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蕾 吳立成
摘 要:隨著我國加強對農業生產綠色、高產、高效的重視,遼寧省的水稻生產產量、質量、生態并重,持續推進“一控兩減三基本”,綠色栽培比重逐年加大,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控藥節肥技術持續推廣,推動了遼寧省水稻種植業提質增效,為保障糧食安全奠定了堅實基礎。
關鍵詞:水稻;生產;展望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12-0106-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511;F326.11 ? ? ? ? 文獻標志碼:A
1? 水稻生產概況
1.1? 面積與產量
2017年,遼寧省水稻種植面積為58.17萬hm2,總產量為498.4萬t,平均產量為571 kg/667 m2,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為90.5%。2018年遼寧省水稻種植面積約為58萬hm2,總產量約為500萬t,平均產量為570 kg/667 m2。
2018年遼寧省各地區遭受了不同程度的伏旱,作物生長期降水偏少,但降水時段匹配總體較為合理,病蟲害總體偏輕。水稻作為遼寧省第一高產穩產糧食作物,在干旱年份發揮出了明顯優勢,成為穩定糧食產量的“壓艙石”。
1.2? 水稻育種情況
遼寧省的水稻育種采取了商業化方式,主要育種單位以沈陽農業大學和遼寧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校為主。企業育種單位知名度較高的有以下組織:沈陽東陵附近有沈陽裕賡種業有限公司;沈北有遼寧東亞種業有限公司、沈陽市北星水稻研究所;蘇家屯有遼寧天隆種業(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沈陽市渾河農場;盤錦有盤錦北方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營口有營口東壯種業有限公司;東港有東港市示范繁殖農場。
1.2.1? 雜交稻育種
遼寧省水稻研究所是雜交粳稻發源地,20世紀70年代,楊振玉先生率先應用“秈粳架橋”技術將秈稻IR8的恢復基因引入粳稻中,育成偏粳型恢復系C57,并實現了三系配套,開辟了雜交粳稻生產的先河。20世紀80年代育成的C418成為北方雜交粳稻優良的恢復系,20世紀90年代育成的廣占63S光溫敏系成為南方稻區推廣面積最大的骨干不育系。遼優9906、粳優653、粳優106等雜交稻新組合具有株型理想、雜種優勢強、制種產量高、米質優良等特點,為北方雜交粳稻的科研和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1.2.2? 常規稻育種
以理想株型與雜種優勢相結合理論為指導,以高產、優質、多抗為育種目標,提出“兩擴大、兩提高”的技術路線,育成了株型理想、產量高、抗性強、米質優的遼粳326、遼粳454、遼粳294、遼粳9號、遼星1號等水稻新品種,成為遼寧省不同時期的主栽品種,推廣面積占遼寧省水稻種植面積的60%~70%,遼寧省水稻單產大幅度提高。
1.2.3? 品種資源研究
收集保存了栽培稻品種資源9 000余份,主要包括地方品種資源、國內外引進資源、省內科研單位育成的品種品系,有粳稻、秈稻、爪哇稻、陸稻等類型。遼寧省水稻研究所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48項目、遼寧省博士啟動基金、國際合作項目等科研任務,主要開展了農藝性狀調查、利用分子標記手段進行分類整理、特異性鑒定、遺傳力分析等研究工作,豐富了水稻遺傳研究,為高效育種提供了核心材料。
1.2.4? 耕作栽培技術研究
遼寧省水稻研究所完成了多項國家、省部級重點科研和推廣課題,在節水、肥料、精準栽培技術等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十一五”以來,遼寧省水稻研究所承擔了國家糧豐工程、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遼寧省農業科技攻關等項目,開展了水稻群體結構、水肥高效利用、工廠化育苗、水稻機械化配套技術等研究工作,在單項技術研究和技術集成方面取得了新進展,建立了不同稻區的水稻高產高效栽培模式并大面積示范應用。
遼寧省水稻研究所的雜交粳稻育種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常規稻育種在國內處于先進水平,耕作栽培技術部分研究處于省內領先地位。但這些優勢在近十年不斷喪失,育種科研領先地位不再突出,整體科研水平下滑明顯。
目前,遼寧省水稻主推品種占所有品種的80%。2016年審定32個水稻品種,企業選育14個,占44%;2017年審定26個品種,企業選育16個,占62%;2017年超過0.67萬hm2的品種共有11個,其中企業育成的有2個,占18%。遼寧省的水稻以常規粳稻為主,雜交水稻品種較少。主推粳稻品種超過0.67萬hm2的均在2000年以后選育出。近3年的主推品種略有變化,但變化不大,有3個品種連續3年排名前5位,鹽豐47及衍生品種居首位,其次是遼星1號及衍生品種和遼河5號。選育的品種推廣速度慢,前5位都是2006年以前選育的。在推廣面積超過0.67萬hm2的品種中,2010年以后選育的品種只有5個,品種更新速度較慢。主要原因是:品種數量激增分化了單個品種的面積;重大創新的品種少,同質化品種多,品種優勢不強;種子管理部門數據統計難度大,新品種的面積并沒有調查清楚。
1.3? 優質稻米發展情況
遼寧省水稻品種絕大多數為圓粒型品種,主打“珍珠米”特色品牌。盤錦市的“蟹稻”模式伴隨著觀光農業的發展,商業化運行良好,在國內有較高的知名度。2017年審定品種26個,優質米品種12個,占比為46%。2018年審定品種19個,優質米品種11個,占比為58%,優質米品種有逐年提高的趨勢。2019年遼寧省推薦的錦稻109參加全國優質食味品質鑒評會榮獲金獎。遼寧省的優質米主栽區域主要分布在清遠、彰武、東港等地。隨著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審定標準從注重產量轉向注重優質、綠色等,2019年省品種審定活動也加開了優良食味組,育成的優質品種也將越來越多。
1.4? 技術推廣情況
1.4.1? 以高產優質品種為主要推廣對象
遼河三角洲稻區主要種植鹽粳系列,中部稻區主要種植沈農、遼星系列,北部稻區主要種植鐵粳、沈農系列,東南沿海稻區主要種植港育系列。
1.4.2? 集中育苗提高秧苗質量
據當地農技推廣部門統計,遼寧省水稻集中盤育苗面積超0.4萬hm2,無盤育苗面積不足0.06萬hm2。圍繞工廠化育苗,重點做好通風煉苗、水分管理、病害防控等工作,確保水稻秧苗質量。
1.4.3? 以測土施肥為提升地力的手段
針對水稻生長需求,結合各地地力情況合理施肥,酌情增施有機肥,減少無機肥用量。深入開展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等試點項目。
1.4.4? 以病蟲綜合防控為綠色保障措施
遼寧省開展了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大力推廣生物藥劑防治技術,融合了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目前,遼寧省農藥使用總量大幅減少,沈陽市、丹東市稻區綠色防控和專業化統防統治面積有11萬hm2,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區面積有1萬hm2。
1.4.5? 以綜合種養拓寬發展面
遼寧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在盤錦市大洼區、鐵嶺市鐵嶺縣分別形成了稻田養蟹、稻田養鴨兩個模式并示范推廣,稻田養蟹示范推廣面積為0.33萬hm2,稻田養鴨示范推廣0.006萬hm2。
1.5? 水稻營銷情況
遼寧省的大米品牌戰略以盤錦大米為主,該產品成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遼寧省利用清原、恒仁、本溪、撫順、彰武等優質稻米產業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越的稻米品質和多年的開發經驗,以沈北大米、盤錦大米、恒仁大米等特色品牌打造了遼寧省的優質大米品牌,很多品牌已成為國家馳名商標。目前,水稻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出現了質的飛躍,逐漸將昔日的“南大荒”變成今日盆滿缽流的“米糧倉”,全面提升了大米的市場競爭力。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普及,網上銷售量成指數式增長,品牌影響力擴大,多家米業企業組建了網絡運營團隊,陸續與京東、天貓、中糧我買網、順豐優選、每日優鮮、拼多多等電商平臺簽訂合作協議,由企業把商品運送到平臺倉庫在網上銷售。2016年遼寧省沈陽信昌糧食貿易有限公司與阿里旗下的盒馬鮮生簽訂了全產品線采購合同;2017年在天貓、京東的年銷售額進入前3名;2018年企業開始重點發展線下市場,相繼與百果園、7fresh、大潤發、三江超市等簽訂采購合同;2019年企業發展勢頭更勝,全年總銷售額突破20億元。
2? 遼寧省水稻發展建議與對策
2.1? 合理發展“綠色+”生產模式
遼寧省稻田綜合種養產業集中在遼河三角洲稻區,這與當地氣候、環境條件、種養水平等密不可分。因此,發展稻田綜合種養應根據區域特點合理布局。
2.2? 充分發揮協同優勢
多部門聯合開展了稻田綜合種養共生技術研究和示范,制訂了包括田間工程、品種(水稻、水產)選擇、配套技術、田間管理的綜合方案,綜合實施產、學、研、推。
2.3? 積極構建現代產銷體系
采取有效措施培育稻田綜合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培育一批帶動性強的龍頭企業,加快形成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的稻田綜合種養經營體系,發展稻田綜合種養產品深加工和觀光休閑農家樂等新業態,促進稻田綜合種養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2.4? 積極壯大技術人員隊伍
開展以稻田綜合種養為主的技術培訓,采用辦班授課、現場指導、典型觀摩、印發資料、媒體宣傳等方式培訓農業生產人員和基層技術人員,組建綜合種養的復合型技術人員和農民。完善科技推廣網絡和推廣渠道,建立“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長效機制。
(編輯:郭?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