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波,孫瑞健,肖李霞,湯曉建,丁堯堯,黃加澎,張志勇,張志偉
(1.江蘇省海洋水產研究所,江蘇 南通226007;2.啟東市漁業技術推廣站,江蘇 啟東226200;3.江蘇省沿海開發(東臺)有限公司,江蘇 東臺224237)
黑鯛(Acanthopagrusschlegelii)為廣溫、廣鹽性魚類,常棲息于礁巖和沙泥底質的清水環境中,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在中國沿海均有分布,以黃、渤海產量最多,主要漁場位于山東沿海。黑鯛為肉食性魚類,成年黑鯛以小魚蝦和貝類為主要進食對象。江蘇省海洋研究所在1984年突破黑鯛全人工繁殖技術。近年來,隨著科研投入的不斷加大,在育苗及養殖技術上均取得較大的進展[1-4],每年培育規格5 cm黑鯛苗種近千萬尾,其中一部分進行人工養殖,大部分投入到自然海區進行增殖放流。
標志放流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研究魚類洄游路徑以及進行增殖放流效果評估。通常是給魚打上標簽,之后放流重捕,根據重捕魚的地點,重捕率等繪制洄游路線,推斷該魚群的游動速度、方向、范圍及路線。之后再根據重捕魚的體重體長等參數,估算出此次標志魚類的種群變動,以此來評判標致放流的效果[5-7]。
標志方法目前分為兩大類,體內標記和體外標記。其中體外標記中最常見,最古老的標記方法就是剪鰭法,剪鰭法一般將魚的胸鰭、腹鰭等較易分辨的魚鰭剪去,但是在以往的標志放流重捕實驗中發現將魚鰭剪掉之后會重新長出來,對重捕過程造成很大的影響。其他的體外標記法還有顏料標記法和體外標法等,其中體外標法包括穿體標、掛牌法等,掛牌法在標志放流中可以讓漁民更容易發現保留,曾經被廣泛運用于標志放流實驗中。近年來體內標記的方法因為其對魚體造成的傷害較小,對于標記之后魚的生長存活的影響較低,可以利用注射器向魚體注射小型芯片,這對魚體的傷害很小,逐漸成為標記放流試驗中常用的方法。其中的主要包括PIT(被動整合雷達)法、CWT(金屬線碼)法、生物遙測標記法、分離式衛星標記法等[8]。其中PIT標記法是近年來發明并且發展迅速的新型的體內電子生物標記技術,該標記方法可以給每一個被標記的生物有一個單獨屬于自己的編碼,有助于對不同個體動物生長發育開展相關研究[9-12]。
黑鯛作為海洋經濟物種,由幼體到成體所用成長時間短,在海中移動范圍小,肉質鮮美而成為發展海洋增養殖業的理想對象。黑鯛標志放流技術在近年發展迅速,已經有許多成熟的標志放流技術,但是對于黑鯛的標志放流技術仍然是需要繼續研究探討的,國內目前有很多黑鯛標志放流技術的試驗研究,其中在舟山海域、大亞灣、萊州灣東部近海、江蘇南部沿海等海域都進行了黑鯛的標志放流試驗[13-16],并且獲得了良好的實驗結果,但是不同標記方法對不同規格黑鯛生長及存活的影響試驗并未見報道,該試驗使用兩種不同的標記方法(體外剪鰭標記、體內PIT標記)對大小兩種體質量規格的黑鯛進行了標記試驗,以期為黑鯛增殖放流方法的選擇、規格的確定提供理論依據。
試驗在江蘇省海洋水產研究所的江蘇省海水增養殖技術及種苗中心開展,試驗采用兩種大小不同規格的黑鯛,兩種不同規格分別設置2個平行組,1個對照組,每組試驗對象為30尾,共計300尾,其中大規格組平均體質量為69.00克,小規格的平均體質量為41.29克。整套PIT標記設備,在相同條件的水溫、鹽度、pH值、投餌量環境下進行試驗。
該試驗中將大規格體外剪鰭組定為A組,平行組為A1組,大規格體內PIT標記組定為B組,平行組為B1組,大規格空白對照組定為C組;小規格體外剪鰭組定為a組,平行組為a1組,小規格體內PIT標記組定為b組,平行組為b1組,小規格空白對照組定為c組。利用電子天平將每尾黑鯛稱重,并且測量其全長和體長,將體質量、全長、體長3個數據分別記錄。進行體外剪鰭標記,統一剪去右胸鰭;進行體內PIT法標記,將魚橫置于桌面,利用PIT注射器將芯片注射入魚體背鰭下方,注射針頭與魚體角度應為45°,用PIT掃描儀掃描編碼記錄,將其與體重、全長、體長相對應,空白對照組不做任何標記處理,記錄試驗所測量的體質量、全長、體長3個生物參數。標記處理之后將每組魚放入試驗用養殖桶中,觀察1 d后開始正式試驗。試驗過程中每天8:00、16:00兩個時間點投喂餌料,記錄每天水溫,觀察每組的進食情況,記錄死亡情況。試驗周期從4月16日到5月12日,為期25 d,結束時測量每組魚的體質量、全長、體長并記錄。計算存活率(存活尾數/初始尾數)、生長率(最終體質量與初始體質量的差值/最終體質量)。
在試驗開始后,起初每天兩個時間段投喂餌料,發現其中僅有大規格體內PIT標記組進食情況良好,其他組僅有少量攝食或者不進食情況,因為黑鯛為底棲魚類,試驗所用餌料為浮料,推測不進食的原因是因為魚沒有對進食產生反應,于是繼續投喂餌料希望其余組魚可以產生應激反應,然而效果沒有想象中的好,于是將魚不進食的原因懷疑是由于養殖桶水位太高,魚不進行上游覓食,所以在之后的換水過程中將水位降低,水位降低之后效果明顯,每組魚在投喂餌料之后都產生進食運動。

圖1 不同規格黑鯛不同標記方法存活率
根據每天的試驗記錄和最終的數據分析比較,大規格黑鯛組中,體外剪鰭標記組的存活率為60.00%,體內PIT標記組的存活率為83%,空白對照組的存活率為93%。可以從圖1中看出,大規格黑鯛組中,體外標記和體內標記有統計學意義差異;小規格黑鯛組中,體外標記、體內標記、空白對照3組之間無統計學意義差異;體外標記的大規格與小規格之間差異性具統計學意義,體內標記的大規格與小規格之間同樣存在統計學意義差異;空白對照組之間沒有統計學意義差異。
在試驗開始時對每條魚測量了其體質量、全長、體長3組生物參數,并且以體質量為分組標準將其分為大小兩種規格(表1),大規格黑鯛組平均體質量為69.00 g;小規格黑鯛組平均體質量為

表1 初始體質量、全長、體長

表2 最終體質量、全長、體長

圖2 不同規格黑鯛不同標記方法生長率
根據圖2可以看出,大規格黑鯛組中,體外標記組和體內標記組的平均生長率分別為3.32%和15.82%,二者差異明顯,與空白對照組的生長率11.23%相比較分析也存在差異;小規格黑鯛組中,體外標記組和體內標記組的平均生長率分別是10.64%和22.31%,二者有差異統計學意義,外標記組和空白對照組的生長率相比沒有統計學意義差異,體內標記組和空白對照組的生長率相比存在統計學意義差異;體外標記的大小規格兩組之間,大規格組和小規格組的生長率存在統計學意義差異,體內標記的兩組之間,大規格組和小規格組的生長率存在統計學意義差異,大小規格的空白對照組之間的生長率沒有統計學意義差異。
在標志放流試驗中,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步驟就是標記,良好的標記技術是影響試驗后期結果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標記時應該盡可能地避免由于標記手法導致的魚體受損。所以在體外剪鰭標記時應該快速的剪去魚的右胸鰭,并且盡量使剩余的鰭長保持一致,減少不一致的剪鰭長度導致的生長差距;而在體內PIT標記時,注射針頭應從鱗下插入,與魚體保持45°,不損傷魚的魚鱗,減少體外受傷導致感染發炎的現象。體外標記由于試驗所采用的是剪鰭法,剪去一側胸鰭會導致魚在水中無法掌握游動時的平衡,對于魚的生長存活影響較大;而體內PIT標記是將PIT芯片由專門配套的注射器注入,對于魚體的損傷幾率很小,并且對標記之后的魚的生活影響較小。標志放流試驗中魚體的大小也會成為試驗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本試驗選用了兩種大小規格的黑鯛,想通過試驗來判斷黑鯛標志放流的最佳體質量規格。
試驗結果顯示,在相同的生長條件下(水溫,鹽度,pH值,投餌情況),經過25 d的投喂之后,大規格黑鯛的3個組中,每組各30尾魚,體外標記組存活17尾魚,體內標記組存活25尾魚,存活率分別為56.67%、83.33%體外剪鰭標記和體內PIT標記兩組之間的存活率存在顯著性差異,可以得到的結論是在大規格黑鯛組中,體外剪鰭標記方法對于黑鯛的存活影響明顯大于體內PIT標記方法;大規格空白對照組存活率為93.33%,和兩個試驗組相比都存在顯著性差異。所以通過分析比較大規格黑鯛組中體外剪鰭標記組、體內PIT標記組、空白對照組能夠得知對大規格黑鯛進行標記之后,無論是體外剪鰭標記還是體內PIT標記,都會對大規格黑鯛的存活有較大的影響。在小規格黑鯛的3個組中,同樣每組各30尾魚,體外體內兩組沒有魚死亡,可以得知無論體外剪鰭標記法、或者是體內PIT標記法,二者對小規格黑鯛的生存率影響可以忽略不計。同一種標記方法中,體外標記的大規格黑鯛存活率為56.67%,小規格黑鯛存活率為100.00%,二者的存活率明顯存在差異;體內標記的大規格黑鯛存活率為83.33%,而小規格黑鯛的存活率為100.00%,二者同樣差異明顯。所以在存活率方面,不論是體外剪鰭標記法還是體內PIT標記法,小規格黑鯛明顯優于大規格黑鯛。
試驗結果由圖2可以直觀表現出來,在相同的生長條件下(水溫,鹽度,pH值,投餌情況),經過25 d的投喂之后,大規格黑鯛的3個組中,體外剪鰭標記組、體內PIT標記組、空白對照組生長率分別為3.32%、15.82%、11.23%,體外剪鰭標記組和體內PIT標記組的生長率存在明顯差異,兩個試驗組與空白對照組相比,其中體外標記組與空白對照組的差異明顯,而體外標記組與空白對照組的差異較小;小規格黑鯛組中,體外標記組的生長率為10.64%、體內標記組的生長率為22.31%、空白對照組的生長率為11.44%,可以看出體外標記組和體內標記組的生長率有明顯差異,兩個試驗組與空白對照組相比,體外標記組和空白對照組的生長率沒有明顯差異,而體外標記組和空白對照組的生長率存在明顯差異。從標記方法來看,體外剪鰭標記的大規格黑鯛生長率為3.32%,小規格黑鯛的生長率10.64%,存在明顯差異,體內PIT標記的大規格黑鯛生長率為15.82%,小規格黑鯛的生長率為22.31%,可以看出二者有著明顯的差異。
總體來看,兩種不同的標記方法對于大小兩種體質量規格的黑鯛生長存活的影響有著明顯差異,并且大小兩種體質量規格的黑鯛對于同樣的標記方法的適應程度也有明顯差異,小規格體質量的黑鯛,在體外剪鰭標記和體內PIT標記兩種標記方法標記后生長和存活的情況都要優于同樣標記方法的大規格體質量的黑鯛,但是在小規格體質量黑鯛的兩種標記方法中,兩種方法對于小規格體質量黑鯛的生存影響都沒有影響,而在生長方面,體內PIT標記的小規格黑鯛明顯要比體外剪鰭標記的小規格黑鯛的生長狀況好。
該試驗結果表明,體內PIT標記法對黑鯛生長存活的影響遠小于體外剪鰭標記法對黑鯛生長存活的影響;在選用的標記黑鯛體質量方面,小規格體質量(40.00 g)的黑鯛對于標記方法的適應性要強于大規格體質量(70.00 g)黑鯛。該試驗為今后的黑鯛標記放流以及黑鯛增殖放流試驗提供了清晰的數據支持,在標記放流中,應選用小規格體質量的黑鯛來進行試驗,標記方法應采用體內標記的方法來降低標記對標志魚生長及存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