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紀禹 曹韋華 劉沫萱
摘? 要: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和地方各級政府都高度重視優化營商環境,為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做出了一系列優化營商環境和提升綜合競爭力的重大決策部署。吉林省地處東北地區,營商環境建設較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相對落后,民營經濟相對不活躍,且缺乏高科技、富有創新的新型企業。為此,吉林省在2019年發布了《吉林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從而優化營商環境,維護市場主體合法權益,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促進吉林省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本文通過研究營商環境要素對企業創業創新的影響,探究影響吉林省企業創新中的關鍵營商要素,從而為政府提供政策建議。
關鍵詞:吉林省;營商環境;創業創新精神
一、吉林省營商環境概述
營商環境是影響商業經營的所有外部和內部因素的總和。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會相互影響,并共同影響企業。外在因素包括政治因素,宏觀經濟因素、微觀經濟因素、社會因素、技術因素等,內在因素包括企業管理制度和人員素質等。經濟活動需要鼓勵創業的規則和環境,避免使得市場失衡。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可以幫助私營部門的規章制度蓬勃發展,可以提供人民良好的生活水平和可持續經濟發展。良好的營商環境的建立,有利于澄清產權,降低成本解決爭端,提高經濟互動的可預測性,可以有效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活力,提升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質量和速度。
中國是2019年度的十大營商環境改進國之一,以八項改革的數量占據東亞及太平洋地區改革首位和全球范圍內第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國在開辦企業、辦理施工許可證、獲得電力、保護少數投資者、納稅、跨境貿易、執行合同和辦理破產領域進行了改革。由此,中國在世界銀行的排名也提升到了39名,大部分的指標排名都得到提高。但是中國在納稅和獲得信貸兩個方面相較于其他指標處于落后地位,排名靠后。可以看出,納稅和信貸方面是繼續提升營商環境的重要因素。
隨著吉林省對民營經濟的扶持,吉林省內民營經濟為主體的中小企業迅速發展。省內基本形成了以一汽、長客為核心的配套零件的加工制造業,石化下游產品為核心的化工業;以糧食、畜產品、特色土特產品為主體的農副產品加工業;以吉林省眾多高校為依托的光電子技術、納米技術、生物科技和制藥技術的高新技術產業;以中藥材資源為依托的中醫藥制造業。根據資料顯示,吉林省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7651.5億元,占吉林省地區GDP的比重為51.4%;民營經濟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6028.5億元,比上年增長8.3%。而2018年民營經濟占全省GDP的比重達到了52.1%,民營經濟在吉林省經濟結構中已經占到了舉足輕重的地位。而激發企業數量占據多數的民營企業的創新創業精神,更能夠激發全省經濟活力,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二、影響因素分析
(一)信貸因素
《中小企業金融服務變革與金融科技前沿發展》指出,中國中小微企業正規部門(銀行為主)融資缺口接近1.9萬億美元,融資缺口率達43%,占GDP比重17%。企業融資困難,缺少足夠的資金是阻礙企業創新創業的關鍵因素。近幾年吉林省雖然出臺了一系列融資政策來降低企業獲得貸款的成本和難度,但是效果不甚理想。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銀行貸款困難
由于企業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差,中小企業貸款往往程序煩瑣,費時費力。企業需要資金時難以從銀行申請貸款。與大企業相比民營中小企業的利潤較少,償還能力較弱,由于中小企業沒有成熟的會計制度,銀行很難合理的評估中小企業。中國的許多中小企業不得不通過支付高利率或提供昂貴的抵押品來借款。許多銀行寧愿以低利率貸款給大型企業,也不愿意貸款給中小企業。其原因是,對于大型企業來說,財務報表更加清晰。同時,中小企業缺乏規模經濟效益,盈利能力較低,承受的利率也較低,對需要盈利的銀行而言沒有吸引力,使得銀行沒有動力向中小企業貸款。同時,中小企業很難通過發行債券在市場上直接融資,股權融資達不到市場門檻。由于民間借貸風險高、利率高,且操作并不規范,對中小企業而言風險和成本極大。中小企業融資一般只有國有銀行渠道,幾乎沒有其它融資渠道。造成了企業資金流轉困難,難以長期良性經營。
2、信用評價困難
一般來說,資金的供應商和需求者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銀行也就難以評估企業信用。 建設信息基礎設施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途徑。資本市場的機構信息共享計劃可以促進獲得企業信用所需的廣泛信息,加強信用評價的便利程度。同時也需要政府加強行業的監管力度。由于在吉林省尚沒有一套完整的評級體系和信息共享系統,使得投資者和融資機構缺乏投融資的信用參考,導致無法打消投資者和金融機構的疑慮,融資的效率和效果也隨之大打折扣。
3、擔保服務缺乏
由于社會擔保機制不健全,銀行除了固定資產抵押以外,企業質押、擔保等服務沒有大規模推廣開來,擔保機構數量較少,無法滿足市場需求。“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是制約民企創新發展的一大因素。據相關統計顯示,大中型民營企業(民營企業500強)85%以上依靠自有資金投資;在外源融資中,70%以銀行信貸方式解決資金需求,35%通過資本市場融資。從小微型民營企業來看,內源融資是小微企業的主要資金來源,80%以上的小微企業依靠自有資金,且自有資金占比超過80%,超過一半的小微企業自有資金占比在85%以上,四分之一左右小微企業自有資金占比在90%以上。
4、企業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
絕大多數中小企業依靠創新成長、依靠指導成長階段,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學的、制度化的管理體制機制,與大型企業相比,中小企業在財務管理上普遍存在著眾多問題,如資本周轉效率較低,債權債務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內部控制,資金使用隨意性較強;缺乏健全的財務管理體系及制度,缺少內部資金調度能力;過于重視利潤而忽視現金流量的管理,消費過高而導致積累不夠。這些問題導致了財務管理的乏力,使得在企業財務報表上的情況不符合融資機構的預期,進而加劇了企業融資的困難。
(二)稅收因素
1、沉重的稅收負擔
我國稅收以流轉稅為主,與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以財產稅作為主要稅源不同。以流轉稅為主體的稅制結構的優點在于能夠保證充足的稅源,但是缺點則在于中央、地方、各部門征稅權責不明確,容易出現重復征稅的情況,從而進一步加重企業負擔。生產稅收占GDP比值非常高,如2017年,生產稅占據GDP比重超過了15%,與日本相比高出8%,與美國相比高出近7%。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我國中小企業在每生產一單位的產品以后需要支付更多的稅金,如果成本保持不變,那么就意味著企業的利潤被大大減少,即企業只有較少的資金可以應用在后期生產中或是股東進行分紅中,這對中小企業有非常大的制約作用。
中國的企業所得稅標準稅率是25%, 但是根據世界銀行《營商報告》中國的企業總稅率為68%,說明除企業所得稅以外,其他的稅收對企業造成了巨大的負擔。同時稅收減免政策并沒有有效推行下去。中國的民營中小企業承受高稅收負擔是公認的事實,這不僅增加了企業的負擔,也降低了企業的競爭水平和投資能力。稅負過重不僅限制了民營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還降低了稅收遵從度。大量中小企業進行稅收籌劃,以合理避稅降低企業負擔,但是進行避稅導致了財務報表漏洞,進而使中小企業在融資時更為困難,企業經營和創新難以為繼,形成了惡性循環。
2、稅收優惠難以普及
目前全國范圍的稅收優惠政策更加側重于特定目標的扶持。例如為促進就業的支持,基本上都是以安排特定人群創業作為優惠的對象,如對下崗人員、復員轉業軍人和大學生所辦企業給予優惠,而對其他絕大多數人創業沒有政策扶持。在行業方面,國家對鼓勵發展的行業的中小企業給予稅收優惠,對于其他行業則沒有普遍性的支持,不利于企業在其他領域創新創業的發展。在時間長度方面,國家規定了享受優惠政策的期限,超過期限就不能享受優惠政策,這使得企業只能受惠一段時間,對于企業未來發展形成了稅收壓力。這些因素使得稅收優惠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
三、政策建議
優化吉林省營商環境,需要綜合考慮突出問題,并進行長期規劃,系統性的推動體制機制創新改革,建立起投融資便利,政府服務完善,公平健康的營商環境。針對弱勢和落后的方面及時加以調整和發展。
(一)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并予以稅收優惠。目前,吉林省與發達地區相比財政收入和經濟體量較小,所以對于中小企業的財政支持力度相對較小,優惠政策也往往由于資金或其他一些原因無法落實到位。壓縮了中小企業的發展空間。但是,政府可以為中小企業公司提供一段時間的免稅期(一般為2-5年),在許多情況下可以提高企業盈利能力,并降低中小企業經營負擔,在財政支持不足的情況下是一個相對低成本的方法。
(二)改善中小企業的金融信息系統。這涉及一個適當的中小企業財務會計制度,該制度必須確保充分披露財務信息。 這種信息披露可以使銀行機構更好地了解中小企業的治理情況,以便更充分地評估其信貸風險。 中小型企業支助系統應包括支助進入信息儲存、處理和檢索系統。 信息和通信技術的傳播使中小型企業能夠更容易獲得和負擔得起針對標準會計方案的專用軟件。 還可以通過提供支持來改善與信貸提供者的溝通。
(三)建立完善的信用評級系統,減少信息不對稱。信用評級反映出政府、公司和金融機構等發行人目前的金融信譽。這些評級是由評級機構(如穆迪和標準普爾)授予的,可以被視為對發行人按時足額履行財務義務能力的全面評估。 因此,它們發揮了關鍵作用,為金融市場參與者提供了金融規劃方面的有用信息。 為了對大型公司進行評級評估, 機構求助于廣泛的金融和非金融信息,包括領域專家的評估。對于評級較高的中小企業來說,銀行可以向它們提供更多的貸款,向它們收取低利率的貸款另一方面,對于高風險群體中的中小企業,銀行可以收取更高的利率。 如果中小企業的表現有所改善,評級提高,銀行可以相應地將利率降低。
(四)加強建設服務型政府,創造出良好的政商關系。轉變和革新舊有觀念,加強對企業創業創新的重視,完善對企業和投資者的服務。簡化行政審批手續,降低行政費用,進一步深化簡政放權。規范政府職能,推動和擴大政務公開的力度。堅持依法行政,限定好行政權力邊界。同時,積極發揮輿論引導作用,積極倡導企業家和民眾參與創業創新行動中,激發創新創業精神,增強經濟活力。
(五)完善人才引進和激勵機制,為創業創新持續增添發展動力。依托吉林省眾多高校的人才資源和科研資源,完善相關新興行業的配套設施。通過建立創新產業園區形成規模效益,提升各類創新的集聚能力。完善相關法規,充分保護知識產權,并提高創新成果轉微化能力,建立起以市場為導向的創新創業生態。
(六)應逐步發展面向中小企業信貸的專門金融機構。為實現這一目標,應大力發展非國有中小型銀行與中小企業合作,在適當的政府監管框架下實施對創新創業企業的貸款支持,以防止金融風險。銀行在政府的幫助下可以減少信息不對稱,從而為中小企業設定利率和貸款上限。這將有助于為健康的中小企業融資,并減少不良貸款。
四、結論
吉林省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在營商環境建設的起步和條件上相較于沿海地區落后,但也意味著吉林省具有較高的發展潛力可供挖掘。在《吉林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的指導下,通過財政政策、金融扶持等一系列政府政策,加強吉林省營商環境建設,激發企業創業創新活力,進而提升民營企業創新實力、提升競爭力,形成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在營商環境和創業創新的氛圍下,不斷培育新興產業,為吉林省經濟發展提供不竭動力。隨著營商環境的改善,推動經濟轉型發展,實現吉林省的經濟全面振興。
參考文獻:
[1]武靖州.振興東北應從優化營商環境做起[J].經濟縱橫,2017(11).
[2]史長寬,梁會君.營商環境省際差異與擴大進口——基于30個省級橫截面數據的經驗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3(05).
[3]張玉利.創業與企業家精神:管理者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準則[J].南開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1):12-15.
[4]宮劍,李政.論創業型經濟的發展與創業型社會的構建[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03).
[5]邢文杰,劉彤.基于營商環境視角的企業家創業行為研究[J] .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4).
作者簡介:
任紀禹(1999-),吉林大學經濟學院,2017級本科在讀。
曹韋華(1999-),吉林大學經濟學院,2017級本科在讀。
劉沫萱(1999-),吉林大學外國語學院,2017級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