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 楊娟
摘 要:信息技術的飛躍發展,為軍事文化的傳播拓寬了路徑。文章針對軍事文化傳播的時代意義進行闡述,介紹了軍事文化傳播過程中新技術的應用渠道及具體方式,并提出在借助新技術傳播軍事文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如何防范這些問題的建議,以期我國軍事文化能夠借助新技術得以更充分的發展和傳播。
關鍵詞:軍事文化;新技術;文化傳播
軍事文化在任何一個國家與社會中都承擔著傳播軍人精神、闡釋軍事文化、塑造軍隊形象的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結合各部隊傳統和任務特點,加強軍事文化建設,打造強軍文化,培養部隊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當下,在新技術的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應充分借助數字化條件與各種新技術促進中國軍事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推動優秀軍事文化和新技術的融合,使我國的軍事文化得以充分展示,使公眾對于中國軍事文化有一個更為充分的了解,借助軍事文化滋養社會與人心。我們尤其應該將軍事文化與信息技術的發展相結合,借助新技術的力量,促進軍事文化的傳播,使我國的軍事文化能夠重新煥發生機,滿足軍隊以及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一、新技術背景下軍事文化傳播的重要意義
軍事文化是在軍隊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各種文化,是軍隊精神以及軍事思想的物化形態,包含軍事歷史、理論、科技等領域。通過軍事文化傳播,使軍隊官兵與公眾能夠有一個更好地了解軍事文化的途徑,為我國軍隊建設與文化發展起到推動作用。近些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各類諸如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手段得以廣泛運用,一流軍隊需要一流軍事文化支撐,隨著人民軍隊的日益發展壯大,無論是普通群眾還是軍隊官兵對于優秀的軍事文化產品都有著巨大的需求,借助新技術的發展,軍事文化傳播的重要意義逐漸凸現出來。
(一)軍事文化傳播是我國文化產業走向國際市場的助推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世界各國都迎來了一個和平發展的氛圍,文化產業也借助這個時機得以迅猛發展,尤其是在20世紀80年代之后,世界范圍內的電影、音樂以及廣播、書籍等各類文化產品得到了迅猛發展。然而,據調研數據顯示,我國的文化傳播情勢不佳,這與我國的悠久的歷史文化與我國軍隊的優秀文化的豐富多樣形成了鮮明對比。近年來,這一情況雖然隨著我國的經濟實力的崛起以及信息技術的發展得到了改善,但是仍然有著很大的提升空間。軍事文化傳播對于擴大我軍國際影響力所起到的作用有限,因此,我們尤其需要在文化傳播過程中積極借助新技術,加強對軍事文化的開發力度,使軍事文化的傳播成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與傳播的助推器。
(二)軍事文化傳播是提高我國軍隊軟實力的重要方式
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各國科學技術人才的增多,各國之間的軍事斗爭已經不再局限于軍事硬實力的斗爭,且早已將軍事文化軟實力計算在內,因此,如果軍事文化實力不過硬,就面臨著軍事文化“逆差”的危險。所以,在軍事文化傳播上,我們必須具有緊迫感,發展軍事文化,加快軍事文化傳播迫在眉睫。美國的前總統艾森豪威爾曾經說過,在軍隊宣傳上花出一美元的錢,其所起到的作用要強于在國防上花出十萬美元的經費。一個國家軍隊的崛起與發展都離不開軍事文化的發展與傳播,軍事文化的傳播與發展能夠增強國家軍隊與公眾的愛國熱情與民族精神,也是保持軍隊文化、精神獨立的重要渠道,更是提升我國軍隊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
(三)軍事文化傳播是塑造我軍良好形象的關鍵
在21世紀,在信息技術發展的催動下,各種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各類媒體借助信息技術的發展不斷崛起,自媒體也逐漸興起,文化的傳播速度越來越快,在這種背景下,軍事文化的傳播成為我軍樹立良好形象的關鍵所在。尤其是在2008年之后,我國經濟的飛速崛起使我國成為一些國家的“眾矢之的”,中國威脅論在一些心懷不軌的國家中不斷傳播,這導致國際上存在著一些對我國軍隊發展的過分擔憂現象存在。因此,我們借助新技術加強對中國軍事文化傳播對于維護我國軍事形象、傳播我國軍隊和平發展、共同進步的軍事文化有著重要作用和意義。借此,我們能夠在世界范圍內宣揚我國的軍隊建設政策和思想,有力打擊中國軍事威脅論,維護我軍良好的軍事形象,推動和諧世界的建設。
二、新技術背景下軍事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
傳播技術飛速發展,新興傳播方式紛紛涌現,傳播環境展現出全新圖景。在當下的軍事文化傳播中,如何進行軍事文化的傳播已經成為影響軍事文化傳播范圍以及軍事文化傳播質量的關鍵。
(一)借助虛擬現實技術展現軍事文化
當前,傳統的文化傳播方式已經不能滿足軍事文化的傳播,傳統的電視、報紙等方式在當前的軍事文化傳播中已經落后于時代,軍事文化的枯燥乏味及其難以理解的特性致使采取傳統的文化傳播方式來傳播軍事文化難以收取成效。而采用虛擬現實技術則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缺陷,虛擬現實技術在當前的文化傳播過程中已經得到了較為充分的應用,其自身的特點以及現實使用性使得其在文化傳播過程中具有優越性。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美軍便開始在訓練中引入模擬訓練,至今已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據了解,目前美軍已將最新的虛擬現實技術引入進軍事訓練中,運用于各軍兵種的獨立訓練或聯合訓練與演習。官兵們通過佩戴專業的具有虛擬現實技術的頭盔及其他附加設備,在近似真實的虛擬場景中訓練官兵的個人戰技術水平以及團隊戰術訓練等。在國內,同樣有案例可循,2015年“9.3勝利日”大閱兵,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首次引進全景VR技術,記錄了激動人心的盛大閱兵現場。屏幕前的普通觀眾可以通過手機、電腦等設備,就可以身臨其境般的感受閱兵現場的盛大氣勢。針對軍事文化而言,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向人們展示軍隊形象,傳播軍事文化,不僅僅減少了以往傳播中軍事文化的枯燥乏味,也避免了傳統的傳播媒介傳播信息的單一性以及不完全性,使軍事文化能夠以獨特的方式向觀察者展示,為軍事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的符合時代發展的途徑。
(二)利用大數據精準定位軍事文化用戶
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必然包含著文化傳播的內容以及文化傳播的對象,其中,文化傳播的內容是既定的,需要的是對文化傳播內容在版面以及傳播形式上的創新,而文化傳播中更為重要的則是文化傳播的對象,也就是文化傳播的用戶。在軍事文化傳播中,精準定位軍事文化傳播的用戶尤其重要。因為軍事文化并不像其他流行文化或者是快餐文化,其適用對象一般沒有流行文化以及快餐文化廣泛,其受眾更多的是軍事文化愛好者,所以尤其需要借助這些軍事文化愛好者進行軍事文化傳播,以借助他們擴大軍事文化傳播的范圍。所以,在軍事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應該充分借助當前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大數據環境,利用各類算法使軍事文化傳播過程中的用戶形成更加精準的畫像,從而根據這些用戶的閱讀習慣等制定更有針對性的軍事文化傳播方案,形成更加多元化的傳播形式、平臺等,進而推動軍事文化傳播的發展速度。例如當前抖音、今日頭條等平臺通常會根據停留頁面時間的長短推算用戶喜歡的內容,從而進行推送,軍事文化傳播也應如此借鑒,利用大數據對潛在受眾進行發掘,從而進行精準推送,讓符合口味的軍事文化大餐直達受眾面前。
(三)利用新技術實現創新基礎上的二次創新
如今,我國的科學技術發展飛速,尤其是借助信息技術發展起來的物聯網系統以及5G技術等,我國所發展起來的共享單車以及支付寶與微信支付系統更是被公眾所推崇。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些平臺,使我國的主流媒體上傳播的優質軍事文化內容借助物聯網以及5G興起的契機得到二次創新。例如2012年9月,由原南京軍區與光榮使命網絡聯合開發的中國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軍事游戲《光榮使命》正式上線,一經推出便獲得無數射擊游戲愛好者的喜愛;同樣,2014年12月,由中國空軍與新華網股份有限公司聯合開放的“中國空軍第一款空戰手游”《金頭盔》,首發上線后獲得廣大網友好評不斷。兩款軍事游戲以逼真的畫面、震撼的視聽效果、緊張的戰斗氛圍,用親切、輕松的表達方式講述中國軍隊故事、傳遞中國軍隊情懷、傳播中國軍隊文化。同樣,我們可以經由有關部門授權,將一些可以傳播的軍事文化素材交由一些專業地方公司進行文漫、視頻、游戲等二次創作,同時,也要由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強內容審核,借助這些平臺推動軍事文化的傳播。
(四)善用新媒體手段增強媒介透明度和參與性
互聯網發展迅速的原因之一就是其透明性與參與性,這些特性使得公眾的參與和表達更加便捷。就拿互聯網“起家”的小米手機而言,其之所以能夠在手機以及物聯網行業風生水起,最大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其產品透明度高,用戶參與度高,采用眾籌、用戶決策等方式,使得用戶參與到公司產品的創造過程中,推動了公司的發展。而軍隊文化傳播媒體受到自身性質與生產模式的制約,透明度與公眾參與度都有待提高,要借助新媒體技術,在保障國防安全的前提下,通過不同形態的參與形式的設置,結合軍事文化受眾的特點,利用軍隊媒體在軍事文化資源上的優越條件,提高軍事文化的透明性與公眾參與程度,提高軍事文化的傳播力度。2015年,海軍少將張召忠創辦的微信公眾號“局座召忠”正式上線,據統計,截至目前,局座張召忠微博1100多萬粉絲、公眾號277萬粉絲、頭條號855萬粉絲、B站有180萬粉絲…… 微信公眾號文章幾乎篇篇頭條10萬+,B站的視頻節目《張召忠說》每期閱讀量二十萬起步,彈幕至少在3000以上。為何“局座召忠”這么火?接地氣是很重要的。他詼諧的語言、段子手式的金句,并且敢于提出觀點和看法,深受廣大普通觀眾喜愛。我們在進行軍事文化傳播時,也要善于向“局座召忠”這樣的同志學習,善用各種新型媒體手段。自2015年起,國防部每年也會推出中國人民解放軍全景式大片——《今日中國軍隊》,這不僅是一部宣傳片,更是向世界講好中國軍隊故事的重要手段。此外,我們還可以在線上借助不同類型的平臺與受眾進行互動,在線下則可以采取交流會、軍隊開放日等方式提高軍事文化的透明度與公眾參與力度。
三、軍事文化傳播中運用新技術需要注意的問題
新技術的迅猛發展為軍事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的媒介,如云計算、5G、物聯網等,軍事文化在新技術的幫助下能夠迅速傳播。但是,并不是說有了新技術的輔助就萬事大吉了,在借助新技術傳播軍事文化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以下問題,防范本末倒置影響軍事文化傳播作用的發揮。
首先,應注重軍事文化傳播技術的輔助性。在利用高新信息技術傳播軍事文化的過程中,我們要分清主次,要明白高新信息技術在軍事文化傳播過程中是起到輔助作用的,決不能因為過分采取新技術進行傳播而忽略軍事文化內容的質量,要明白高新信息技術是軍事文化傳播的輔助手段而非必要。
其次,要重視軍事文化傳播的質量。軍事文化傳播不可一蹴而就,應當是日積月累,長期發展而成的。這就需要我們軍地相關部門共同成立協作機制,定期就軍事文化傳播開展研討交流,形成常態機制,加強傳播效果研究,同時還應“不拘一格降人才”,加大對類似張召忠、曾小萌、尹卓等軍事文化傳播人才的學習借鑒,如果不吸收不借鑒好的傳播方式方法,反而不利于軍事文化的傳播。
中國軍事文化內涵豐富,需要我們對其進行繼承與發揚,但是在我國文化傳播中,軍事文化的傳播還存在局限,需要我們借助高新信息技術,諸如虛擬現實大數據以及物聯網等對其進行傳播,彌補其在內容等傳播上存在的不足,從而借助新技術,通過多元化的渠道拓寬軍事文化傳播途徑,實現軍事文化滿足軍隊官兵以及社會公眾需要、豐富社會主義文化內涵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言光.“互聯網+”背景下軍事文化傳播的創新[J].政工導刊.2015(07).
[2] 趙陽,桂寶琪.硬實力的軟發揮——對我國國際軍事文化傳播的思考[J].南方論刊.2018(03).
作者簡介:劉莉,空軍預警學院基礎部政治理論與人文教研室副教授;楊娟,空軍預警學院雷達士官學校基礎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