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麗 逄建波
山東省調水工程運行維護中心平度管理站
基于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許多企業規模也處于不斷擴展的趨勢,經營模式愈發健全,而在企業經營期間,風險管理是企業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其中財務會計風險管理更是關鍵所在。因為財務會計風險管理直接關乎同經營事件有關風險鑒別以及評估等不同因素的管控,整體財務會計風險管理期間也彼此作用,極為復雜。故而,企業需要加強關于企業財務會計風險的管理以及優化,以保證企業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模式,確保企業經濟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如今,我國依舊有許多企業缺少風險意識,缺乏對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導致風險管理工作相對落后,其作用與價值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企業財務風險本身存在隨機性以及突發性,較為容易受到企業決策者、管理者的忽略。而在企業財務經營過程中,一旦產生財務風險,企業因為并沒有建立預期的應對措施,可能出現無法及時應對的現象,導致企業經營遭遇風險,產生更為嚴重的經濟損失。故而,企業必須定期針對企業經營過程中財務存在的風險,包括鑒別、衡量以及規避等企業因為不同因素所產生的財務風險,從而提高企業風險管控水平。另外,許多財務會計工作人員容易忽視許多不確定因素,而該類型因素往往能夠為企業后續經營埋下潛在的風險。如果企業無法預先開展識別風險并提出相應的應對方案,可能令企業陷入困境,進而處于較為危險的經營環境之中。
部分企業并沒有建立健全風險管理制度以及程序,導致企業財務風險不能及時得到識別,為企業經營埋下安全隱患。而部分企業雖然引入了部分風險管理制度,但并沒有結合自身實際特點予以合理的調節,形成一套符合自身需求、全面且確實有效的風險管理制度以及程序,甚至僅僅是建立了部分宏觀的框架,并沒有設定詳細的風險管理制度,導致許多財務會計人員無相關的規章制度作為依憑,使得財務會計風險管理工作最終流于形式,也無法實現有效的落實,而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系統以及制度的執行力也難以得到有效提升。
財務會計人員是否具有風險意識是管理工作的關鍵構成部分,企業若希望提高財務管理制度,首要工作便是強化針對財務會計人員風險意識,并積極開展風險意識教育,使得企業之中的財務會計人員能夠明晰風險管理的內涵以及在企業管理工作中的價值,具體可通過集中培訓的方式,邀請專家前來專業向財務會計人員講解財務風險的內涵、作用以及實務工作內容,以便財務人員能夠精確、全面系統地掌握財務風險管理工作,即便是風險產生之后,也能夠予以合理的應對。而從企業角度而言,也需要前面意識到風險的含義,風險并不僅僅指的是企業運營過程中出現的危險,還需要做到合理地應對可能出現的危險,必須包含可能獲得利益的機遇,所以風險對企業而言是危險,也是機遇。如果從謹慎形容原則而言,定期開展風險預測,預估未來經營可能產生的風險,并通過合理的方式應對甚至通過合理的方式將風險轉變為機會。所以,企業必須建立正確的風險管理,以免出現對風險的恐慌,從而干預企業風險的管理。例如,企業選擇負債經營,故而為造成企業出現財務風險,但同時也會產生杠桿效應,若息稅前資金的利潤率較資金利息率更高,便可以采用負債經營的模式。相反,如果企業負債之后形成為銀行打工的模式,便不可采用。企業生產經營必然需要付出一定代價,而風險管理則是判斷企業需要付出何種代價,這一代價企業是否能夠承受,若從中獲取的收益高于所付出的代價,便可以提高企業所獲取的經濟效益,對企業發展而言具有積極意義。所以,作為財務會計人員需要明確風險意識的內涵,并為企業風險經營提供更多的經濟利益。
判斷風險的嚴重程度屬于財務會計風險管理的關鍵環節之一,同時也是企業能夠合理應對風險的基礎。就財務管理角度而言,風險同收益之間關系密切。針對單項資產,可以嘗試采用方差、標準差以及變化系數等不同方式針對風險加以衡量。例如,企業共計兩個互斥投資方案,設定兩者預估投資收益率相等,財務人員便可通過計算其標準差之間的差異,若標準差數值越大,則證明風險越大,反之,則證明風險越小。若其期望收益率之間存在差異,則可以計算其變化系數之間的差異,變化系數越大,則證明風險越大,反之,則證明風險越小。針對投資組合存在的風險,能夠嘗試應用資產組合標準差等不同方式予以判斷。企業財務風險通常可以劃分為如下兩種,即公司風險與財務風險。公司風險指的是部分企業特殊事件所形成的風險,能夠借助投資組合實現風險的分擔。而經營風險則指的是因為生產與經營活動所引發的風險。而財務風險指的是因借款所引發的風向,財務人員可以嘗試借助經營杠桿系數以及財務杠桿系數以判斷其風險的大小。
結束語:企業管理工作的強化離不開財務風險管理工作,財務會計工作之中存在諸多風險,同企業未來是否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關系密切。為此,作為企業,應不斷提升企業財務會計人員的風險管理意識,同時也通過合理的手段與方式判定不同風險的嚴重程度,以便為企業后續決策提供參考與數據支持,保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