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武備賞析"/>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何少偉


1983年發現的廣州南越王墓是目前所知嶺南地區規模最大的漢代墓葬,墓主人為2000多年前南越國的第二代君主趙眜。該墓出土有1000多件套10000余件文物,其中,兵器武備類文物數量多、種類全,且短兵器、長兵器、遠兵器及防護武備均有涉及,為我們了解南越國的軍事歷史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劍乃百兵之君,歷來受到中國人的重視。南越王墓出土的鐵劍有11件①(圖1),大多擺放在趙眜身體兩側,其以鐵為芯,以漆木為鞘,以玉為飾,并以絲絹包裹后放入墓中隨葬,足見其珍貴程度。
秦漢時期佩劍成風。劍不僅是征戰沙場所用的兵器,還是一類重要的配飾。劍的長度以及劍飾的材質、數量,皆與佩劍者的身份等級密切相關。南越王墓出土最長的鐵劍現存長度146厘米,因其是玉具劍,配上劍首、劍格、劍璲、劍珌以后,整體長度可達153.6厘米,這是目前所知漢代最長的劍。根據《漢舊儀》等文獻的記載,漢朝天子所佩之劍長七尺②,約等于今天的161.7厘米,南越王的這把鐵劍雖然在劍珌處略有缺損,但是換算為漢尺后依然有6.65尺之長,極有可能就是一把“天子之劍”,也是趙眜僭越自封為“南越文帝”的物證之一。
此劍的做工亦十分精良。劍莖的核心是鐵,上下夾有木片,繼而髹漆,外部還間隔捆纏有絲與麻質的辮帶,如此一來,鐵的剛性、木的韌性、漆的防腐性能及絲線增大摩擦力的作用便可融為一體,從而達到“剛柔并濟”的效果。劍鞘用兩片竹片合成,纏絲絹,髹漆,其上再以寬約7毫米的絲帶捆纏,每圈相疊1~2毫米,其上的玉質劍飾分別雕有卷云紋、渦紋、螭虎、熊紋、鋪首紋及云雷紋,刻畫精細、活潑生動。

圖2 楚式銅劍

圖3 錯金銀鐵矛

圖4 錯金銀三角紋矛頭(筒部)

圖5 錯金銀流云紋矛鐓
對于身高約170厘米的趙眜而言,若想要將這樣一把長劍從劍鞘中抽出,或許還需費些力氣。據《史記》的描述,在荊軻刺秦王、秦王拔劍時,就曾出現“劍長,操其室。時惶急,劍堅,故不可立拔”③的情況,故與實戰相比,此類長劍更重要的作用應在于彰顯南越王的尊貴身份與王者威儀。
除了鐵劍,南越王墓還出土了1件銅劍(圖2),長不足50厘米,劍身短且寬,形制是典型的戰國時期的楚式劍,有可能是趙眜本人當年收藏的一件古董。

矛是一種十分古老的武備,早在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將其作為長柄兵器使用。完整的矛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矛頭、矛柲(柄)、矛鐓。南越王墓出土的矛共8件,其中2件鐵矛尤為值得一說。
這2件鐵矛(圖3)的柲部為“積竹柲”,采用了當時較為先進的做法:先將竹子劈削成一根根小竹條,并將其捆扎為一束作為主體,再于竹條外層包裹上與鐓的弧度吻合的小竹片,最后用絲線革帶一圈一圈規則地捆纏。以此法制成的柲緊密結實且富有韌性,在使用過程中不易發生折損。
矛頭(筒部)表面鎏金,且有以錯金銀工藝裝飾制成的套疊式三角形紋樣(圖4),矛鐓(圖5)也同樣采用錯金銀工藝裝飾了復雜的流云紋,線條細致流暢、靈動異常。錯金銀工藝需要在矛頭或矛鐓表面預先鑄出或鏨刻出紋飾所需的凹槽,然后將金銀絲、片嵌入凹槽中、錘打牢固,再將其整體打磨光滑,達到突出圖案的裝飾效果。如此精美華麗的2件鐵矛,很可能是南越王衛隊的儀仗用器。此外,在1974年發掘的長沙咸家湖陡壁山1號漢墓中,也發現了與之極為相似的矛頭(筒部),很可能是楚、越兩地交流的結果。
戈是一種橫刃的長柄兵器,主要依靠前鋒啄殺和下刃勾殺造成傷害。在古代,“戈”字常與“干(即盾牌)”連用,合稱為“干戈”,后來逐漸成為各種兵器的統稱,而“動干戈”亦成了軍事行動的代名詞。因此,在中國的象形文字中,凡與兵器、軍事、戰爭相關的字,多從“戈”,如武、伐、戰、戎等。
在南越王墓出土的4件銅戈中,最特別的莫過于“張儀銅戈”,其器身上刻有“王四年相邦義”等字樣(圖6)?!巴跛哪辍奔辞鼗菸耐跛哪辏簿褪枪?34年,是銅戈的制作時間;“義”通“儀”,指的是戰國時期著名外交家“張儀”;“相邦”是輔佐君主治國的重臣和中央兵器鑄造的最高督造者,意味著銅戈由相邦張儀督造。秦國有“物勒工名”的制度,以保證產品質量。器物的生產時間、督造者、實際制作者等信息均會如實記錄于器物之上,一旦器物出現質量問題,便可直接追查相關責任人,即所謂“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功有不當,必行其罪”④。
南越王趙眜下葬的時間為公元前122年,距離銅戈的生產已有200多年,可謂當時的又一件“古董”了。這件兵器可能是隨著秦軍南下,被南越武王趙佗帶至南越國,并保存至南越文王時期,后作為隨葬品被埋入墓中。
鈹是一類盛行于東周秦漢時期的長兵器,可用作刺殺和劈砍。有關“鈹”的文獻記載可追溯至《左傳》襄公十七年和昭公二十七年⑤,可知至遲在春秋時期,鈹已經作為兵器出現。
完整的鈹主要由鈹首(含鞘)、鈹柲、鈹鐓三部分組成,根據器型不同,可分為“有銎鈹”和“扁莖鈹”兩類。有銎鈹的固定方式與矛相似,采取“銎筒套柲”法。而扁莖鈹則采用“莖鋌入柲”法,即將鈹首的莖部插入柲端的縫隙里,用銷釘進一步將二者釘合,再纏上絲繩固定,其效果大體類似于將劍插在木柄上,有利于擴大攻擊范圍。因為此類鈹首的造型與劍相似,所以歷史上常常被人誤認為劍。后來,日本學者林巳奈夫根據傳世的“燕王喜劍”拓片和“相邦建信君劍”拓本,首次將此類兵器的正名為“鈹”。1979年秦兵馬俑一號坑出土了16件銅鈹,大多尚有木柲殘存,首次為人們了解鈹的完整形制提供了實物憑據。
南越王墓出土的5件鐵鈹為扁莖鈹(圖7),有的在鈹首與鈹柲的結合部位套裝鎏金的尖齒形銅箍,銅箍表面有穿孔,應具有穿掛飾物的作用(圖8);有的鈹鐓開口端為尖齒狀(圖9),截面呈委角菱形,銳角對應鈹首鋒刃,鈍角則對應脊部,使用者持握鈹時,憑借手感即可判斷出刃部所在的方向;還有的鈹鐓則底部如魚尾一般(圖10),同樣便于使用者掌控。這些鐵鈹應該是南越王儀仗隊的禮器。

圖7 鐵鈹首

圖8 尖齒狀鎏金銅箍

圖9 尖齒狀鎏金銅鈹鐓
與弓相較而言,弩的穩定性、準確度、殺傷力、操作簡易度均占優勢,所以在春秋戰國之際,弩逐漸取代弓成為軍隊的重要配備。完整的弩分弩弓、弩臂、弩機三部分,弩弓橫裝在弩臂前端,弩機套裝于弩臂后端。但因弓和臂大多是木制品,容易朽壞,故能保存至今并為后人所見的往往僅剩弩機,它是弩的核心部件之一,作扣弦、瞄準、發射之用。

圖11 鎏金弩機
南越王墓出土的15件弩機(圖11)均有絲綢包裹著,部分表面鎏金,顯然并非實戰兵器。這些弩機均有望山,但望山尚無刻度,與秦始皇兵馬俑坑出土的弩機近似。
與弩伴隨出土的還有900余枚箭鏃,其中三成由雙翼式(圖12)、三翼式、圓鈍式的箭鏃組成,剩余的七成均是三棱式箭鏃(圖13)。雙翼式箭鏃出現時間較早,距今2800年前的山西峙峪遺址中發現的石箭鏃已可見其雛形。到了春秋戰國之際,雙翼式讓位于在飛行穩定性和破甲性能方面更有優勢的三翼式和三棱式,而三棱式的制作較為便捷,故在戰國以后逐漸成為主流,一直延續至漢代。
南越王墓出土的三棱式箭鏃幾乎均為鐵鋌銅鏃的構造,即在銅鏃后端的圓銎處插入一段鐵鋌,鐵鋌表面用麻線捆纏以增強摩擦力,防止脫落,再套入一段竹管作為箭桿。如此制作的原因,應是銅材可以模鑄,便于標準化生產,優于用鐵鍛造,而以鐵制鋌,則是為了節省銅材,降低成本。
除了進攻兵器以外,南越王墓還出土了防護用的武備——鐵鎧甲(圖14)。這件鐵鎧甲在出土時銹蝕嚴重,重9.7公斤,共用甲片709片。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技術室白榮金等人修復后,整件鎧甲通高58、胸圍102厘米。鎧甲的上下排甲片直向排列,右胸和右肋采用系帶的方式,無立領、無披膊、無下擺,形似坎肩,這些均是秦兵馬俑騎兵俑所著鎧甲的風格。或是因為南越國開國之君趙佗本為秦將,南越之地的武備也保留了秦時的遺風。

圖12 雙翼箭鏃

圖13 三棱箭鏃
自戰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起,中原騎兵發展迅猛。秦漢時期所重視的輕騎兵,講求輕裝上陣,南越王墓這件輕型鐵甲既能保護身體核心區域,又有利于保持靈活性,適應了當時的戰爭發展需要。西漢的鐵鎧甲出土量較少,極為珍貴,僅見于諸如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山東齊王墓隨葬坑、河北滿城漢墓等高等級貴族墓葬之中,應是地位較高之人方可穿戴,所以南越王墓的這件鐵鎧甲應為南越王本人生前所使用。
除了上述的武備本身,南越王墓還出土了各種與兵器相關的文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再鋒利的兵器還是需要定期打磨保養,南越王趙眜也考慮到了這一點,因此他的墓里擺放了這些礪石(圖15)。1983年考古學家對這些礪石進行清理時發現,它們是先用麻布包裹好之后,與銅劍擺放在一起的,因此推斷是磨劍石。
節,是古代用于軍事和外交等方面的信物。《周禮·秋官·小行人》有言:“凡邦國之使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皆金也?!雹薏煌赜虻闹T侯國對節的使用有差異。目前傳世和出土的節按其形狀不同,可分為龍節、虎節、竹節、熊節、鷹節、馬節等,而虎節是其中格外引人關注的一種。
目前國內博物館收藏戰漢時期的虎節共有4枚,分別是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王命傳青銅虎節”、故宮博物院藏“王命傳賃虎節”、湖南省博物館藏“王命傳賃虎節”和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錯金銘文銅虎節”。前三者年代均屬于戰國,且都是傳世品,而南越王的虎節是唯一考古出土的西漢時期的錯金虎節,其所傳遞的歷史信息完整,學術研究價值極高。
這件錯金銘文銅虎節(圖16)以銅鑄成平板的老虎形狀,虎呈蹲踞之勢,虎口大張,虎尾彎曲成“8”字形;虎身上錯入60片金箔作為斑紋;虎節正面有錯金銘文“王命=車驲”,“=”為重文符號,故可釋讀為“王命命車驲”五字,是用以傳令調動車兵的信符。這件虎節從文字、紋飾等方面來看,與楚文化應有淵源關系。

圖14 鐵鎧甲復原件

圖15 礪石

圖16 錯金銘文銅虎節

圖17 船紋銅提筒

圖18 船紋線圖
南越臨海,越人舟車楫馬、善于水戰,這一特性在南越王墓出土的船紋銅提筒(圖17)上亦有所體現。提筒被學者認為是源自駱越人,即居住在今天廣東西部、廣西南部、越南北部的古老民族所使用的盛酒器,是一種極具越族特色的器物。墓中出土大小不一的青銅提筒共9件,唯有這一件提筒四周有四組船紋(圖18)?;y描繪出船旁的海龜、海魚和海鳥,體現其正在出海;船體有甲板,船內分艙,滿載戰利品,其中的一艙內滿是銅鼓,甲板之上有“羽人”戰士或提敵首級、或執斧鉞、利劍屠殺俘虜。從船上主要人物的活動來看,反映的可能是一支船隊在戰爭結束后殺戰俘以慶賀凱旋的場景。
羽人船形紋大多出現在兩廣、云貴、東南亞地區的銅鼓、提筒之上,年代多為戰漢之際,如與南越王墓基本同期的廣西貴縣羅泊灣漢墓就曾出土一件羽人船形紋銅鼓,1973年廣州東山區先烈南路太和崗南越國墓葬也發現一件羽人船形紋銅提筒。
1974年,在廣州市中山四路發現一處秦漢之際的造船工場遺址。遺址大約400平方米,據估算最大可制造出寬8、長30米、載重五六十噸的平底木船。雖然在使用不久后便遭廢棄,但保存比較完好,說明早在南越國時期,船舶已具備較為成熟的入海條件,這也為越人進行水戰提供了技術條件與物質基礎。
除了提筒上大型海戰的紋飾讓我們得以管窺南越國時期的武備使用情況以外,銅鏡上刻畫的圖案同樣可見宮廷內持械競技的身影。
銅鏡是古代的照面工具。我國的銅鏡始見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齊家文化,距今約4000余年,以后在商、西周和春秋時都有零星發現,但數量不多。但到了戰國時期,銅鏡的數量激增,及至漢代,這種勢頭仍在持續。南越王墓出土銅鏡達39面,種類之多、數量之眾,在全國范圍內亦屬罕見。在眾多銅鏡之中,繪畫銅鏡共有4面,但出于文物保護的考慮,僅有一面做了去銹處理。這面銅鏡直徑達41厘米,是目前考古發現西漢最大的繪畫銅鏡(圖19)。其鏡背分為內外兩個區間,內區繪卷云紋,外區繪人物。繪畫所表現的內容是兩人跨步弓腰作擊劍表演,兩側各有幾名貴婦人在旁觀看,或是體現了南越國宮廷內以擊劍為游戲的情形,其使用白色、青綠色兩種顏料,繪畫風格與長沙馬王堆漢墓的帛畫相似。
鏡背的圖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俗,河南鄭州等地出土的漢代畫像磚也常見擊劍的畫面,漢代擊劍比賽的盛行由此可見一斑。
南越國立于秦末天下紛亂之際,歷經世事更迭,至漢朝為武帝所滅。其得以雄踞嶺南延續近百年之久,除了占據地理優勢及采取“和輯百越”措施贏得越人擁戴以外,其軍事實力亦不容小覷。南越王墓出土的數量繁多、類型豐富、做工精湛,且實戰裝備與禮儀用器兼具,盡管這些武備如今已退出歷史舞臺,但其仍為我們了解冷兵器時代的作戰方式與技術發展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依據,承載了南越國的尚武精神。

圖19 繪畫銅鏡(局部)
注釋:
① 《西漢南越王墓》考古報告記載為15件鐵劍,但據筆者判斷,其中4件是鈹非劍。
② 【南朝】范曄《后漢書·輿服志下》,中華書局,1965年版。
③ 【漢】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中華書局,1982年版。
④ 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禮記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⑤ 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⑥ 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周禮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