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毅
延安時期,陜甘寧邊區遭受疫情侵擾,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都受到嚴重威脅。中國共產黨人在認真總結中央蘇區時期疫情防治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結合陜甘寧邊區的實際情況,提出并形成了以預防為主,以群防群治、宣傳教育為特色的疫情治理新思路,展現出中國共產黨疫情治理的人民底色和民族特色,并對新中國成立后的疫情防治產生重要影響。
邊區的防疫機構萌芽于1940年春天——黨中央在延安召開防疫工作會議后,于5月26日成立了延安防疫委員會。該委員會是延安防疫工作的最高領導機關,其33人的組織構成,涵蓋了中央組織部、邊區政府、延安市府、留守兵團以及邊青救、抗大等黨政軍機關和相關群眾團體,其地位之重要可見一斑。
而1942年4月28日成立的陜甘寧邊區防疫總委員會,其防疫工作職能范圍則從原來的延安市擴大到了全邊區。邊區防疫總委員會隸屬于邊區政府,統一管理全邊區的防疫工作,指導扶助邊區各機關、各級衛生部門執行防疫事務,并在執行防疫事務時有權統一支配各級衛生部門的人力財力,包括人員、藥品、器材等。
1944年春,延安地區一度流行傷寒、回歸熱,市區周邊死亡240多人。邊區政府、邊區防疫總委員會緊急決定:迅速成立流動治療隊,劃定區域進行治療;各機關、學校進行緊急防疫動員,組織疫病區隔離;增設病床、撥款購置藥品、研制特效藥方、落實醫護人員表彰獎勵,通過多項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蔓延。
毛澤東同志指出:“減少人民疾病死亡的基本方針就是預防,就是開展群眾性的衛生運動。”綜觀邊區疫情治理的實踐,開展廣泛的群眾性衛生防疫運動是一條主線,貫穿疫情治理始終。
1940年,延安防疫委員會成立不久,便發起“防疫運動突擊周”運動。各機關、學校、部隊紛紛完善廚房、廁所防疫設施,增設污水坑、垃圾坑;個人則實行分食制,商店營業員及攤販積極接種疫苗。防疫運動期內,還創立了4個模范農村、49個模范鄉村和1個模范行政村。此外,在邊區開展的鄉村建設中,衛生防疫也是重要內容。自1944年起,延安市開展“十一運動”,要求“每區有一個衛生合作社,每鄉有一個醫生,每村有一個接生員、一眼水井,每戶有一處廁所等”。群眾性衛生防疫運動的廣泛開展,普及了衛生防疫基本常識,使得“預防為主”的方針逐漸深入人心。
在邊區疫情防治工作中,始終堅持中西醫相結合,發揮各自優勢。1940年6月,邊區成立了第一個中醫團體——陜甘寧邊區國醫研究會,之后又相繼制定了《陜甘寧邊區國醫國藥獎勵優待條例草案》等文件。陜甘寧邊區國醫研究會將中西醫防疫工作列為重要內容:取用邊區地產中藥材,試制出多種新型藥品;打破“家傳秘方死不授人”的封建傳統,獻出秘方供同行學習研究;經常舉行中西醫座談會,交流切磋,取長補短。凡此種種,推動了中西醫之間的交流借鑒,展現了中國共產黨衛生防疫工作的民族特色。
借助報刊宣傳普及衛生防疫知識是重要途徑。早在1938年4月30日,《新中華報》就推出《防疫》專欄,提出“經常保持室內外清潔,防止蒼蠅發生傳播病毒”等八條具體防疫措施。此后,《新中華報》《解放日報》相繼刊發《重視防疫》《夏季防疫工作》等社論、時評及其他預防疾病知識的科普文章。據不完全統計,自1941年11月24日《解放日報》開辟《衛生》專欄起,先后刊出醫藥衛生方面的文章200余篇。
對邊區的普通群眾來說,看報讀報尚存在一定困難。衛生宣傳部門便將衛生防疫宣傳教育和農村廟會以及秧歌、戲劇等文藝表演結合起來,因其喜聞樂見、通俗易懂,受到群眾喜愛。尤為值得一提的,還有邊區舉辦的醫療衛生展覽會——以實物、文字、圖片、連環畫相結合的方式,揭示封建迷信的危害,普及衛生防疫知識,給觀展群眾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和深刻的觀念啟示。如1944年7月舉辦的延安市衛生展覽會,展出實物659件、圖畫260張,還有許多照片和連環畫,一些群眾連看四五次尚不滿足。展覽會歷時8天,參觀人數萬余人。
防疫工作,要使其發揮最大功效,必須重視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1937年年初,毛澤東同志在參加“延安衛生運動周”時就明確表示:“衛生運動不是一個人的事,要大家都來做。”為發揮廣大群眾的主體作用,實現疫情的群防群治,陜甘寧邊區走出了一條疫情治理的群眾路線。
自發制訂衛生防疫公約。邊區各地從機關到農村普遍制訂了相應的防疫計劃或衛生公約。比如,城壕村在村民大會上選出由勞動英雄張振財等5人組成的文化衛生委員會,制訂了包括在吃水的上游不倒垃圾、不大小便,隔10天或半月全村開展一次大掃除,病牛病羊要馬上分開等詳細內容的衛生防疫計劃。
探索衛生合作互助新模式。1944年,陜甘寧邊區大眾衛生合作社的創辦,就是著眼于疫情治理中醫務力量有限、民眾希望方便就醫的實際需求,在衛生防疫工作中既依靠群眾又服務群眾的探索創新。在邊區政府和群眾的支持下,時隔兩年,這一民辦公助的合作醫療機構便初具規模,成為邊區三大醫療系統外的有益補充。衛生合作社成立以后,更是在衛生防疫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對內向衛生合作社的社員按股分紅,使其享有特別診療之權;對外普及衛生防疫知識,為群眾接種牛痘、預防注射,收集研究民間藥方,參與傳染病的治療等等。可以說,真正做到了“有錢出錢,有工出工,有藥出藥,大家動手,衛生合作”。
為推動防疫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做到有章可循,陜甘寧邊區政府、邊區防疫總委員會相繼出臺一系列命令、指示和通知,并在實踐中初步建立起一套因地制宜、簡單易行的疫情防控機制。包括事發前的接種預防制度、預警制度,事發時的疫情報告制度以及隔離制度等。如1942年5月13日通過的《預防管理傳染病條例》就規定:鼠疫、霍亂、天花是第一類傳染病。此類傳染病診斷后,24小時內要用電報電話報告邊區防疫委員會;傷寒及副傷寒、赤痢、回歸熱等是第二類傳染病,這類傳染病應按周報告。該條例進一步規定:遇到第一類傳染病發生,經委員會確實診斷之后,得及時限期斷絕發病區域之交通,施行病人隔離,病人應即送醫院;無醫院設備處,必要時得由防疫總會協同地方設立隔離病院。再如,1948年2月7日邊區政府發出切實組織各地防疫治療工作的指示信,進一步明確了防疫治療工作的組織領導、宣傳發動、隔離收治等規定。與此同時,邊區還建立完善了兒童防疫等方面專門的防疫制度,使防疫工作逐漸走上有章可循的軌道。
事實證明,切實管用的防疫機制和政策法令,在防止疫病的蔓延、傳播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1946年1月發生的延安市腦膜炎疫情,正是因為迅速治療、及時隔離,使疫情很快得到控制,住院的病人除1人因病重死亡外,其余均痊愈,真正做到了早發現、早隔離、早救治。
(轉自《學習時報》,略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