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新雅
摘要:隨著中國電影行業的發展,標榜青春懷舊的電影主題模式并不斷地吸引這個時代觀眾的視線,票房和口碑幾乎變成電影受眾對于青春情懷的肯定,但與此同時,很多標榜青春的電影不免流入俗套,成為商業的載體,消耗著大眾的審美心理。本篇文章將通過對《狗十三》和《少年的你》交叉解讀,淺析當代中國電影成長母題之下:現代電影受眾組成情況;青春電影暢銷背后的社會環境:青春+n”模式下的成長電影母題題解;以及具體電影細節的表達。
關鍵詞:受眾成分;中國文化心理;親密關系;鏡像模式”;呈現;敘事視角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6-0117-01
一、當代中國電影受眾的成分對青春電影情懷的需求背景
二十一世紀的到來,中國的社會經濟不斷地發展,進入了一個高速化的時代,與此同時作為社會運作的一代人,大多處于青年到中年過渡的年紀,他們肩負的是成年以后工作上家庭上愛情上最大的壓力,而青春電影作為一種少年時代的緬懷就像一種回憶的烏托邦,在這個忙碌的現實生活中里可以暫時駐足的精神家園,所以打著情懷的青春電影往往具有較大的市場。
近年來,青春電影突破了以前流入俗套的愛情模式,新興電影導演的崛起,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為青春電影加入了更多精神層而的探討,更加能迎合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比如《狗十三》中“青春十家庭倫理”主題,和《少年的你>“青春十校園問題”主題,將青春成長和社會深層次問題結合起來,向觀眾展示了社會的痛點具有一定的現實作用。
二、貫穿青春電影成長母題的中國文化心理
在《狗十三》中,講述的是一個關于叛逆和馴服的成長故事,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色彩。電影將成長母題放置在家庭倫理之中,體現了對中國傳統教育的思考,以及展現中國傳統文化心理的剖析。《狗十三》的場景主要集中于女主人公李玩和爺爺奶奶生活的房子場景里而,是以家庭家人關系為出發點,展現的卻是關于一個少女成長背后整個中國社會文化,具有寬闊的社會視角。這正是電影思路中“家國同構”性質的凸顯。“家國同構”作為一種古代主流文化認同和接受的思想觀念,既催生了“忠孝情感統一”的社會倫理和以國為家的群體意識,也奠定了家庭政治化的慣性思維。中國家庭常常不僅僅是自然血緣關系的組合結構,還傳遞著社會文化和國家政治的公共性氣息。①
當時常缺席孩子教育的父親角色出現的時候,他是作為一個典型的父權主義中國式家長的形象展開對女兒成長的干預的,他不了解女兒的愛好的特長,不知道女兒不喝牛奶,但是打著“為你好”的旗號,進行合理的“暴力”教育。影片開始,父親執意自作主張更改了女兒的興趣社團;女兒不高興的時候,他的做法卻是想拿錢來哄女兒。這種以物質來換情感的做法,可見已經深深腐蝕了在社會中沉浮多年的成年人的價值觀,可以預見,而對親情的時候,同樣的做法像是一種慣性慢慢地也會滲入到養育的下一代人的思想當中。就比如《少年的你》里而的魏萊,在而對著自己所犯下的錯所行下的惡的時候,她的思想慣性是用物質用金錢來撫平事態。這種以錢以權來謀情感的行為,也是社會中存在的陰暗的一而,電影透過家庭教育來呈現,為現實也提供了一些警示的作用。
三、青春電影的敘事視角
《少年的你》采用的視角以客觀化第三人稱為主,這樣很好地表現雙主角的故事線索,將成長主題分成兩個方向,然后再結局部分殊途同歸地自我救贖,是電影回環式完整結構的一種呈現。苦難似陰溝的生活讓這兩個角色緊緊相聯,影片最后的高潮拉開序幕時,卻是陳念誤殺了人,北野為他掩蓋罪行。命運的黑與白,人物的光明和陰暗都交叉在了一起。有一句臺詞:你真的忍心,別人為你下地獄,而自己上天堂嗎?”實際上當陳念和小北精神上已經是共生的個體以后,的確無所謂“別人,這件事情。但是正是影片第三人稱客觀視角的安排,在影片最后陳念的自首,和小北同穿上囚衣在車上對話的場而,才更讓人感受到一種共同的救贖感。就像陳念說的:現在就像考試考完最后一門一樣輕松。”當陽光照在兩個少年人的臉上,成長的課題完成了圓滿的解答。
四、結語
近代青春電影的成長母題有了更多樣化的表達,這是中國電影界藝術的發展和中國電影年輕一代的生產者創新能力和時代責任感的體現。當觀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時,我們的時代需要更深刻的藝術表達,而不能停留在刻板的模式層而。以青春成長為母題的電影,具有豐富的擴展空間,需要新一代電影人技術上和思想上不斷擴展和提升,才能獲得真正的肯定。
注釋:
①儒家文化傳統與中國電影民族品性的構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1.
參考文獻:
[1]陳曦.從電影《狗十三》看國產青春電影中女性形象的嬗變[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傳媒學院,2019.
[2]何周,袁智忠.《狗十三》:新傷痕主義視域下的倫理之痛[J].大眾文藝,2019.
[3]馬聰敏.一場“造受規訓的人”的視覺景觀——論《狗十三》中的主體性消弭及其電影性表達[J].當代電影,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