢測的過程中需要按照現實的檢測情況對細菌進行添加。
(一)控制檢驗策略?,F階段,國內頒布了大量關于食品檢測的法律標準,于是食品微生物檢測擁有一定的法律特性。食品檢測部門要認真按照相關標準來實施檢測。值得檢驗工作人員重視的是,檢驗工作人員一定要保證檢驗樣品的相關標準是有效以及可行的,接著才可以連續檢驗,以防止出現檢驗品質不合格或檢驗結果不精確等情況。
(二)控制檢驗環境。需要在實驗室里面檢驗食品微生物,確保不污染樣品,并且不散播微生物,同時防止病原菌進一步感染檢驗工作人員。于是,對實驗室的衛生進行管理很關鍵。在布局實驗室以及安排各部位方面,應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樣品的潛在因素。在同一時期,關于培養用過的檢樣、廢棄物以及培養之后的培養基,應該放進指定的相關容器內,而且需要開展無害化處理,以避免病源微生物的大力散播[4]。另外,對于無菌工作的相關區域,應該開展嚴格的監測以及具體的標識。檢驗工作人員應該在凈化過濾之后進入無菌室,對環境監測的具體情況進行有效記錄,并且頻繁實施空氣落菌試驗,而且要借助于甲醛熏蒸法對無菌室的室內環境進行深入的消毒。
(三)控制檢驗過程的質量。在對食品微生物進行定量檢測的過程中,要把標準菌株當作質量鑒定的具體標準,對干燥培養基進行有效檢測;采取重量法對私性液體以及固態樣品進行檢測,采取體積法對液態樣品進行有效檢測;用組織或者勻質器進一步搗碎樣品,接著借助于無菌的生理鹽水或無菌水進一步稀釋搗碎的樣品[5]。要認真依照微生物檢驗的操作要求來開展微生物檢驗的相關實驗,操作流程應該具體化以及嚴格化,具體到如何配制每種培養基與試劑。此外,要對微生物從取樣品至檢測結果報告的各個步驟進行嚴格把關,對檢驗工作人員的具體操作策略進行嚴格規定,對樣品的流轉開展進一步記錄;培養基以及試劑的檢測都應該不超過有效期,并且要與具體要求相符;試驗的時候不能隨便改正檢測方法以及步驟,確保定量的操作工作人員,不應該太多,最好保持安靜的環境;等到實驗完成之后,要對試驗時產生的大部分垃圾開展消毒回收與處理。
一言以蔽之,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在同一時期,食品檢測技術也獲得了持續的完善與改進,唯有如此才可以確保食品微生物檢測具有很高的準確率。有關的檢測工作人員應該按照現實的食品情況對合理、有效的微生物檢測策略進行選擇,并且要持續學習新一輪的檢測策略,來讓自己具備越來越強的專業能力,同時在檢測的時候也要充分確保檢測環境的安全,以此來大力確保食品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