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 鄒諾蕓 楊敏霞
高校地理位置都相對偏遠,與市中心距離遠,大學生出行主力基本依賴公交或滴滴打車,公共交通的不便性造成客戶遠行的體驗感不足但打車出行就要面對費用過貴負擔過大的情況。依據現實存在的狀況而言,拼車將逐漸成為大學生遠程出行的主要選擇方式,用拼車方式出行不僅節省時間提高出行效率,滿足客戶體驗感的同時由于多位乘客共同承擔價格,降低出行成本,而大學城附近也會由此形成一個私家車拼車出行的市場,同時帶動周圍經濟的發展提高就業率。市場上各種拼車軟件層出不窮,但卻沒有針對大學生出行的拼車平臺,各大高校周圍有固定的拼車市場,他們往往都是小規模的私人經營,乘客安全問題難以得到保證。因此,應該開發針對大學生更安全、規范、高效的拼車平臺。其意義不僅在于能幫助大學生提高出行的安全性和效率性,同時合理的運用社會上的閑置車輛資源,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保護生態環境。
拼車行始于歐美國家,民眾為減少燃油費用而采取拼車出行。在美國,拼車更是一種文化,其意義在于環保。歐美國家拼車發展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車輛合乘系統(High Occupancy Vehicle, HOV)。隨著共享經濟的發展,在互聯網與普適計算的推動下,拼車體現出數據量大、動態性強、目標多樣、應用廣等特點,這些特點也使得更多的拼車算法得產生并運用。近兩年再次提出共享自動駕駛汽車(Shared Atuonomous Vehicle,SAV)自動駕駛汽車和共享經濟相結合的產物,為人們提出一種新型的出行方式。
1.高校地區傳統拼車市場。根據本組成員調查,多數高校都存在一個原始的拼車市場——司機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組建專門的QQ,在群上發布消息,以尋找相同時間出發的乘客,出發前學生也會自己湊人數,一輛車不滿4人的,則聽從司機組合出發。這種原始的拼車方式快速便捷,但同時這種方式的不確定性很大。首先是安全性問題,同行人員的身份沒有保證。其次隨時可能出現學生臨時無法赴約,此時很難快速的匹配乘客,司機為了湊足人數發車,會直接采取下車詢問的方式,根據本小組成員的問卷調查顯示:多數學生不會接納,一旦一車4人拼不滿,意味著學生出行費用的提高。所以更多的學生為了減少支出,選擇花費時間搭乘公交車。即便公交車是學生的第一選擇,但每逢節假日,公交車所載重量都是難以想象的,加之公交車體積大,速度緩慢,給學生出行帶來危險和麻煩,公交車發車時間的限制,也極大降低出行效率。
2.高校地區的網約拼車發展狀況。高校地區不斷有新興起的網約車服務,但發展質量并不理想,究其原因,高校地區主要是大學師生,高知人群,客戶對產品的要求存在著高度粘性,短途的出行很少人使用新興的網約車APP,對于學生而言短途的出行大部分使用的都是地鐵、公交這樣的出行方式,極少數人會選擇滴滴打車,長途出行也是以公交、地鐵、滴滴打車三種方式任意組合,雖然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對于沒有收入的學生而言這是最佳的出行方案。其次,新興的網約車APP優惠力度也不大 ,甚至有些平臺根本沒有優惠,加之一系列操作的繁瑣性,相比滴滴打車,學生更愿意選擇后者。根據小組成員發放465份問卷調查顯示:學生們對于短途出行選擇搭乘公交、地鐵的人數高達75.91%,選擇滴滴打車占44.52%,愿意拼車只占3.32%。而在節假日,傳統拼車的出行選擇比例卻大幅提高,原因在于節假日時,線下拼車和滴滴打車遠比公共交通工具更快,能省去出行過程中不少麻煩。
因此,我們提出了一個供高校地區學生大在大量出行日能夠解決出行問題的方案。相對于傳統的拼車產業而言,我們最大的創新點在于階段性使用,將拼車產業以另一種特有的形式融入互聯網。不會嚴重的影響高校周邊原有拼車市場,甚至能帶動原有的市場發展,彌補大學生出行難的空缺。
1.功能設計。功能設計方面追求簡便快捷,平臺數據庫在設計和使用過程中,數據庫中存在的客戶對象是大學生,讓用戶可以關聯多個聯系人,關聯人也能夠看到行駛路線。車輛的出行軌跡按照經過數據綜合分析及GPS定位選擇出的最佳路線規劃,當司機選擇路線時學生用戶端可以看到。
2.限時性。考慮到學生出行大部分時間都是短途出行,所以公交、地鐵、滴滴足以滿足學生的需求。所以平臺的的使用時間僅限于學生大規模出行的日子,如返校日,回鄉潮。
3.范圍限制。①人員限制。為了提高安全性和出行的高效性,平臺使用者均為大學生。在校師生可通過學號或身份證在平臺上進行注冊。司機的選擇可采用滴滴打車的模式向社會各界征集閑置車輛。②始發點限制。只選取在節假日,返鄉潮學生的高頻目的地,如動車站、飛機場等。出發點均為學校。
4.人員匹配。客戶可以自由匹配四人成團后通過平臺加入車輛,不成團的乘客可以由平臺篩選同時間同地點的乘客進行組團加入車輛。
5.消息來源。平臺的開放時間為出行的高峰階段,將以微信公眾號推送的形式將出行信息公布。
1.經濟可行性。對于大學生來說,不僅可以提高出行的效率,節省成本,最重要的是能減輕行李的負擔。雖然公交車和一些社會公共出行能做到更低成本,但出行效率太低,客戶體驗感差,并且存在超載的安全隱患,通過精細的規劃和投入,增加當地的就業機會,推動社會的經濟發展,促進共享經濟發展,使閑置資源合理化利用。
2.實施的可行性。本平臺旨在為大學生的高峰期出行提供服務,為了提高安全性,參與拼車的用戶需要通過學號、身份證進行注冊驗證。其次多數高校都處在較偏遠的地區,遇到出行高峰出行不便且使用群體對象也較為單一,最低限度的降低拼車中的風險。
3.車主用戶的需求。共享經濟中智能推薦系統應分析車主用戶的需求,對車主智能推薦需要乘車的乘客,以便于車主的迅速接單。高校多數在郊區,平臺的推出也能有車的居民,通過這一途徑獲得收入,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再者當地居民對環境更加的熟悉,在出行過程中提高安全指數。
絕大多數學生還是習慣以公交或是地鐵為主,出行成本和效率低,而嘀嘀打車這一類的出行方式,迅速便捷,短程的出行費用也是大部分大學生能夠承擔的起,并且客戶體驗感較好。所以本組成員提出的改善方案只是用來彌補大學生在返校日,回鄉潮,大量學生出行日在學校與交通樞紐直接的往返麻煩,幫助學生匹配最佳的出行組合。本方案的最大優點在于平臺使用的階段性,出行地點的限制性能為學生的出行提供一個較為快捷的通道,但事物都皆具有兩面性,難以避免存在問題。
1.推廣問題。在推行初期,與當下新興的網約車平臺一樣起步推廣很難,客戶群體很難相信一個新興的平臺,尤其是具備高素質的大學生群體,大部分人已經擁有長期習慣使用的出行軟件。
2.定價問題。拼車收費無法一概而論,這要涉及要不同車輛本身的油耗問題與當前油價狀況問題,最重要的是學生是組團去動車站,還是組團去機場,亦或是組團拼車回家的目的地問題,根據不同的目的地,價格不同,應該在尊重拼車市場的大環境下對學生乘客有一定的優惠力度。
3.人身安全問題。不管是乘客使用的任何軟件,都存在安全隱患,一方面意外交通事故的出現,或是類似滴滴司機肇事事件等等危險都是無法預測的,所以我們提出的只有單一客戶——大學生群體,并且司機都進行實名制,駕駛員首先滿足駕駛資歷條件外,還應滿足無交通肇事犯罪記錄、無危險駕駛犯罪記錄無吸毒記錄、無飲酒后駕駛記錄、無暴力犯罪記錄等條件。
4.路線規劃問題。路線規劃是指平臺為乘客的訂單為該司機提供的最優路線配置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最容易存在不可控的因素,導致最后的出行費用增加,乘客出行時間延長等問題。如:出行中遇到交通事故導致司機不得不換路線;上下班高峰期導致交通擁堵的一系列問題都可能降低乘客的出行效率,這時司機就需要根據平臺提供的路線做出靈活的選擇。
本文在調查研究高校地區拼車產業的發展以及市場需求,根據大學生的出行計劃、出行習慣、出行心理行為的分析,提出了此種單一用戶限時段的出行模式平臺,即能夠符合高校學生在高峰出行時段的交通出行需求,也對國家一系列政策計劃做出響應,借助了互聯網的力量,為學生解決出行存在的問題,提高了出行的效率,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安全的出行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