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宇
摘要:青花瓷是在瓷土胚胎上使用含鈷礦物原料彩繪,經過高溫燒制呈現出藍色花紋的瓷器,是景德鎮最為著名的瓷器。基于此,本文針對青花瓷工藝傳承和創新進行研究,以期為青花瓷工藝相關研究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景德鎮;青花瓷;造型工藝;裝飾工藝;燒制工藝
中圖分類號:T0174, 72
又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6-0022-01
一、引言
青花瓷是我國國粹,也是陶瓷藝術的重要構成,更是重要的世界文明產物。青花瓷發源于唐朝,在元明時期發展成熟,在清朝達到鼎盛。經過絲綢之路交流,從中國運往非洲、東南亞、歐洲等各國。青花瓷的傳播也推動了陶瓷工藝的交流和發展。青花瓷作為工藝和藝術的結合,對藝術文明有重要價值,討論青花瓷工藝的創新,對陶瓷藝術發展有重要意義。
二、青花瓷的成型工藝
在青花瓷傳統成型工藝中存在明顯的時代特征,唐代青花瓷主要用于日用器,以碗、盤類為主。宋代青花瓷多為碗類造型,敞口、直口較為常見。元代青花瓷造型偏向厚大,多為大罐、大碗,加高瓶口,讓瓷器更加沉穩豐滿。明代青花瓷造型更加多樣,各類碗、盤、壺、瓶、爐、杯均常見。清代青花瓷從早期敦厚,進化為精巧秀麗,但造型多厚重呆板,主要以生活用器、祭祀器為主。傳統成型工藝主要為泥板、印坯、拉坯三種工藝,拉坯以制胎最常見,利用轱轆車發力,手工拉坯制作。印坯主要利用模具,手工成型。泥板成型在鑲器和瓷板中最為常見,通過人力錘打將泥料制作成平板,再進行塑型。
經過漫長的歷史沉淀,青花瓷繼承了傳統工藝,并進行現代化創新。目前成型工藝主要取決于創作者的需求,大批量使用機械化制造,對壓坯成型工藝進行創新,生產日用瓷器,主要使用壓坯機自動完成成型。或使用注漿成型工藝,將泥料灌入石膏模具中,分為實心和空心兩種。實心注漿通過不斷灌入泥漿,經過干燥后制作實心瓷器。空心注漿通過吸水性模具,泥漿在石膏壁成型,將泥漿倒出,經過干燥后成型。現代化成型工藝繼承了拉坯、印坯等傳統工藝,并融入先進技術、注漿、捏塑、壓坯等,對原材料進行創新,使得青花瓷器造型多變,兼具現代化設計感。
三、青花瓷的裝飾工藝
在青花瓷制造中裝飾工藝是重要藝術表現,傳統裝飾工藝主要采取手繪,包括分水、工筆、寫意等多種形式。傳統裝飾工藝以花鳥、人物、山水為主要題材。景德鎮御窯最為出名,主要制造帝王專用的青花瓷,裝飾工藝以龍紋為主。在唐元甚至明早期,幾乎未出現青花裝飾圖案,大部分為麒麟、龍紋、獅紋,象征著地位和吉祥。青花瓷裝飾工藝主要是施釉,經過施釉后,青花瓷發色更加清晰完整。除了瓷板之外,立體青花瓷均需要內外施釉,釉水倒入瓷器內,充分晃蕩再倒出。將坯體進入釉水完全蘸濕后提出。現代使用吹釉機實現吹釉,可對未施釉位置準確控制,控制吹釉次數。對局部未施釉的地方可多次填補刷釉,現代裝飾工藝仍然保留傳統手工裝飾,另一方而創新出貼花工藝,如噴繪等裝飾方法,保留國畫水墨的裝飾效果,結合中西繪畫技術,創新出青花噴墨、鮮花裝飾等,在日用瓷器和日藝術瓷器等廣泛使用。青花元素成為一種符號,除了青花瓷器上經常見到以外,在現代陶藝工藝品上也十分常見,對現代陶瓷工藝以及陶藝藝術產生深遠影響,成為了我國的一張名片。
四、青花瓷的燒成工藝
燒成工藝是陶瓷制造的必經環節,決定著陶瓷器釉料發色的好壞,傳統燒成工藝主要利用龍窯、饅頭窯等,利用窯內火焰、溫度,對青花發色進行控制。青花燒成需要長達36小時以上的燒制,待燃料完全燒盡后,自然冷卻,再取出青花瓷。現代的燒成工藝對傳統工藝進行創新,除了少部分小型柴窯之外,主要利用電窯、氣窯等工藝進行燒制,可更加精準的控制溫度;氣窯多使用溫錐進行溫度測量,通過對原料的創新和對溫度的控制,促進青花瓷更好發色。現階段青花料可采用高溫燒制和中溫燒制,根據窯爐選擇釉料燒成方式。窯爐也從傳統窯洞轉變為可控溫窯爐,最大程度上減少窯內落渣,節約了燒制時間,也提高了燒制質量。通過對燒制溫度的精準控制,青花瓷發色表現更加純正。燒制工藝經過不斷創新,逐漸形成適合青花瓷發色的技術,在燒制青花瓷中發揮重要作用,讓景德鎮的青花瓷更上一層樓。
五、結語
綜上所述,景德鎮青花瓷工藝在傳統工藝基礎上進行創新,結合現代化機械設備和技術,實現了青花瓷器的批量化生產。借助于先進技術的支持,讓青花瓷生產質量和工藝水平顯著提高。未來,將進一步探索陶瓷藝術和現代工藝的融合,積極引進跨領域科學技術,將陶瓷制造工藝和先進科技相融合,融入現代化藝術創作理念,共同推動陶瓷工藝和陶瓷藝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曾晶,袁早華,景德鎮青花瓷工藝的傳承與創新[J].陶瓷研究,2019(05).
[2]李志紅.景德鎮當代青花藝術的研究[D].景德鎮:景德鎮陶瓷大學,2019.
[3]朱虹.景德鎮陶瓷的歷史地位與發展戰略[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2019(01).
[4]何其樂,景德鎮元代青花瓷裝飾設計之研究[D].景德鎮:景德鎮陶瓷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