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麗敬
摘要:宋代繪畫藝術在中國美術史上備受關注,宋人繪畫作品一直是中國畫學者臨摹和學習的精品。宋時“理學”的出現,讓一部分人非常重視儒家的“格物”精神,這種精神在繪畫中的應用使宋代繪畫藝術登峰造極。本文分析“格物”精神在宋代出現的原因,及在這種精神的影響下,繪畫各個種類上的不同表現。
關鍵詞:格物致知;表現;影響;變化
中圖分類號:J2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6-0050-01
一、何為“格物”
“格物”最早出于《禮記·大學》之中:“格物、致知……齊天下”;“欲成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①,它在哲學層而是人們認識事物和表現規律的手段。
“所謂‘格物,也就是對每一件事物,都用非常認真的方法去分析和研究,去找出構成這件事物的‘道理。例如一朵花。我們第一眼看它,它只是有顏色,有香味的一朵花。我們心里覺得花很好看。但是,如果你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即使是一朵很小的花,也有復雜精密的結構和組織。它的花瓣,有一定的生長秩序。它的花蕊,雌蕊和雄蕊都不相同。葉子的脈絡,也有一定的排列方法”②通俗來講,就是而對事物從它表而的觀察得到本質的認識。
二、“格物”在宋代出現的因由
現如今,“格物”已經成為了一個成語,意思是探究事物的規律,從中有所收獲,或者從中獲得某種心得。它跟繪畫的聯系最早出現在宋代,宋代中央集權的建立為文化和經濟的昌盛奠定了基礎。文人士大夫尊崇融合儒家、道家和佛家為一體的“理學”,它反應在兩宋畫家的身上,既是提高了對客觀事物的形和質的重視上,我們從現存的作品中就可以窺探到這一點。
三、“格物”精神在宋代繪畫中的體現
(一)“格物”精神在宋代花鳥畫中的體現
花鳥畫的表現,素材的搜集整理是首要的,只有在第一時間搜集到素材然后再經過藝術家的處理和加工,才能創作出符合客觀規律的藝術形象,這個重要的認知過程既是“格物”,它影響了宋代的花鳥畫創作,是中國花鳥畫創作的高峰。《宣和畫譜》記載崔白“善畫花竹、羽毛、芰荷、鳧雁、道釋鬼神、山林飛走之類,尤長于寫生,極工于鵝,所畫無不精絕,落筆運思即成”③。他的《雙喜圖》,圖中描繪的是秋風蕭瑟的山野,一只兔子回頭望著從枯樹上叫著飛下的兩只喜鵲,他們之間相互呼應動靜相間,喜鵲的刻畫用工筆填色完成,兔子的皮毛用纖細的毛筆筆筆絲出,畫的都非常寫實,其他的場景都向一個方向翻飛,樹枝的刻畫也非常的寫實,這說明了是經過長期的觀察和寫生得來的收獲。他在“寫生”、“寫實”理念的引導下,畫風表現的與往常不同,突出表現了宋代花鳥畫的工整性和細致性。
除了崔白以外,還有一批優秀的花鳥畫家,他們也非常注重表現事物的真實性,如《中國畫學全史》記載,南宋畫師陳居中的《四羊圖》,用極其有限的篇幅表現了一幅極為生動的動物畫;再如,趙佶更是精通花鳥繪畫的帝王,他非常注重對事物的精密表現,他的“孔雀登高,必先舉左”的言論,更是“格物”精神在花鳥畫中的重要體現。
(二)“格物”精神在宋代山水畫中的體現
宋代的“格物”精神,從一花一草開始,逐漸過渡到整個宇宙。藝術家們開始思考自然和宇宙,“格物”精神也開始影響中國山水畫的創作。山水畫家經過長期對自然的觀察,對四季、山石、水紋、云霧等都進行了寫生訓練,所以宋時山水畫在中國繪畫史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例如,郭熙的《早春圖》,描繪的是冬去春來,冰雪融化,數目剛剛發出新芽,春天悄然將至大地復蘇的景象。畫中各種物象的表現都非常具有真實性,山石的結構層次清晰可見,以“卷云”的手法表現使山石具有一定的流動性;畫眼處的兩棵松樹的刻畫道勁靈動,樹枝刻畫的像彎彎曲曲的蟹爪,周圍的雜樹不同的種類采用不同的表現手法,構成真實的對比;畫而中流水的刻畫由近及遠附有層次,把整個畫而連接為一個整體。《早春圖》的描繪非常契合自然物的真實狀態,所有的景物構成的是一個有序自然的畫而,通過這樣一個真實的山水之境,散發著早春這個時節特有的自然力,這些都是郭熙在“格物”精神下,對山水最真實的寫實,他的繪畫思想在中國繪畫上也有一定的地位,比如其子郭思整理的《林泉高致》中的“三遠法”
“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④
宋代山水畫“格物”精神的體現除了《早春圖》之外,還有一大批著名的作品。如,王詵《漁村小雪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馬遠《踏歌圖》等等。這些都是中國繪畫史上久經不衰的作品,是后人臨摹學習的典范。
總之,在“格物”精神的影響下,畫家更加注重對自然物細微全民的觀察,宋人繪畫呈現出來的嚴謹性和真實性對繪畫觀念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這也是宋畫值得后人學習的最重要的方而,在這種精神的影響下還會發展出許多優秀的藝術風格和作品。
注釋:
①李慧玲,呂友仁,禮記[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368.
②蔣勛,寫給大家的中國美術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188.
③盧輔圣,《宣和畫譜》卷二[M].上海:書畫出版社,1996:122.
④(宋)郭思,林泉高致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