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寒斌
摘 要:文章對“網格化”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模式的探索,是在引進計算機網格化概念,借鑒網格化社會治理思路的基礎上,以“支部建立在網格、數據錄入在網格、部門協調在網格、全員黨建在網格、黨旗飄揚在網格、群眾路線踐行在網格、組織基礎夯實在網格”等“七個在網格”為工作抓手和主要內容,促進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實現“七化”型轉變,即:“黨建網格化、網格信息化、信息溝通化、網格標識化、活動項目化、服務組團化、評價動態化”。
關鍵詞:網格化;學生黨建;七化型網格;工作模式
一、問題的提出
“網格化”的概念最早誕生于計算機領域,目的是優化計算機節點結構,提升算法效率,后被引入和應用到社會生活領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創造性地用“社會治理”代替“社會管理”,提出要“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以來,“網格化”管理就被作為一種綜合化、信息化、精準化、系統化的社會治理思路迅速點燃了學術界的研究熱情,并在社會治理領域、特別是社區治理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所謂網格化管理,就是借用計算機網格管理的思想,將管理對象按照一定的標準劃分為若干個網格單位,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各網格單元間的協調機制,使各個網格單元之間能有效地進行信息交流,透明地共享組織的資源,對每一網格實施動態化、精細化、全方位管理,以最終達到整合組織資源、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1]。
有研究者指出,高校學生黨建工作需要重點關注的核心要素主要有三個,即制度、資源、聯通。然而在現實中,傳統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組織架構一般都是采取校、院、系三級縱向管理體制,注重制度對人的剛性約束,這對于加強領導和組織保障,推進高校黨建工作的制度化水平,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我們也應看到,這種模式硬性管理有余,人文關懷不足,只強調由上而下的縱向執行力,而忽視了左右貫通的橫向聯通力,呈現出“制度建設有余,資源聯通不足”的特點。面對新時代新挑戰,這種單一的縱向行政命令式的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模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當代青年大學生思想觀念多變、價值取向多元、生活方式多樣的特點,難以適應系統化、動態化、精細化、人本化管理的新要求,制約了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效能的提升。面對這種狀況,在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中引進網格化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二、以“七個在網格”建設“七化”型網格:“網格化”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模式的探索
現實中,我們借鑒“網格化”社會治理的思想,結合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實際,提出以“七個在網格”為主要內容的“網格化”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創新模式,實現黨建網格“七化”型轉變,即“黨建網格化、網格信息化、信息溝通化、網格標識化、活動項目化、服務組團化、評價動態化”,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一)支部建立在網格,促進黨建網格化,完善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組織架構
細分網格是黨建網格化的基礎性工作。黨建網格化,就是要把黨支部建立在網格上,按照學生的專業特點、年級分布、生活空間和物理臨近性、工作便利性、設置差異化等原則,根據“學校—學院—樓棟—網格”四級區域化黨建總體要求,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將學生寢室劃分成若干個網格,每個網格配備一名網格黨支部書記,并將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等相對均衡地劃分歸屬到各個網格中,實行網格化管理,形成由網格黨支部書記為負責人,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等為工作骨干,普通同學共同參與的區域化、網格化學生黨建工作格局的創新模式。通過將支部建立在網格上,加強了黨組織對網格的領導,完善了學生黨建工作的組織架構,增強了網格間的橫向聯系,使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融入學生的生活空間,更加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提升了黨組織在青年學生中的親和力和凝聚力。
(二)數據錄入在網格,促進網格信息化,助力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資源整合
如果說黨建網格化是在物理層面橫向細分網格,并在其上建立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組織架構的話,那么將數據錄入到網格就是在網絡層面推進黨建網格的信息化。通過建立網格化黨建工作綜合信息平臺,將網格內學生正式黨員、預備黨員、入黨積極分子、班干和學生會干部、社團學生骨干、社會實踐與社會服務志愿者等不同主體的身份信息、特長信息、興趣信息、聯系方式等錄入信息平臺,根據他們不同身份特點和工作能力,充分發揮不同主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針對性合理化地分配任務、確定職責、落實責任,強化團隊合作意識,以大數據助力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資源整合。
(三)部門協調在網格,促進信息共享化,加強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溝通聯通
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并不是一件孤立化的工作,而是事關學校黨建工作全局,頭緒眾多,涉及面廣,很多具體工作往往需要多個部門共同參與、協調配合才能有效完成。因此,網格化黨建必須以構建黨建網格化綜合信息平臺為契機,推進各個部門在網格層面的工作協調,并主動對接學校現有的數字校園、智慧校園、企業微信工作平臺等信息化平臺,實現多平臺的信息共享化。通過信息共享化,加強各主體間的信息溝通與聯通,使各相關主體和各部門能主動圍繞學校黨建工作大局加強協調、形成合力,形成齊抓共管促黨建的生動局面。
(四)黨旗飄揚在網格,促進網格標識化,強化黨員身份意識和創先爭優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結合我校持續開展的“爭創支部堡壘榜、爭創黨員先鋒崗”的“雙創”評比活動,我們在網格中積極推進“黨員身份標識化”活動。由學院統一制作黨員身份標牌,要求黨員在網格中亮出自己的身份,通過“亮身份、比服務”,讓每一位黨員認識到自己肩負榮譽與責任,讓黨的旗幟高高飄揚在網格,極大地擴大了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影響力,極大地增強了學生黨員的身份意識,激發了他們創先爭優、“兩學一做”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五)全員黨建在網格,促進活動項目化,形成“一網格一特色”的網格化黨建工作格局
通過“網格活動項目化”的制度設計,改變了之前單一的上傳下達式的活動形式,以網格為單元,由各個網格根據各自的網格特色、關注熱點、資源優勢等自主申報黨建活動項目,由學院結合年度黨建工作要點組織專家評審,擇優立項,并在活動開展中注重凝練特色,培育學生黨建工作優勢活動品牌,著力打造“一網格一特色”的學生黨建活動格局。通過活動項目化引領,極大地激發了各網格自主設計開展黨建活動的積極性,激發了各網格主體的內生動力,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良好氛圍,增進了大家共同做好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六)服務組團化,群眾路線踐行在網格,強化網格化黨建的初心和使命
馬克思指出,共產黨人沒有什么特殊利益,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民族求解放,為人民謀幸福。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就是實現這一初心和使命的現實路徑。高校學生思想活躍,需求多元,對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應對這一挑戰,更好的服務學生,引領青年,我們大力推進群眾路線踐行在網格,根據不同服務對象的不同需求,利用網格化信息平臺,發揮心理、英語、音樂治療三個專業同學的不同特長和優勢,匹配服務主體,提供組團式、針對性服務,提高了服務精準性和服務效能,密切了黨群聯系,提升了網格踐行群眾路線的能力和水平。
(七)評價動態化,組織基礎夯實在網格,提升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管理效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執政興國的組織基礎,擔負著直接教育黨員、管理黨員、監督黨員和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等重要職責。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現實中,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存在“重發展、輕教育、弱管理”的不良傾向,一些基層黨組織黨員發展工作按部就班,黨員教育管理工作把關不嚴、執行不力。一些學生黨員入黨動機不純,存在功利主義傾向。入黨后,理想信念淡漠、宗旨意識薄弱,把自己等同于普通學生,難以發揮先鋒模范作用,認為只要在“關鍵時候”表現一下就行了。為了克服這些弊端。我們在網格中推行動態評價機制,將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參加常規“三會一課”和主題教育的情況、項目化黨建活動的參與度和貢獻度、參與社會服務與社會實踐情況、組團化服務同學、創先爭優、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等現實表現錄入網格化信息平臺,建立黨員日常成長檔案,進行動態化評價,對日常表現達不到黨員標準的學生黨員進行提前預警、教育幫扶,同時暢通出口,對動機不純、不思改正、思想和行為長期不符合黨員身份的黨員予以留黨查看、清除出黨等嚴厲管理措施,從根本上糾正部分學生中存在的“入了黨就進了保險箱”的錯誤觀念。動態化評價夯實了網格基層黨支部的組織基礎,增進了網格黨支部的戰斗力和凝聚力,極大地提升了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管理效能。
三、“七個轉變”:“網格化”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模式的實踐效果
通過以“七個在網格”為抓手的“七化型”高校學生“網格化”黨建工作模式的構建,在實踐成效上實現了“七個轉變”。一是通過支部網格化,將支部建在網格上,強化網格間的溝通聯通,實現了從單一縱向行政層級化的管理體制向縱橫結合的管理體制轉變。創新網格化學生黨建工作的組織架構,不是要拋棄傳統的行政縱向管理體制,另起爐灶,重來一套,而是在完善縱向管理體制的同時,拓展網格化的橫向組織架構,形成縱橫結合、相互補充的新的管理體制,在進一步推進“制度”建設的基礎上,補齊“資源”和“聯通”兩項短板,提升組織管理效能。二是通過網格信息化,實現了學生黨建工作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網格信息化適應了新時代融媒體、大數據、智能化的對學生黨建工作的新挑戰,能夠根據大學生的專業、身份、特長、思想、興趣、心理等方面的信息精準匹配、精細管理、精準服務,提升了組織管理的針對性和精細化水平。三是通過信息共享化,實現了由單一管理向齊抓共管轉變。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不是黨組織的“自留地”,而是需要各個部分協調配合,通力合作。通過網格化學生黨建工作信息平臺和智慧校園平臺、學工信息平臺、社團服務平臺、心理健康平臺等信息化平臺的主動對接,克服了學生黨建工作由黨組織單打獨斗單一管理的局面,形成了多主體齊抓共管的黨建工作格局。四是通過網格標識化,讓黨旗飄揚在網格,實現了由被動應對向主動服務轉變。之前一些學生黨員缺乏身份意識,工作內容僅限于上級安排的任務,缺乏服務的主動性,處于被動應對的狀態。通過網格標識化,開展黨員“亮身份、比貢獻”活動,促使每位黨員時刻以一名合格黨員的標準審視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增進了爭當先鋒、服務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五是通過活動項目化,實現了“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轉變。改變傳統的任務攤派式的黨建活動組織方式,采取項目化設計引領黨建活動的開展,通過“公示黨建要點-網格競爭性設計-專家項目評審-確定項目實施”等機制,充分調動了各網格設計和開展黨建活動的內生動力,實現了“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轉變。六是通過服務組團化,實現了由個別服務組團式服務轉變。網格化學生黨建工作模式較好地發揮了網格專業交叉、資源共享的優勢,根據服務對象多樣化的需要,針對性精準式地提供組團化服務,比如在“愛在夕陽紅、健康老齡化”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我們通過網格組織應用心理學專業和音樂治療專業的黨員和志愿者走進社區為老年人服務,適應了服務對象身心一體化的健康需求,獲得了社區和老年人的一致好評。七是通過評價動態化,實現了評價工作靜態評價向動態評價轉變。通過建立個人成長檔案,利用網格化信息平臺對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日常表現作點滴式記錄,進行動態化評價,較好地提升了黨組織在學生黨員的教育管理中的評價精準性和權威性。
參考文獻
[1] 鄭士源,徐輝,王浣塵.網格及網格化管理綜述[J].系統工程,2005(3):4-5.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黨建項目:“網格化”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研究(17DJYB050)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