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敏,史曉燕,龔夏雨,張燕麗,張曉冉,余潔,陳秋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四川 成都)
糖尿病足潰瘍是糖尿病最嚴重的并發癥。亞洲糖尿病足潰瘍的患病率為5.5%,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的風險比非糖尿病患者高40 倍[1]。約85%的非創傷性截肢是糖尿病足病導致的,15%的糖尿病患者一生中至少有1 次足部潰瘍[2]。為了降低糖尿病足患者的截肢率,促進創面的愈合,綜合性治療糖尿病足潰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即治療過程中需要將全身情況的調整,局部創面的處理,糖尿病足患教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考慮[3,4]。本文報告1 例綜合性治療糖尿病足潰瘍患者的診治過程。
現病史:患者男性,69 歲,因“多尿、消瘦6 余月,右足破潰4 余天”于2018 年08 月15 日入院。6 月余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尿頻、消瘦,至當地醫院就診,完善相關檢查后(具體情況不詳),診斷為“2 型糖尿病”,患者未予重視,自訴通過飲食運動控制血糖,平素未規律監測血糖。4 天前患者因自行修剪右足第五跖趾關節足底胼胝后,出現右足腫痛,自行購買百多邦(莫匹羅星軟膏)外用后病情無好轉,隨后右足第五跖趾關節附近皮膚出現破潰伴膿性分泌物。1 天前患者至當地醫院就診,測得空腹血糖13.1mmol/L,中性粒細胞7.68×109/L,淋巴細胞0.39×109/L,CRP106mg/L,HS-CRP >5mg/L,診斷為“2 型糖尿病 2 型糖尿病性足病”,經治,效果不佳,轉本院住院治療。
體格檢查:體溫36.5℃,脈搏75 次/分,呼吸19 次/分,血壓100/60mmHg,神清,精神差,輕度貧血貌。雙下肢稍有水腫。右足未及足背動脈搏動,左足可及,右足第五跖趾關節附近皮膚潰爛發黑伴皮下波動感,約3cm×3cm 大小,且向足底穿透,伴有惡臭及膿性分泌物,第五跖趾關節足底處見胼胝,中心可見一直徑約2mm 的圓孔,未見分泌物及潰爛,第五趾只能被動活動。右足背紅腫,皮溫高。評估Wagner 分級為2 級。
入院后檢查:空腹血糖15.11mmol/L。糖化血紅蛋白10.9%。血常規:白細胞3.93×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72.7%、紅細胞4.04×1012/L、血紅蛋白119g/L、紅細胞壓積36.6%、血小板297×109/L。全血C 反應蛋白3.0mg/L。紅細胞沉降率80mm/h。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轉移酶8U/L、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12U/L、總蛋白59.5g/L、白蛋白29.3g/L、白/球蛋白比值1.0。腎小球濾過率58.390mL/min,內生肌酐清除率58.390mL/min。凝血功能:血漿凝血酶時間15.6sec、血漿纖維蛋白原8.67g/L。早期腎功能:微白蛋白/ 肌酐65.43mg/g、微白蛋白46.8mg/L。分泌物培養:無乳鏈球菌。常規藥敏試驗:氨芐西林敏感,頭孢曲松敏感,頭孢吡肟敏感,青霉素敏感,萬古霉素敏感,左氧氟沙星敏感,紅霉素耐藥,克林霉素耐藥。右足CT:右足骨質未見確切異常,右足周圍軟組織腫脹,以足底及內側較明顯。雙側頸動脈超聲:雙側頸總動脈分叉處粥樣硬化斑,雙側頸總動脈內-中膜增厚。雙側下肢動靜脈超聲:雙側脛后動脈點狀硬斑。
診斷:(1)2 型糖尿病性足病(Wagner2 級 IWGDF/IDSA 中度感染);(2)2 型糖尿病(脆性) :①2 型糖尿病性周圍血管病變;②2 型糖尿病性腎病;③低蛋白血癥。
診療經過:創面愈合過程如圖1A-H 所示。全身治療方面,入院后糖尿病低鹽低脂飲食,加強蛋白質攝入。使用胰島素泵控制血糖;靜脈予頭孢哌酮鈉他唑巴坦鈉、鹽酸左氧氟沙星抗感染;前列地爾、血栓通靜脈滴注,胰激肽原酶肌肉注射改善微循環;維生素B12 雙側足三里穴位注射營養神經;阿托伐他汀鈣調脂穩斑;中醫藥辯證論治改善全身癥狀。創面局部清創換藥。經上述治療后,患者的糖脂代謝趨于穩定、營養狀態較前改善,空腹血糖波動在5.99mmol/L-13.4mmol/L,餐后血糖波動在4.89mmol/L-13.9mmol/L,9 月18 日復 查血常規:白細胞4.17×109/L、紅細胞3.87×1012/L、血紅蛋白112g/L,全血C 反應蛋白<0.5mg/L;肝功能示:總蛋白60.6g/L、白蛋白36.4g/L。患者入院后1 周左右創面局部感染基本控制、肉芽組織開始生長,選擇水膠體及雪利昂負壓微管絲敷料促進創面濕性愈合。2 個月后右足背創面基本愈合,留有大小約1cm×0.5cm 創面,足底竇道較之前閉合約1/2。患者病情大為好轉,因患者住址離我院較遠,不方便每天來我院換藥,故告知患者換藥的正確方法及注意事項,回當地醫院繼續換藥治療。患者出院一周后對其進行隨訪,創面完全愈合,足底竇道閉合,可以正常行走,患者提供照片如圖8 所示。
討論糖尿病足的病因復雜,治療難度大,治療時間長,治療費用高,截肢率高,這給患者的身心帶來了極大的影響。糖尿病足的早期診斷、危險因素的控制、醫療管理以及及時的血管重建可能有助于避免截肢[5]。針對該患者制定綜合性的治療措施包括血糖的控制,營養干預,局部清創換藥,足部減壓等,在促進創面愈合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未控制的糖尿病導致宿主白細胞對抗細菌病原體的能力受損,并且缺血還影響抗感染的能力,抗生素到感染部位的傳遞受到損害,因此感染可以發展,迅速蔓延,并產生顯著和不可逆的組織損傷[5]。本例患者在6 個月前已經確診為2 型糖尿病,但患者未予重視,自行修剪右足第五跖趾關節足底胼胝不當,導致右足感染的發生,并迅速蔓延。因患者就診及時,右足第五跖趾關節皮膚附近潰爛壞死處未累及骨質,為避免病情的進一步惡化,此時去除感染灶是控制病情的重要環節,而合理的清創范圍和方式是臨床工作中的難題[6]。本例糖尿病足潰瘍患者創面深達肌肉筋膜伴中度感染,清創手術清除了局部感染壞死的組織。創面膿性分泌物及血性滲液較多,部分感染壞死組織清創刀難以到達,此時創面滲液的管理及敷料的選擇對創面的預后尤為重要[4]。雪利昂負壓微管絲敷料及水膠體敷料都是一款非手術清創敷料,其中雪利昂負壓微管絲敷料符合TIME 原則,有助于創面床準備,促進創面愈合[7-9]。盡管患者目前的創面情況運用雪利昂負壓微管絲敷料效果更佳,但因患者考慮到治療費用問題,故將雪利昂負壓微管絲敷料及水膠體敷料交替運用于創面。患者右側足背動脈搏動未及,雙側下肢動靜脈超聲提示雙側脛后動脈點狀硬斑,可見下肢血管情況不佳,予以改善微循環治療,結合全身抗菌素的應用、胰島素強化治療、營養干預、糖尿病足患教等綜合治療,患者局部感染得以控制,血糖控制良好,全身營養情況尚可,創面血供改善,患者足潰瘍逐漸愈合。而在糖尿病足的診療過程中,個體化的糖尿病足患教貫穿始終,可有效改善糖尿病足傷口的愈合情況和預后,防止復發[10]。
從本例患者的診療過程可見,綜合性的治療措施,及時阻斷了病情的惡化,促進了創面的愈合,避免了截趾的發生,在臨床上診療糖尿病足時,其診療措施可供參考。

圖1 病人傷口愈合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