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輸入是學生知識的主要來源,從教師的教學輸入到學生的輸出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本文以對外漢語語法中的“把”字句教學為例,從輸入內容、輸入方式以及輸入練習三個方面探討了如何以教師的教學輸入促進學生的有效輸出。
關鍵詞:教學輸入;語言輸出;“把”字句
教師的教學輸入與課堂上的練習是學生獲取第二語言知識的重要途徑,教學輸入的效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習得情況。關于第二語言的輸入問題,美國語言教育家克拉申提出了輸入假說理論,這一理論包括五個系列假說:習得與學習假說、自然順序假說、監控假說、輸入假說和情感過濾假說。克拉申認為第二語言的習得主要決定于兩個方面:一是習得者必須聽懂可理解的輸入,二是習得者在情感上必須對輸入采取開放接受的態度。不僅如此,還需要降低屏蔽效應。總結起來,克拉申認為可理解輸入加上低屏蔽效應、低焦慮環境就能夠習得第二語言。本文根據克拉申的輸入假說理論,以對外漢語中的“把”字句教學為例,探討如何完善教師的教學輸入以促進學生的有效輸出。
1 輸入內容
1.1 輸入順序
對外漢語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依據是教材以及課程大綱,因此總體的教學內容是固定的,不可更改的。但具體到每一節課教學內容的順序以及結合怎樣的例子進行教學是由對外漢語教師決定的。教師的輸入內容要以意義為基礎,易于理解,理解是教學的前提,學生只有理解了所學內容,才能實現之后的自我表達。以“把”字句教學為例,教師在進行講解時應當按照從易到難的順序。例如:
大衛把地圖貼在墻上了。
安娜沒把地圖貼在墻上。
俊秀要把蘋果送給格林。
上面的例子就是先將最簡單的“把”字句的肯定形式教給學生,在此基礎之上再進行否定形式的教學,然后再教授添加狀語的形式。
按照難易程度安排教學順序,學生能夠更系統的學習和吸收新知識,便于學生舉一反三。值得注意的是,“把”字句的結構何時展示給學生也是需要注意的。有些教師在講解“把”字句時會先將“S+把+O1+V+在+O2”這一結構展示給學生,向學生逐個講解S、O、V的含義。這樣的教學輸入對于初次學習這一語法點的學生來說是近乎無效的,學生在之后的學習和使用中幾乎不會用到這方面的知識,并且在最開始就將如此專業的語法性知識介紹給學生只會對學生的學習造成干擾。比較合適的安排是先結合例句講解“把”字句,難度層層遞進,最后將例句集中展示,總結出“把”字句的基本結構。展示出的結構的各部分也應當是學生理解的,例如將句子結構總結為“S+把東西/人+V在+地方”。
1.2 例句選擇
在講解句型時單純依靠課文中的句子學生可能難以對知識點理解透徹,因此教師應當結合一定的例句進行講解。教師運用的例句應當是學生能夠聽懂的,易懂輸入通常來源于日常生活,因此例句中提到的事物及其表達的內容應當是貼近生活,易于被學生理解的。有經驗的教師會首先采取教室內的物品進行舉例,例如:
老師把書放在桌子上。
老師把書翻到第31頁了。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的活動進行舉例,例如:
安娜把蘋果送給格林了。
杰克沒把地圖貼在墻上。
2 輸入方式
2.1 視聽結合
教學輸入形式應豐富多樣。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特點,因此不同學生適合的學習形式可能不同。有的學生喜歡以聽為主,以看為輔,而有的學生則對圖片、視頻這類視覺輸入比較敏感,有的學生喜歡依靠多媒體學習,有些學生喜歡教師將重點以板書的形式展示出來。因此,為了適應不同學生的特點,多種形式的輸入都應該有。例如:
老師把書放在桌子上。
在講解這個例句時,教師可以在講解的同時做出動作,還可以對重點部分進行重復輸入,比如反復做“放書”這一動作,并伴隨著“把書放在桌子上”這一句子的重復。同時,教師每講解完一種句式,都可以利用板書以及PPT的形式將典型例句展示給學生,幫助學生明確知識重點,使知識的學習更有條理。
2.2 提問輔助
提問可以輔助教師的教學。提問是課堂教學中常見的教學手段,恰當的利用提問可以強化教師的輸入以及學生的輸出。教師在對語法點進行講解時可以利用提問幫助教學,這時提出的問題或是簡單易答的,或是能引出即將教授的句型的。比如面向全體學生提問 “這是什么?”,“書放在哪?”,這樣的問題答案簡單固定,可以由全體學生共同回答。又如教師先做動作,然后問學生“老師把地圖貼在墻上了嗎?”。這樣做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幫助教師進行下一部分內容的教學。
2.3 教學態度
教學態度要有利于教學輸入。教師的教學態度也會影響到學生在情感以及認知程度上對于知識的接受程度以及最終的輸出,教師講課的語調、神態、手勢語等都能反映出教師的態度。外國學生在課堂上接受新知識時,容易因為陌生感而產生焦慮的情緒,此時如果教師保持溫和親切的態度,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生的焦慮感,提高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和接受程度,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及配合教師回答問題的意愿。因此教師應盡量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并使其貫穿課堂教學始終。具體來說就是教師在教學時應面帶微笑,同時保持舒緩的語氣、率直的姿態,并且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與學生建立平等的伙伴關系,避免嚴厲的態度以及命令式的話語。
2.4 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要有高度組織性。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從開始到結束的每一個環節,從最基本的句型輸入開始,到學生之間的互動練習,再到發展成一個完整的語境篇章,體現了教學活動的整體性,及其遵循的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在進行“把”字句教學時,從基本結構、否定式的介紹,到副詞在句中的位置,再到學生之間進行互動練習,最后到學生可以將一連串的“把”字句合成一個語篇,敘述自己的活動。這一系列的教學活動無論是教學難度還是練習形式的復雜程度,都是逐步提高的。
3 輸入練習
教師輸入后學生的練習應當是大量,同時在教學中還應該適當變換活動形式,保證練習的多樣化,只有這樣才能滿足不同特點的學生的練習需要,以各種互動形式幫助學生消化學習內容,從而使教學輸入效率更高。
3.1 師生問答
最常見的練習方式是師生之間的問答。教師做動作或是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視頻并提出問題,指定學生回答,例如:
師:老師做什么了?
生:老師把包掛在門上了。
這種練習可以穿插在教學輸入中間,不必單獨作為一個部分處理。此外,在提問對象的分配上,練習的最開始教師可以先面向全體學生提問,由學生集體作答,然后依次指定學生重復答案。在對句型熟練后,教師可以先指定某一學生回答,然后提出問題。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之間依次互相提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提問時對學生的要求要明確具體,指定學生用所學句式回答問題,否則容易出現“老師放書在桌子上”這樣的答案。當學生給出的答案正確時,教師要及時做出積極的反饋,給予學生鼓勵,可以利用“很好”、“非常好”這類表揚性話語。學生給出的答案不可能是完全正確的,這時就需要教師運用適當的方式進行糾正。例如:
生:格林搬桌子到客廳里。
師:格林把什么?
生:大衛把桌子搬到客廳里了。
教師重復句子的一部分對學生進行提示,使學生自己認識到錯誤的地方進而自己改正,這樣的方法不會損害到學生的自尊心,還可以幫助學生對錯誤的地方加深記憶。
3.2 小組游戲
小組練習以及組織游戲也是教學中常用的練習方式。小組可以鍛煉學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利用游戲法進行練習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動起來。在進行小組練習布置任務時,教師可以限定一個主題,讓學生結合情景進行練習。例如:
明天有奎東同學的生日晚會,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借助屏幕上的圖片,敘述如何布置場地。
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將任務布置下去后,要在各個小組間巡視。這樣不僅可以對學生的討論進度進行監控,還能及時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在“把”字句的教學中,“你說我做”是一個可操作性很強的游戲,即讓一名學生發出指令,指定另一名學生按照他說的做。這個游戲不僅對學生的表達能力進行了練習,還檢驗了學生對句意的理解。
課堂問答、雙人互動練習、小組練習、游戲練習這些多樣化的安排能夠使學生覺得有新鮮感,從而積極參與互動,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練習。
4 總結
本文以“把”字句教學為例,從教學輸入的內容、輸入方式以及輸入練習三個方面入手,探討了如何提高教學輸入的效度來促進學生的有效輸出。首先,在輸入內容方面,教學輸入的順序應當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來安排,在進行講解時要結合典型例句,例句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生活。其次,在輸入方式上,教學輸入的形式應當豐富多樣,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簡單提問推動教學,引導學生思考,教師的態度要盡量溫和,降低學生的焦慮感,同時,教師在課堂上全部的教學活動應當具有高度組織性。最后,在輸入練習方面,活動形式應當是豐富而大量的,保證練習的多樣化,幫助學生消化學習內容,從而以更高效率的教學輸入促進學生的有效輸出。
參考文獻
[1]溫曉虹.教學輸入與學習者的語言輸出[J].世界漢語教學,2007,03:108-119+3-4.
[2]靳洪剛.有效輸出在第二語言習得與教學中的作用[J].世界漢語教學,2017,3104:510-541.
[3]張譯方,彭爽.對外漢語教師話語中的禮貌策略[J].漢語學習,2014,04:99-106.
[4]祖曉梅.漢語課堂的師生互動模式與第二語言習得[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9,01:25-32.
[5]孫迪.對外漢語初級階段課堂指令語研究[J].海外華文教育,2014,02:185-191.
[6]鄧秀均.有助于減輕外國留學生課堂焦慮的提問模式初探[J].民族教育研究,2008,03:100-103.
[7]劉弘,王冰.對外漢語教師課堂積極反饋語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3,03:32-40.
[8]彭利貞.試論對外漢語教學語言[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06:123-129.
[9]劉曉雨.提問在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世界漢語教學,2000,01:70-76.
[10]趙煒.對外漢語教師課堂話語中的形成性評測——經驗教師和新手教師對比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6,05:1-10.
[11]杜朝暉,亓華.中級漢語會話課堂教師反饋研究[J].語言文字應用,2007,S1:43-48.
作者簡介
李蘊爽(1996-),女,漢,山東省,研究生在讀,延邊大學,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