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雅寒 中國建設銀行合肥高新開發區支行
近年來,商業銀行邁出了轉型的主要步伐,紛紛提出符合時代背景的金融科技戰略,幾大國有銀行相繼成立金融科技公司,持續加大在金融科技領域的投入力度。那么作為商業銀行的物理網點,在金融科技的時代背景下,如何面對挑戰和應對轉型。本部分從數字化轉型中的網點功能定位、數字化轉型的實踐以及網點管理者和員工能力短板三個方面闡述。
近幾年,網點的到客數呈逐年遞減趨勢,反映出人們越來越能夠接受網上渠道這種模式,通過手機銀行、網上銀行來操作辦理銀行業務。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如網絡環境越來越穩定、上網速度更加快速,手機更加智能,4G即將成為歷史,5G即將到來,商業銀行在手機端添加更加豐富的操作模塊來滿足客戶的需要,同時將銀行服務更深層次的融合進入日常交易場景中。到店客戶數的下降并沒有影響商業銀行儲蓄存款的走低,背后可能存在兩個方面的邏輯。一是存款的逐年提升,可能是由于利率市場化,各家商業銀行可以有相對的自主權,固定期限的理財、開發式理財、貨幣基金,包括大額存單的利率上浮等產品越來越豐富,客戶的選擇變多,有句俗話叫:“總有一款適合您”。二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社會生產和消費效率上升,支付手段不斷便捷化的趨勢,客戶賬戶交易量及交易頻次不斷攀升。總體來說,這背后反映的是客戶行為和需求的變化,隨之而來的是網點的功能和定位也一定要隨之發生改變。所以,筆者認為,作為商業銀行的基層營業網點在未來應該主要定位于發現客戶的高頻交易場景,并通過各類場景的搭建,以嵌入的方式增加與客戶的連接與交互;同時通過對由搭建的場景獲得的經營數據和分析數據的能力,提升精準的數據經營來提升對客戶的金融服務,幫助客戶更加了解自身的金融需求。
近年來,銀行在積極打造各種金融科技平臺,其思路是為了創造B端、C端、G端的三維融合,那么本質其實就是兩個詞,即開放和聯接。我們要做的就是開放自身的產品和服務,強化自身的經營生態圈。各家銀行的網點支行在圍繞這個戰略轉型,圍繞流量和場景搭建,圍繞海量的長尾客戶中,主要專注做了兩件事,一是在有條件情況下將線下融資業務全部轉為線上融資業務,即實現服務客戶的邊際成本最小化;二是圍繞批量獲客的理念,積極打造金融生態圈,比如這兩年又將供應鏈業務推出新的經營模式,這也是經營客戶生態圈的典型應用,圍繞核心客戶的經營,通過向其上游和下游客戶進行延伸,通過一攬子鏈條式的金融服務理念,從兩端進一步發力,解決客戶的痛點,滿足上游、下游小微企業的融資業務需求。同時,這也可以成為網點層面通過金融科技既實現普惠金融的批量獲客又實現小微企業背后長尾客戶的批量獲客,降低獲客邊際成本,同時也為核心企業提供更加有效率和優質的服務的一項金融服務方向。
商業銀行物理網點,筆者認為感覺依然存在兩個短板,第一個短板是缺乏挖掘高頻交易的能力即抓痛點的能力。第二個短板是缺乏經營數據資產的能力。銀行經營的資產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經營數據資產的能力將成為未來銀行最重要的經營能力。
商業銀行回歸功能定位的本源,即是信用中介,隨著社會的發展,金融機構,類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如今的商業銀行應跳出原有經營思路和模式,應進一步深化數字化轉型之路。商業銀行的數字化轉型應提升客戶需求擬合度,如2020年,在疫情的特殊形勢下,建行推廣客戶經理云工作室,將業務、產品搬到線上,將理財室搬進云工作室,客戶經理可以通過線上模式繼續為客戶提供私密且優質的線上金融服務,這就是數字化轉型的一種表現形式,從而實現了虛擬的面對面交流,也解決了客戶在出不了門的情況下獲得金融服務的訴求。同時,通過金融科技手段,研發相應與疫情形勢下相契合的多種管理平臺,以此來幫助相關機構、部門解決痛點難點。同時,商業銀行應進一步通過海量數據分析,提升數據經營能力,結合客戶金融習慣,來進一步提升金融服務客戶的能力。
面對數字化轉型的新形勢商業銀行員工應該具備以下三種能力。一是穿透市場,抓客戶痛點的能力。對于企業客戶,就是從“資端”轉變為“智端”;對與個人客戶,經營海量長尾客戶,就是要找準高頻交互場景,然后使用我們的服務;對于政府客戶,幫助政府客戶解決民生關切,打破信息孤島,高效連接;實現BCG三端穿透互通。二是增強經營數據資產的能力,就是面對海量數據,進行有效辨別、整理加工和分析,變為有用的數據的能力;三是建立平臺化獲客能力,將一些有固定交易模式和背景的業務整合,建立起一個一個交易平臺,依據平臺數據系統的進行獲客。
總之,數字化轉型之路任重而道遠,但時代的發展讓我們看清,數字化轉型是必須嘗試的道路,商業銀行應該在轉型的道路上,通過專業的技術、專業的經濟金融體系,進一步積極開展金融科技創新、實踐,深化金融科技與業務的緊密融合,為客戶創造良好的金融服務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