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娟
(平?jīng)鍪袐D幼保健院,甘肅 平?jīng)?744000)
小兒由于年齡小,抵抗力與免疫力較差,易出現(xiàn)呼吸道、胃腸等疾病,而膠囊、顆粒裝狀藥品由于患兒吞咽能力較差,影響其治療效果。靜脈輸液為創(chuàng)傷性護理操作,穿刺時會產(chǎn)生疼痛感,小兒由于耐受性較差,且焦慮、恐懼的應激情緒強烈,在護理人員穿刺時會出現(xiàn)躁動、哭鬧等行為,導致一次穿刺失敗、針頭脫出等事件發(fā)生[1]。穿刺時小兒哭鬧會增加其疼痛感,也會增加護理人員緊張情緒,降低工作效率及家屬滿意度。因此,應采用安全有效的護理干預確保輸液安全,減輕小兒痛苦。強化護理干預又稱正強化法,通過給予研究對象喜愛的強化物、表揚其行為方式,增加行為出現(xiàn)的頻次。強化護理多用于精神疾病護理,有助于改善抑郁癥患者心理狀態(tài)與應對方式,但該方法在小兒靜脈輸液中的應用較少[2]。本研究中靜脈輸液小兒采用強化護理干預,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0月-2019年7月平?jīng)鍪袐D幼保健院門診收治的靜脈輸液小兒125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62例,男36例,女 26 例,年齡 3~7 歲,平均(4.69±0.46)歲;穿刺部位:足背靜脈穿刺21例,頭皮靜脈穿刺3例,手背靜脈穿刺38例;初次靜脈輸液20例,有靜脈輸液史42例;疾病類型:肺炎31例,上呼吸道感染17例,腹瀉14例。對照組63例,男34例,女29例,年齡 3~8 歲,平均(4.58±0.53)歲;穿刺部位:足背靜脈穿刺22例,頭皮靜脈穿刺4例,手背靜脈穿刺37例;初次靜脈輸液19例,有靜脈輸液史44例;疾病類型:肺炎28例,上呼吸道感染19例,腹瀉16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患兒家屬均知曉詳情,簽署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年齡范圍3~8歲,預計輸液時間不少于3d;②具備基本的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③無凝血功能障礙。
排除標準:①合并凝血功能障礙;②合并嚴重器質(zhì)性疾病;③存在心理、行為等發(fā)育障礙;④靜脈輸液過程中出現(xiàn)不良事件而退出。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輸液前指導患兒握緊拳頭,護理人員選擇血管、給予常規(guī)消毒,與患兒進行交流,詢問其家庭表現(xiàn)、幼兒園表現(xiàn),轉移其注意力,同時左手繃緊患兒皮膚,行傳統(tǒng)穿刺,成功后調(diào)整輸液速度,表揚、鼓勵患兒表現(xiàn)。
觀察組采用強化護理干預,①制定規(guī)則:選擇便于攜帶、耐用的印有小熊的圖章作為代幣,確定目標行為與代幣間的比值,如穿刺時主動伸出手臂,獎勵2枚小熊圖章,其他目標行為如肢體活動度、穿刺時態(tài)度、情緒狀態(tài)等,目標行為越難獲得代幣越多,代幣可以用來兌換強化物;向患兒講解代幣賦值原則,強化物是患兒可以用代幣兌換得到的物品,強化物包括酸奶、水果、畫筆、畫本、玩具等,使患兒知曉強化物與代幣的兌換比值,如1枚代幣可等值兌換糖果,2枚代幣可等值兌換酸奶、餅干,3枚代幣可等值兌換水筆、畫本、故事;玩具汽車則需要4枚代幣;同等價值的強化物,患兒可根據(jù)喜好自由選擇;②實施階段:在進行靜脈輸液前,護理人員應與患兒先進行5min左右,告知患兒穿刺可能會有一點疼,但勇敢的堅持一下就好,而且主動配合穿刺可獲得小熊圖章作為獎勵,利用圖片、動畫等轉移注意力;輸液完成后可使用圖章兌換相應等級的強化物;在輸液過程中,給予患兒語言鼓勵,如夸獎患兒勇敢、很棒,并時而給予肢體撫摸安慰,如撫摸患兒頭部,輕拍肩膀等。
為避免護理干預過程中2組患者被干擾與影響,將其調(diào)整入特定的輸液病房,并使2組處于同一樓層。輸液操作人員工作經(jīng)驗在3年以上。本研究問卷的發(fā)放與回收均由同一名護士負責,未參與本研究穿刺操作,指導用語使用培訓時確定的專業(yè)用語。
①疼痛程度:于患兒清醒狀態(tài)下采用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評定[3],按照從快樂到悲傷、哭泣共分為6個不同的面容,分別賦值0分、2分、4分、6分、8分、10分,分值越低疼痛越輕微;
②觀察患兒疼痛面容持續(xù)時間、哭泣時間及穿刺后心率;
③配合度:采用我院自制的患兒配合度調(diào)查量表評定,患兒穿刺時能主動配合,基本無哭鬧或僅低聲哭鬧,動作幅度小,對靜脈穿刺操作無影響為積極配合;患兒在靜脈穿刺時出現(xiàn)哭鬧行為,經(jīng)過安撫后未影響穿刺操作為配合;患兒出現(xiàn)嚴重哭鬧、掙扎等行為,影響穿刺操作甚至導致穿刺操作無法進行,需要家屬或其他護理人員協(xié)助采用完成穿刺為不配合;
④統(tǒng)計2組患兒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家屬滿意度,家屬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家屬滿意度調(diào)查問卷評定,內(nèi)容包括穿刺技術、基礎護理、穿刺前溝通技巧、穿刺結果等,采取百分制,分值超過85分為滿意。
觀察組Wong-Baker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疼痛面容持續(xù)時間、哭泣時間、穿刺后心率均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 1。
表1 2組疼痛程度與疼痛面容持續(xù)時間比較(±s)

表1 2組疼痛程度與疼痛面容持續(xù)時間比較(±s)
組別 Wong-Baker評分(分) 疼痛面容持續(xù)時間(s) 哭泣時間(s) 穿刺后心率(次/min)觀察組(n=62) 2.43±0.45 23.48±4.71 29.78±6.27 107.78±14.46對照組(n=63) 4.62±0.57 38.62±6.53 48.26±8.35 145.84±17.53 t 23.817 14.847 13.975 13.230 P 0.000 0.000 0.000 0.000
觀察組配合度91.94%優(yōu)于對照組73.0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2組配合度比較 例(%)
觀察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家屬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家屬滿意度比較 例(%)
靜脈輸液是兒科患兒常用的給藥方式,該治療方式可將藥物經(jīng)由靜脈輸送至體內(nèi),起效快,可明顯縮短治療時間。但靜脈穿刺為有創(chuàng)性操作,需刺破患兒表層皮膚及靜脈血管,會產(chǎn)生疼痛,且可能出現(xiàn)脫針、一次穿刺不成功等風險,3~8歲小兒心智發(fā)育不完善,自控能力差,恐懼、焦慮情緒強烈,穿刺時配合度較低。患兒的不配合會導致穿刺難度進一步加大,且可能會對護患關系產(chǎn)生不良影響。臨床調(diào)查顯示[4],患兒哭鬧、不配合是影響門診輸液質(zhì)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應采用一定護理干預方案改善患兒靜脈輸液治療依從性。有研究指出[5],心理護理有助于提高靜脈輸液患兒治療配合度與家屬滿意度。
強化護理為心理行為療法,當患者出現(xiàn)期待的行為時及時給予物質(zhì)獎勵,使被干預對象產(chǎn)生某種期待,增加其該行為出現(xiàn)的頻率[6]。強化護理能夠增強被干預者自我效能感與自我管理醫(yī)院,增加正向行為。本研究中患兒采用強化護理,當患兒主動伸出手臂配合穿刺時給予小熊圖章,使其知曉小熊圖章作為代幣可用于兌換自己喜歡的物品,如餅干、酸奶、小汽車等。每當患兒出現(xiàn)良性行為時給予患兒代幣,有助于提升患兒參與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行為矯正效果。臨床調(diào)查顯示[7],醫(yī)療恐懼是輸液患兒常見的心理反應,患兒普遍認為醫(yī)院是不安全、可怕的地方,抗治療心理十分嚴重。
小兒相對于成人,疼痛傳導系統(tǒng)發(fā)育不完善,穿刺時的疼痛感更強烈,且小兒認知及自控能力差,疼痛耐受度較低。疼痛不僅會對當時穿刺產(chǎn)生影響,嚴重者可能會導致痛覺過敏,使患兒后期出現(xiàn)注意力不集中、學習障礙等不良反應。強化護理干預可調(diào)動患兒積極性,降低其對疼痛的敏感度。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Wong-Baker評分低于對照組,疼痛面容持續(xù)時間、哭泣時間、穿刺后心率均較少。組間比較結果表明,強化護理可降低患兒穿刺時的疼痛感,原因可能在于,強化護理使患兒擁有更加積極樂觀的情緒,轉移了對疼痛的關注度。
患兒嚴重哭鬧會增加穿刺難度,且會對操作人員心理產(chǎn)生一定影響,使一次穿刺失敗率升高。強化護理干預可改善患兒家屬依從性,為護理人員穿刺操作提供穩(wěn)定的環(huán)境,從而降低穿刺失敗、針頭滑出等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配合度優(yōu)于對照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家屬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強化護理有助改善患兒配合度,提高穿刺效果與家屬滿意度,與臨床研究具有一致性[8]。強化護理使患兒知曉穿刺時配合可得到物質(zhì)獎勵,從而減少了肢體躁動、哭鬧行為,有利于護理人員操作,從而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家屬滿意度。
綜上所述,強化護理干預具有提高靜脈輸液小兒疼痛耐受程度、改善配合度、增加一次穿刺成功率的作用,還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家屬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