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漓江流域農村地區可持續生計的改善對廣西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意義。文章通過整理漓江流域農村居民生計的現狀,依據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構建農民可持續生計的指標體系,采用熵值賦權法,分析影響漓江流域農民可持續生計的原因,根據權重大小,構建財政支出與漓江流域農民可持續生計的影響因素之間的模型,歸納出財政政策未能發揮實質作用的原因,最終給出多條政策建議,為農村地區改善生計提供有益的方式。
關鍵詞:財政支撐;可持續生計;農民
一、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學術史梳理
(一)關于農民可持續生計問題的研究
關于農民可持續生計問題的研究思想早在20世紀就已經出現(湯青,2015)。隨著研究的深入,逐漸建立起的可持續分析框架(DFID,2000),成為一種分析影響農戶生計可持續發展因素的工具(楊云彥,趙鋒,2009)。發展能力的貧困包括知識、技能等,也包括其所能利用的提高生活質量的所有力量(梁偉軍,謝若陽,2019)。目前,國內學者關于可持續生計的研究逐漸以生計資本作為基本的分析要素(金蓮,王永平等,2015)。國內可持續生計研究雖然取得了較為豐富的進展,但仍然缺乏生計的動態性研究(湯青,李揚,2018)。
(二)關于農民問題的財政支撐問題的研究
財政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培勇,2014),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助于構建和諧社會,國家財政的支持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物質保障(李國慶,王春芳,2008)。在財政支農形式上,支農總量不斷增加,并且以多樣化的形式支農(王亞芳,周詩星等,2015)。在財政支農力度方面,財政支農支出增長與農業產業增長之間互為因果關系,但是由于財政投入的不足極大制約著農業的可持續增長(李煥彰,錢忠好,2004);同時,財政支農對農民收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存在公共支出運用效率低下、作用不明顯的問題,應該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資金的運用效率(沈坤榮,張璟,2007)。
(三)研究述評
國內外學者對于農民可持續生計的財政支撐的研究不是很多,國內學者多集中于財政支農以及新農村建設中財政支持所發揮的作用,為財政政策如何更好支持農民可持續生計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范本,但還存在以下不足:(1)國內學者對農民可持續生計的研究多集中于失地農民的可持續生計,而對農村農民的可持續生計的研究較少。(2)缺乏對農民可持續生計的財政支撐實現路徑的研究。因此,本文以漓江流經的興安縣、靈川縣、陽朔縣和平樂縣的農民為研究對象,對漓江流域農民可持續生計的財政支撐實現路徑進行探析。
二、可持續生計框架下指標權重設定與研究方法
(一)指標選取
本文根據DFID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以及參考眾多文獻,將五類生計資本列為一級指標,在一級指標之下選取多個二級指標。在研究漓江流域四縣農民可持續生計問題的過程中采用的數據來自2014年至2018年《廣西統計年鑒》與《桂林經濟社會統計年鑒》。
自然資本是指自然界中可供人們利用的資源,是農戶生存的根本。本文選取耕地面積、林地面積、園地面積、農作物播種面積、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這五個自然資本指標。
生計資本中的金融資本就是指金錢,是農村家庭的經濟保障。本文選取農村人均儲蓄額、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這五個金融資本指標。
物質資本是指存在的生產生存的物質形式,如基礎設備。本文選取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農業機械總動力、年末實有公共汽車實際輛、互聯網寬帶接入戶這四個物質資本指標。
人力資本是指在教育、醫療、培訓等方面的投資形成的資本。本文選取普通中學專任教師數、小學專任教師數、農業技術人員、醫療衛生機構技術人員這四個人力資本指標。
社會資本是指可以通過行為提高經濟效益的資本。在社會資本一級指標下選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本年遷出人口四個社會資本指標。
(二)研究方法
五種資本代表不同的含義,同樣五種資本中不同的指標含義更不相同,其計量單位也不同。為了更好更方便地分析,采取熵值賦權法對漓江流域四縣農村可持續生計進行評價。
(三)經驗性結果分析
利用綜合評價模型得出2013—2017年漓江流域農村生計資本存量情況,根據計算結果可得,2013—2017年在五種生計資本中,金融資本均得分最高,自然資本次之,說明金融資本以及自然資本對農民的可持續生計的影響很大。
因此,自然資本與金融資本對于農戶的可持續生計有重要影響,而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次之;五種生計資本下權重最大的指標分別是園地面積、財產性收入、互聯網寬帶接入戶、小學任教人數以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對農民可持續生計產生較大影響。
三、漓江流域農民可持續生計的財政支撐的實證研究
(一)模型構建
通過上述研究驗證了園地面積對漓江流域農民可持續生計的顯著影響,因此選取五種生計資本下權重較高的指標作為被解釋變量,研究哪些財政支出有益于該項指標,使財政支出發揮真正作用。
(二)實證結果
面板數據的估計方法主要有隨機效應估計方法和固定效應估計方法兩種,可以通過Hausman檢驗選擇估計方法。根據Hausman檢驗,結果表明隨機效應估計優于固定效應估計,本文選用隨機效應估計方法。
本文選取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城鄉社會支出、農林水支出、科學技術支出、一般公共財政支出、交通運輸支出、為教育支出、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支出以及住房保障支出作為衡量財政支出的指標。
1、自然資本下的園地面積
城鄉社會支出與園地面積呈正相關,城鄉社會支出的系數為4.2812,且通過了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農林水支出與園地面積呈正相關,農林水支出的系數為3.3272,且通過了5%的顯著性水平檢驗。城鄉社會與農林水支出的增加有助于改善園地的種植質量。
2、金融資本下的財產性收入
科學技術支出與財產性收入呈正相關,系數為1.5230,科學技術的支出有利于農民獲得除工資收入之外的財產性收入;農林水支出與財產性收入呈正相關,且通過了1%的顯著性水平,農林水支出有利于農民更好的經營土地從而獲得額外的財產性收入。
3、物質資本下的互聯網寬帶接入戶
科學技術支出與互聯網寬帶接入戶呈正相關,其系數為8.2258,且通過了5%的顯著性水平檢驗,科學技術支出使得農民對于互聯網的需求逐漸增加;城鄉社會支出與互聯網寬帶接入戶呈正相關,城鄉社會支出的系數為0.8128,且通過了5%的顯著性水平檢驗,城鄉社會支出有助于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
4、人力資本下的小學專任教師數
教育支出與小學專任教師數呈正相關,教育支出的系數為0.0170,且通過了5%的顯著性水平檢驗,教育支出的增加有助于增加小學專任教師數,從而提高農村地區的生計資本;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與小學專任教師數呈正相關,其系數為0.0138,且通過了10%的顯著性水平,說明該項財政支出有助于人力資本的提升。
5、社會資本下的新型農村醫療合作參保數
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與農村醫保參保數成正相關,其系數為1.5034,;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支出與農村醫保參保數成正相關,其系數為1.5136;住房保障與醫保參保數成正相關,其系數為6.0741,且通過了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說明農民生活得到了保障,有助于提高農民的參保意識。
(三)實證結論
通過以上實證分析可以得出,政府在科學技術、社會保障教育以及農林水方面的財政支出對于漓江流域農民可持續生計產生重要作用,政府應當加強社會保障和就業、科學技術、教育以及農林水方面的財政支出,以保證漓江流域農民的可持續生計更好發展。
四、漓江流域農民可持續生計的財政支撐實現路徑
(一)優化財政支出結構
首先,優化地方財政支出結構應界定財政支出范圍。地方財政管理主體應當依據社會發展情況和人民生活需要,結合珠江—西江經濟帶實際情況精準定位,細化財政支出管理。其次,調整轉移支出內部結構,突出科技、教育等重點領域的財政支出重點。一是針對教育領域,對農村地區而言,應當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尤其是教學儀器的財政投入;對農民而言,應加強對農民教育培訓方面的投入力度,設立農民就業培訓專項資金。二是針對科技領域,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鼓勵多種市場主體參與到農村科技建設的提供中,為珠江—西江經濟帶農民提供更為科學的技術支持。
(二)提高財政支出績效
首先,應增強財政部門管理水平。地方政府要遵循經濟增長基本規律,保證與市場自由調節協調發展,以宏觀的視角重視管理水平的提升;廣泛借鑒先進國家、地區的管理經驗,重視人員職業素養的培訓,完善管理組織架構,提升管理人員綜合素質、創設開放進取的學習氛圍;強化健全地方公共支出的監督機制,重視信息化建設水平,促進信息共享,保障為合理的、科學的分配各項財政支出比例提供便捷的信息支持。改善農民可持續生計,僅增強財政部門管理水平是不夠的,健全的監督管理機制是改善財政部門管理質量的重要環節。最后,建立完善的績效評價制度,改善農民可持續生計水平。
(三)配套措施
珠江—西江經濟帶農民可持續生計的財政支撐研究,不僅要從財政支出的角度,還要從農民自身的生計發展能力的角度考慮,以實現地方政府的財政可持續性。首先,提升農民的人力資本。一是發展產業促進就業,政府可以發揮珠江—西江經濟帶的區域優勢、政策優勢,引導企業對市場的開發,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二是建立以提升就業能力為主旨的農村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從提高農民的素質入手,以村委會為單位,建立多種多樣的就業培訓班,增強農民的就業能力。引導農民自主地確定發展需求,促使農民可以主動獲取新的發展技能,最終全面促進珠江—西江經濟帶農民的可持續生計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湯青.可持續生計的研究現狀及未來重點趨向[J].地球科學進展,2015,30(07):823—833.
[2]梁偉軍,謝若揚.能力貧困視閾下的扶貧移民可持續脫貧能力建設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4):105—114+174—175.
[3]湯青,李揚,陳明星,徐勇.半城鎮化農民可持續生計與農村可持續發展——理論框架、研究進展及未來展望[J].地理科學進展,2018,37(08):1022-1030.
[4]金蓮,王永平,馬贊甫,周丕東,黃海燕,劉希磊.國內外關于生態移民的生計資本、生計模式與生計風險的研究綜述[J].世界農業,2015(09):9-14+251.
[5]杜書云,徐景霞.內源式發展視角下失地農民可持續生計困境及破解機制研究[J].經濟學家,2016(07):76-83.
[6]羅東,矯健.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對農民收入影響實證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4,35(12):48-53.
作者簡介:
張亞萍(1996-),女,山西介休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財政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