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可丁
2020年7月5日,阿爾及利亞迎來了第58個獨立日。盡管疫情的陰影還在,阿爾及利亞邊界封鎖仍然持續,節日的氣氛還是悄悄涌現——在首都阿爾及爾的街頭巷尾,國旗被統一懸掛在道路兩側;電臺循環播放著愛國主義歌曲,其中播放最多的是名為《誓言》的阿爾及利亞國歌。這首歌歌詞為阿爾及利亞詩人默福迪·扎卡里亞在監獄中創作,他因反抗法國殖民統治被關押。詩人在歌詞中明確表達了對宗主國法國的仇恨,其中不乏使用了“法國啊,你們的大勢已去矣”“法國啊,算賬的日子已接近”等表述。世界各國國歌林林總總,但像《誓言》這樣提到祖國以外其他國家的并不多見,法國殖民統治給阿爾及利亞人民帶來的痛苦與創傷可見一斑。近日,法國向阿爾及利亞歸還24名戰士骸骨,阿爾及利亞總統表示,他在等待法國為曾經的殖民行為而道歉。
北非國家阿爾及利亞,緊靠地中海海上交通要道,資源豐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令與之地理相近的法國垂涎已久。1830年,法國遠征軍隊橫渡地中海,入侵并占領阿爾及利亞部分地區,吞并阿爾及利亞的殖民計劃由此開始實施。1905年,阿爾及利亞全境淪為法國殖民地。
作為法國在海外最大、最重要的殖民地,阿爾及利亞一直為法國源源不斷地提供大量資源,有法國糧倉和能源庫之稱。但是,宗主國法國的國庫逐漸充盈之時,阿爾及利亞卻不得不面臨日益嚴重的貧困。殖民當局推行的種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又進一步激起了阿爾及利亞人民的強烈不滿。因此,在遭受殖民統治的一百多年間,阿爾及利亞人民的斗爭從未間斷,但均被殖民政府武力鎮壓。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法國當局許諾,阿爾及利亞幫助法國贏得戰爭勝利后將獲準實現獨立。為了爭取民族獨立,數以萬計的阿爾及利亞戰士犧牲在反法西斯戰場上,但法國殖民當局沒有實現諾言,反而對提出獨立要求的游行群眾實施殘酷鎮壓。在此過程中,數萬人遭到屠殺、判刑與流放,人們通過和平手段爭取國家解放的希望破滅,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在血雨腥風中醞釀。
1954年11月1日,阿爾及利亞起義軍在本·貝拉領導下于靠近突尼斯邊境的奧雷斯山區發動起義,遠在埃及開羅的阿爾及利亞愛國者,將起義的消息通過電臺廣播,向世界宣告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的第一槍已經打響。
革命者組成了“團結與行動革命委員會”,為團結各種反法力量,后改組為民族解放陣線(簡稱民陣)。民陣的活動范圍由最初的根據地奧雷斯山區不斷擴大,至1956年初,民族解放軍連同民兵人數已超過十萬,民陣的武裝力量遍布阿爾及利亞整個北部地區。他們襲擊法國駐地、哨所、憲兵隊等軍事目標,給殖民當局造成了極大的震驚與恐慌。為了鎮壓起義,法國從本土增派大量士兵,動用了飛機、坦克等現代化武器裝備,實施圍剿和大規模進攻。然而,民族解放軍憑借靈活機動的游擊戰術,避開了與敵人的正面交鋒,利用熟悉的地形,分散成小股活動,讓處于人力和火力優勢的法軍受到了極大打擊。1955年至1959年四年期間,法軍投入阿爾及利亞戰場的軍費高達80多億美元,1960年,法軍人數增加到80多萬人,仍無法遏制阿爾及利亞民族武裝斗爭蓬勃發展的勢頭。曾有法國將軍恐懼地說,“白天阿爾及利亞是法國的,晚上就成了游擊隊的天下”。
大量的軍費支出和人力消耗,使二戰后剛剛得以喘息的法國再次陷入了戰爭的泥潭,法國國內反戰聲此起彼伏。國際上,法國的行為在亞非拉獨立熱潮中顯得倒行逆施,亦遭到了亞非拉國家和美國、蘇聯等國的反對。內憂外困之下,法國政府在1962年與阿爾及利亞共和國臨時政府簽署埃維昂協議,正式宣布放棄阿爾及利亞。
在二戰后世界去殖民化浪潮中,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是最血腥、最為動蕩的。它持續時間長達八年,給法國帶來了3萬多億法郎損耗和超過11萬的人員傷亡。而為了爭取國家獨立,阿爾及利亞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曠日持久的交戰以及戰場外的恐怖襲擊、虐殺和拷打等等,使阿方死亡人數高達百萬。英勇斗爭的阿爾及利亞人民,為世界反殖民斗爭史添加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為之獻出鮮血和生命的祖國也因此得到了敬稱——百萬烈士之國。在阿拉伯22個國家和地區中,每每提及阿爾及利亞,人們都會心懷敬意地說一句:“啊,你說的是百萬烈士之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