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明旭 陳楠江
摘要:廉政文化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中國的碑刻藝術又是歷朝歷代廉政文化的重要載體。近年對廉政思想的重視也帶動著一批學者專家對廉政碑刻的研究重視。位于桂林靖江王府獨秀峰內的廉泉碑更是廉政思想的一次體現。筆者通過查閱廉政碑刻相關文獻和資料,從而整理出相關廉政碑刻的學術研究史,并對獨秀峰廉泉碑刻進行了初步考證研究。挖掘廉政碑刻對于當今政治的指導意義,加強對廉政碑刻的保護,發揮廉政碑刻的教育作用,更好的開發利用廉政碑刻資源。
關鍵詞:廉政碑刻;獨秀峰;廉泉碑;靖江王府
中圖分類號:J2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6-0012-02
一、獨秀峰廉泉碑刻概況
廉泉碑刻是桂林獨秀峰碑林石刻中少數還未被完全研究過的碑刻,目前對其碑刻作者及碑刻本身等各方而內容,通過石碑實地考察,查閱當地文獻縣志,報刊,和借助現代信息檢索等多種具體方法途徑,補充完善獨秀峰碑刻資料數據。獨秀峰位于桂林靖江王府亦是今在廣西師范大學王城校區內。其峰孤峭聳立,險拔高峻,有“南天一柱”之美稱。因其垂直冷而的形體,喀斯特的巖石構造,加之山水靈氣的點染,吸引了歷代文人如騷客如唐人鄭叔齊等留下墨筆,至今己然保存下了約136塊石刻遺跡。其主要分布在南麓太平巖和西而登山道至山頂一帶,尤在南朝時郡太守顏延之讀書巖處較為集中。
獨秀峰石刻作為桂林碑刻金石學研究之寶地,目前早已有不少作對此做探軼糾錯考證的文獻及著作,如廖國一先生著書《獨秀峰摩崖石刻》,張益桂先生著書《廣西石刻人名錄》等等。然值得一提,就在獨秀峰東北一處的“廉泉”碑刻,現有其碑刻內容及刻碑作者陳尚元之記載資料甚少,是今獨秀峰石刻為數不多亟待解決之困惑。為此筆者在做了相當考證工作整理后,特作此篇,以作為對此刻碑提供更多思考及思路。
此陳尚元作“廉泉”碑刻,現其正而月牙池,以隸書刻碑,碑左記載有內容“為白搏九光”5字,落款“古閔陳尚元”。我們目前對此石刻尚存3疑:即題名“廉泉”之原由及寓意,題刻內容“為白博九光”是否存上下更多句段及其含義,刻碑作者陳尚元之身份及生平。
二、對獨秀峰廉泉碑刻部分內容的初步推斷
對“廉泉”一詞之說法用法,在1500多年前江西贛州即有,幾百年后,又有蘇東坡作詩云:“水性故自清,不清或撓之。君看此廉泉,五色爛摩尼。”此東坡詩<廉泉》,即北宋紹圣年間,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貶惠州時路過贛州,于泉邊拜訪隱士陽孝本所做。現位于贛州第一中學校園內,與廣西師大王城校區靖江王府“廉泉”堪稱異曲同工之趣。其實從字而之義蓋可讀出“清廉”之意,因據說法,廉泉又稱包公井,己告戒后人立世樹人。后到清咸豐年間,舉人李國蘅游覽此地,飲下廉泉,欣然寫下《井亭記》一文,“不廉者,飲此頭痛歟。”此廉泉雖不是彼廉泉,然涵義相通的推測,亦是情理之中了。
再看其題刻“為白博九光”。若從此是完整一句來看,從語意語法角度,有3種可能推測。“為”是狀語,“博”是動詞,九“光”為名詞,若從此是殘存一句來看,如從律詩平仄的角度出發,此句平仄依照平水韻,“白“和”博“都為入聲字,發仄聲,那么整句便成仄仄仄仄平,犯了孤平之忌。除非碑刻者并無依照韻書自由發揮或直接為本地方言發音所作。如從對聯角度看,此句若是上聯,尾字就不應為仄聲,若是下聯,則上聯佚失。考慮到此涉及人物作者考,故于后文將有更深一步論述。
若想知碑刻內容之義,則當需從碑刻者及其所處時代背景入手,即所謂孟子所說“知人論世”。筆者從碑刻自身之風化剝落與周圍石刻相較,大致推測作碑者為明清或民國時期人,并在此推測下做了相當查證工作,現論述考證所得與線索,如有同志者能在此努力基礎上更有所得,則是共為獨秀峰碑刻文物保護管理事業做出貢獻。
陳尚元一人名,從清朝至民國看,目前有記載者甚少,且多為士兵戰死戶籍登記,犯人處理名單等,如《刑部比照加減成案續編》中載:“上量減一等枷虢雨倜月,擬杖一百,徒三年,陳亭江·陳亭佑·陳尚元·張文寅·高萭庳·潘軍祿六犯均屬為從應再減一等①”。此載中“陳尚元”者即肇事犯科之罪犯;再如清《光緒重修安徽通志》中“陳方·昇陳尚元均守城死鞋勇丁死者不勝計…②”此載中“陳尚元”者即戰死沙場之兵卒。此二人者,獨看籍貫地址也相去甚遠,若就在廣西境內有載者,見《同治湘鄉縣誌》中“陳尚元·陳昆·朱玉輝·蕭勝萭·譚永福·彭仁學·鄧鷹元均在慶速③”。所謂慶遠一地,乃廣西一古地名,現在河池縣仍有一個慶遠鎮,但慶遠“陳尚元”者似乎并無在桂林獨秀峰活動過的行跡,且仔細考究身份,也有不符之處。
在廣西甚至桂林有活動行跡的“陳尚元”者,在民國時期確有一人,見于1942年10月27日的桂林版大公報《省青年團會議》中,“容縣分團陳尚元④”一名單,此時回到獨秀峰,就在1943年,李仲規和王忠烈曾在獨秀峰刻下《獨秀峰提名》-碑,至今保存尚完好。若43年有碑刻痕跡,不得不說42年曾有碑刻于此也是合理推測。但除此公報外,目前再無此陳尚元任何資料被發現,因此尚有許多困疑不能解。目前我們需要等待更多的資料發掘,再好得出更加可靠的結論。
三、對于廉政碑刻的保護與利用
對于碑刻來說,保護是利用的前提,利用是保護的目的之一。我國部分廉政碑刻年代距今久遠,對于此類碑刻的物理保護也迫在眉睫,在物理層而上的保護是我們發揮廉政碑刻現實意義的基本前提。
對于我國包括廉政碑刻在內的大多數石碑都存在殘缺、斷裂、機械裂隙、表而溶蝕、人為刻畫、表而污染、拓片涂覆、生物、變色等問題。主要存在的病害類型有拓片涂覆、淺表性裂隙、表而粉化、片狀剝落和殘缺等。
對于這些石碑,首先,應做好資料的留取工作,利用電子設備將碑刻資料進行留取,并電子化整理,留下碑刻映像和電子文檔資料。之后,要對碑刻表而進行簡單清理,諸如積塵,鳥類糞便等。對于部分損壞的碑刻,可以利用水泥等材質進行初步的修復,要意控制灌漿壓力,避免灌漿壓力過大引起的空鼓區域脫落。灌漿時使用棉包適當支頂空鼓區,避免表層石材脫落。最后,還要做好加固與防水處理。
碑刻的部分利用和開發價值:筆者看來,?對于碑刻所載的文獻的開發與利用,光是具體到某一個地方摩崖石刻或館藏的拓片是遠遠不夠的,圖書館在這方而具有很大的責任與義務做好挖掘、采集工作。主要是為了梳理出一條地方碑刻文化的發展歷史,其中的資料整理,從而能成為后來專家、學者能方便查找的文獻資料。比如對于書籍資料的互相印證與補充,做考古遺跡的復原參考和增添文獻的史料收錄等。
對于廉政碑刻相關商業價值,目前我國旅游業相對發達,對于大部分廉政碑刻來說,開發其旅游商業價值,不僅有利于當地政府的創收,更有助于推動全社會廉潔風氣的展開,要利用好廉政碑刻這一條件優勢,開發碑刻資源如突出地域發展特色,講述碑文中的故事,建設非物質文化主題碑林,碑刻術品博物館等項目,政府還要做到支持積極主動搭建投融資管理平臺,推動保障建設上水平。如圍場按照采取合理模式推動產業發展與項目建設,合作旅游文化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在經營理念管理上下功夫,創建融資平臺提高融資能力,統一宣傳推介、管理、分配、服務實現常態和長效化,在協同發展的大好時機也定會招引大量游客前來拜訪,經濟收入可大幅度提高,科研價值提升,知識的普及。至此,可實現旅游文化產業數量、質量不斷提高,帶動地方餐業、服務業、商業等經濟持續性發展,良性循環,造福一方。
作為中國工人階級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始終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始終堅持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在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各個時期,從來沒有放松過對廉潔政治的追求。我國古代的廉政文化是我國古代政治所留下的重要財富,其精華部分對于我國當今社會主義廉政建設仍有重要的借鑒作用。文化的本質是一定的社會認同,文化的本質特征決定了建設廉潔從政的文化氛圍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戰略任務,要有個逐步推進和實現的漫長過程。進行廉政教育,就是要通過強有力的廉政宣傳活動,在全社會營造廉榮貪恥的社會評價氛圍和道德風尚。⑤廉政碑刻作為我國古代廉政文化的縮影,對我們當今干部的教育意義也是不言而喻的。
我們以往對黨員的廉政教育往往是以理論灌輸作為主要形式,以國法黨紀作為主要內容進行教育,同時會對具有影響力的正而廉政任務或者貪官代表進行評價,對我國干部成員樹立良好的典范,以負而代表形象警示自己。傳統意義的廉政教育對我們的廉政教育具有重要的基礎作用,但這種廉政教育的形式略顯單調,而通過廉政碑刻這一途徑進行廉政教育,則是對以往廉政教育單調現狀的有效彌補。從廉政碑刻的解讀和廉政碑刻的實地考察,采用這種喜聞樂見的教育形式,對我國提升廉政教育的效果能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我們提倡利用廉政碑刻對干部群體進行廉政教育,并不是對廉政碑刻的全部繼承,由于大部分廉政碑刻誕生于中國封建社會時期,距離我們今日社會主義社會年代相對久遠,其廉政碑刻內容不免回出現當今社會的內容,而且我國古代封建社會屬于剝削社會,占統治地位的統治階級不可能建立起絕對科學的反腐倡廉機制,且當時社會的價值觀受封建帝王價值觀影響,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理學心學占據社會思想層而的統治地位,與我們所提倡的平等,與我們所奉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相悖的,對于其廉政部分也必須用辯證的眼光看待選擇性的學習。
四、結語
我國古代廉政碑刻是我國碑刻文化中對當今社會具有重要借鑒作用的一環,我們對獨秀峰廉泉碑刻的初步研究,是對當今廉政教育對于古代廉政文化運用的新形式的探索,對廉政碑刻的保護和利用是我們國家弘揚廉政文化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目前而言,我們對古代廉政碑刻文化的整理研究還存在許多不足,還有更多古代碑刻的廉政內涵等待挖掘。愿能有更多學者去投入我們廉政碑刻文化的探索之中,為弘揚我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做出貢獻。
注釋:
①《刑部比照加濺成案續編》道光二十三年刻本第32卷291頁.
②《光續重修安徽通志》何紹基光緒四年刻本350卷4543頁.
③《同治湘鄉縣誌》同治13年刻奉1430頁.
④《大公報》桂林版1942年10月27日.
⑤何愛云,新時期廉政教育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