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安康 康 健
隨著企業對會計信息標準化與電子化的廣泛應用,使得用人單位對會計專業化人才的實踐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在會計專業畢業生日趨增長的同時,應用于會計工作崗位的實踐教育,與用人單位的業務微觀需求還表現出較大差距。目前,大多數地方高校在會計學人才培養過程中,理論知識講授較多,而實踐環節教學相對不足,從而導致會計學專業畢業生實踐技能較差,無法滿足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因此,地方高校要促進會計學實踐教學的改革,必須重點關注會計學實踐教學環節和內容,并以行動導向模型為抓手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專業實踐技能,從而不斷適應用人單位對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
1.實踐教學條件不足。實踐教學條件不足是大部分地方應用型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是影響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因素。現階段,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高校不重視會計專業教學的實踐環節,也不努力改善實踐教學條件和教學設備,嚴重影響實踐教學工作的落實。例如,許多地方高校沒有建立會計手工模擬實驗室、會計崗位仿真實驗室以及會計綜合實訓,這些實驗室建設不足,使得授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難實現“教學做”一體化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會計專業的學生只懂得相關理論知識,而實踐操作能力相對較差。
2.實踐教學評價不科學。在實踐教學評價方面,大部分應用型高校并未形成多元化的課程考核體系。在具體的課程考核環節,主要還是以終結性評價為主,并僅以這一次成績作為實踐教學的量化考核。事實上,單一的終結性考核忽視了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協作能力、溝通能力和創新能力,缺少了實踐過程的良好考核,從而不能完全真實反映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此外,課程評價主體方面,目前還是以授課教師為主,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作用,也未將企業的指導意見納入考評體系,從而導致實踐教學評價不科學。
3.實踐教學課程設置不合理。大部分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實踐教學課時設置不合理,理論課時較多,而實踐課時較少。并且,在實際教學環節中,一般做法是實驗課被當成理論課上,舍棄了實務操作環節。此外,在大部分高校的教學大綱中,并沒有統一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大綱,即便有教學大綱,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并沒有按照大綱要求進行授課教學,從而導致實踐教學流于形式。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就業后對具體的會計實務操作不熟練,導致學生在工作中上手較慢,不符合用人單位的需求。
4.校企合作開展不力。校企合作是目前地方應用型高校進行實踐教學的主要模式,但由于會計學專業的特色性和財務信息的保密性,大部分校企合作實踐基地并沒有真正地發揮作用。在校企合作過程中,雖然大部分地方高校與企業簽署了校企合作實踐基地協議,但從本質上講,由于實習時間較短,企業擔心擾亂正常的生產經營,大多不不愿意接受學生頂崗實習,頂多是半天到一天參觀實習。此外,即便部分學生自己聯系了實習單位,但真正的專業實習僅僅是做一些與財務工作不相關的事情,很難真正參與財務工作,從而導致學生的專業實踐流于形式,達不到實踐鍛煉的效果。
1.職業崗位需求對接。崗位需求對接對人才培養目標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地方應用型高校要充分對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進行調研,并結合會計展業實踐教學,凝練出人才培養的核心能力。首先,以就業崗位為導向,實踐基地企業為學生提供真實的會計實踐操作和實訓,并從崗位職能方面對學生的專業實踐情況進行嚴格考核,選出表現突出的學生并與其簽訂定向就業協議,學生畢業后可以直接進入工作崗位。其次,為了提高會計專業學生參加企業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地方高校應提前邀請企業負責人通過宣講會方式,向學生介紹工作崗位性質、業務范圍、薪酬待遇等情況,并盡量與學生簽訂規范的實習協議。再其次,地方應用型高校要主動邀請行業和企業專家共同探討人才培養模式,積極交流溝通,以便實現會計專業學生與企業崗位的有效對接。具體來講,讓企業說明目前的各項優勢資源、崗位需求情況、崗位技能邀請,從而共同制定符合企業人才需求的專業實踐教學計劃。
2.實踐教學的合理安排。行動導向模型下,學生職業的成長除了自身的自主學習之外,還需要實踐教學的合理安排和組織,體現出從簡單到復雜的能力發展過程。因此,會計實踐教學的課程安排必須從簡單的實訓任務,逐步過渡到復雜的綜合實訓任務,具體包括基礎會計實訓、會計手工實驗、會計崗位實訓、會計綜合模擬仿真實驗等四個循序漸進的實訓環節。基礎實訓和崗位實訓主要安排在前兩年,以課堂教學和隨堂分散實驗結合,從而增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會計綜合實訓作為一種獨立的實踐課程,主要安排在第三學年,并完全按照會計崗位分工和綜合業務流程進行實踐操作。整個實踐活動主要以學生分小組自主完成,教師只起輔助指導的作用。通過這樣實踐教學的安排,既培養了學生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能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會計業務流程和崗位分工。
3.“示范一模仿”為核心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的改進對促進學生自自主學習有積極影響。基于“示范——模仿”為核心的教學方法正好與行動導向模式的教學理念相吻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具體來講,這種教學方法與企業會計崗位人員的做法相近,主要包括以下環節:首先,通過情景設置和模擬進行問題導入;其次,采用企業真實的財務報表的票據,按照業務流程對關鍵技能進行講解,起到示范教學的效果;其次,要求學生根據示范進行模擬操作,教師負責解答學生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引導學生逐步提升專業技能;再其次,基于問題導向設計項目作業,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共同協作完成。通過上述教學設計,能夠依據學生的問題反饋做到因材施教,最終能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
1.加強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是將已經發生的案例進行剖析,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一種方式。會計專業案例教學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通過角色分工進行崗位模擬,以激發學生的潛在能力,從而幫助學生熟悉會計業務流程,實現“學生主導型”教學方法的轉變。實施會計實踐案例教學的各項目中,應該將企業利潤表、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等主要信息列入訓練單元,并形成綜合性案例進行分析。案例教學的實施形式可以采取課堂教學和實踐基地頂崗實習相結合的方式。一方面,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視頻、影像等多媒體形式,向學生展示企業各部門的布局、操作流程及崗位工資職責等,使學生更加形象、直觀了解企業情景。另一方面,讓學生充分利用假期參與實習基地的專業實踐活動,從而形成體驗式的企業課堂教學情境。
2.校企共建實習基地。體驗式學習是目前實踐教學環節較好的一種模式,通過校企共建實習基地并進行現場教學,可以極大提升實踐教學的效果。在實習基地建設方面,為了增加學生對會計實踐的感性認識,地方高校應選擇不同行業的企業,使學生深刻認識到會計實際工作的行業差異。并且針對不同行業的特點,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日常經濟業務的關系、各業務環節的有序對接,從而有助于會計專業知識的理解。此外,本專業教師在講授會計理論知識的同時,要不斷增強學生對會計相關崗位的感性認識。通過借助實踐教學基地的影像資料和實現體驗,使學生熟悉會計崗位分工和業務操作流程,如生產車間、銷售部門、倉庫以及財務部門等,實現零距離的會計實踐基地的業務仿真模擬。
3.提升管理會計能力培養。會計的根本目的在于管理,尤其管理會計在幫助中小企業進行戰略決策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高校必須重視會計專業學生管理會計能力的培養,在會計核算的基礎上增強學生的職業素養,真正發揮管理會計在企業戰略管理和業務決策的支撐作用。具體來講,管理會計能力的培育可以通過以下兩個方面進行。一方面,針對地方中小企業的管理會計的需求,地方高校要積極參與EXCEL的課程建設,通過EXCEL的相關管理功能的開發,實現與中小企業管理會計需求的有效銜接。另一方面,依托中小企業從戰略管理層面開發相關課程,如經營決策、業務流程、過程管理及績效評價等方面,從而提升會計專業學生的管理會計能力。
4.構建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實踐教學的目的在于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因此,為了檢驗實踐教學效果,必須構建科學的考核體系。考核形式可以采用過程考核和期末考核兩種方式。過程考核主要是對學生實踐過程、行動過程中的考試,具體包括日常考勤、課后作業、單元測試、實習報告、實踐結果等方面。期末考核主要包括筆試和實務操作。筆試主要針對會計專業課程的理論知識進行考評,由主觀題和客觀題組成,可以采取開卷和閉卷考試形式。實物操作考試主要針對會計專業課程中的技能操作進行考核,主要包括會計業務手工處理、出納基本技能和點鈔能力、會計仿真綜合模擬實訓、職業技能大賽以及定崗實習等。通過構建多樣化的考核體系,從而有效促進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