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金昌市中心醫院心血管內科,甘肅 金昌 737100)
心力衰竭為臨床常見疾病,主要是由于長期的心室負荷重或者心臟疾病病變而引起,表現為心臟收縮能力與舒張能力障礙,高發人群為老年人。有研究數據表明[1],全球心力衰竭患者人數約為1%~2%,對人類健康安全產生嚴重威脅,成為公共衛生問題。心力衰竭影響患者的工作與生活,降低生活質量,同時需消耗巨大的醫療資源,增加家庭的經濟負擔。臨床在治療心力衰竭時,是為了降低死亡率與再住院率,改善癥狀,促進生活質量提高。研究指出,心力衰竭患者實施運動康復護理,有助于改善心功能。本文將以78例患者為對象進行探究。
以78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為對象,研究時間為2017年12月-2018年12月,采用抽簽法隨機分組,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39例。對照組,男女為19例與20例;年齡為62~81歲(72.78±3.93);病程為 3~8 年(5.78±1.54)年。實驗組,男女分別為 22 例與 17 例;年齡為 63~83 歲(72.56±3.58);病程為 3~9年(5.94±1.62)年。納入標準:資料齊全;認知正常;經實驗室診斷確診疾病;NYHA評分(紐約心臟學會)為III級與IV級;熟知本次研究,并表示自愿參加。排除標準:精神異常;藥物過敏;其他器官實質性疾病;惡性腫瘤;不配合研究者。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對比分析,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
均行利尿、擴血管、強心等藥物治療,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膳食均衡,低鹽少脂,睡眠充足。
1.2.2 實驗組
給予觀察組運動康復護理: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運動康復護理:心功能IV級患者:保持絕對臥床休息,輔助患者被動運動各關節,每次10min,3次/d,隨著病情逐漸穩定,鼓勵患者主動運動,并在護理人員協助下,進行床下功能訓練,以及翻身、洗漱、進食等運動。心功能III級:適當臥床休息,隨著病情穩定,開展移步聯系、床邊站立聯系、床下步行聯系,4次/d,每次10min,適度鍛煉以后,可嘗試在室內行走或者床邊反復行走,鼓勵患者床邊進食,自行大小便,自主洗浴。
所有的運動動作,均需由護理人員正確指導患者,且運動強度應由小及大,循序漸進,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對運動強度進行調整。在運動過程中,需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一旦發現呼吸困難需及時處理。
對比兩組患者的心功能、生活質量、護理滿意度,進行對比分析。
心功能: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心室射血分數進行測定,觀察指標為指標前后的LVEDD、LVESD與LVEF。
生活質量:使用SF-36量表評估,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本組實驗涉及到的數據信息統一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用均值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用%表示,組間比較,差異顯著性水平均為:P<0.05。
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LVEDD、LVESD與LVEF均優于對照組,P<0.05,形成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比較(±s)
組別 n LVEDD(mm) LVESD(mm) LVEF(%)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9 68.95±7.64 61.23±4.12 55.46±8.39 50.39±4.34 29.67±8.34 46.53±10.18對照組 39 68.89±7.54 65.56±4.54 55.19±8.43 53.42±4.48 29.84±8.42 39.67±8.49 T/0.0349 4.4106 0.1417 3.0336 0.0891 3.2300 P/0.9722 0.0000 0.8876 0.0033 0.9292 0.0018
觀察組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形成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生活質量比較(±s)

表2 生活質量比較(±s)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9 3.78±1.12 8.52±0.53對照組 39 3.89±1.16 6.89±0.46 T/0.4260 14.5049 P/0.6713 0.0000
心力衰竭為心血管疾病最終歸宿,大量臨床實踐表明[2],其發生機制為心肌重塑,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老年人伴隨機體器官組織功能退化,免疫能力降低,調節功能衰弱,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重癥心理衰竭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傷害患者的身心健康[3],是誘發心肌病與高血壓死亡重要因素,表現為肺水腫、呼吸困難、咳嗽等癥狀,嚴重者引發心肺感染。臨床在治療心力衰竭時常采用藥物治療,包括強心劑、利尿劑等,增加心臟負荷,促進收縮能力提高,然而大量臨床實踐表明,應用藥物治療在改善心功能的作用中效果不佳,需配合護理干預,促進心功能改善。研究證實,對于心腦血管疾病,康復治療效果與藥物治療不相上下。美國學者[4]針對6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進行研究,均隨訪5年,結果顯示心臟康復治療組患者死亡率低于非康復治療組,且相差高達21%~34%,可見康復次數對于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具有重要意義。另外,該研究還證實了康復次數多的患者死亡率降低34%,次數低組死亡率降低21%,可見應用效果顯著。由此可見,通過心臟康復治療可有效促進機體恢復。運動康復治療作為一種科學運動恢復治療方式[5],通過進行有氧運動,適度鍛煉,促進心肺氣體的交換,使心肌耗氧量改善,并促使心肌收縮力提高,改善預后效果,促進心臟功能恢復,加快康復進程,最終改善患者生活質量[6]。本次研究結果可見,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LVEDD、LVESD與LVEF均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運動康復護理,有效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質量,護理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