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紅 羅圓圓
摘要:湘西南,位于湖南、廣西、貴州三省相交的地,是去往西部地區必須通過的地方,一直有西部咽喉的說法。該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湘西南地區苗、瑤、回、侗、土家、壯等多個民族在這里繁衍生息,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加上交通較為閉塞,擁有豐富的湘西南地區民間藝術資源。這些民間藝術具有非常強烈的個性化特征,表現出獨特而鮮活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我們將可產業化的民間藝術資源轉化為文化競爭力和生產力,可以激活地區發展內生動力,優化、整合產業結構,促進區域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讓民間藝術資源成為區域經濟新的增長點。
關鍵詞:湘西南地區;民間藝術資源;產業化的現實意義
中圖分類號:JO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6-0129-02
一、引言
湘西南,即湖南西南部,處云貴高原之東側,湖南省西南部地區位于湖南、廣西、貴州三省相交的地方,是去往西部地區必須通過的地方,一直有西部咽喉的說法。這一地區根據行政可以分成邵陽、懷化、永州等15個縣級市,轄區內管轄了兩千多萬人,種族以漢民族為主,其中共同生活著苗、土家族、侗族、白族等17個民族,各民族相處融洽和諧,是湖南最后的一塊處女地。該區域歷來交通較為閉塞,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黨中央和國家政府為了提高這一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減小人民生活水平不平衡的問題,從2010年開始著手調整該地區的產業結構,特制定了“國家十二五規劃暨武陵山區扶貧開發”的總布署,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性發展。
二、湘西南地區民間藝術資源概況
湘西南地區苗、瑤、回、侗、土家、壯等多個民族在這里繁衍生息,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也由于這一地區地理風景好,人民樸素,又在一起相互交流了漫長歲月,使得這一地區誕生了優秀的數量龐大的文化遺產,地方民間特色藝術、民俗特色文化遺產內容豐富、項目繁多。
湘西南地區目前擁有的國家級非遺17項,其中傳統音樂3項,傳統舞蹈2項,傳統戲劇4項,傳統美術3項,傳統技藝2項,曲藝2項,民俗l項。擁有省級非遺36項,其中民間文學3項,傳統樂曲3項,傳統民族舞5項,傳統民間戲劇2項,傳統體育競技與游藝2項,傳統繪畫4項,傳統技能藝術5項,曲藝l項,民俗11項。(數據統計截止到2019年12月)
三、獨特而鮮活的湘西南地區民間藝術資源
湘西南地區的不同民族的人民在歷史長河的沖刷下,沉淀中,一邊吸取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一邊在這一基礎上重新鑄造出更多的文藝成果,這些成果對于研究湘西南不同民族的社會,經濟,意識形態,文俗,信仰和歷史以及在每一特定歷史時期的心理活動都有鮮明生動形象的反映,具有非同尋常的價值。湘西南民族傳統文化具有非常強烈的個性化特征,表現出獨特而鮮活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
(一)歷史價值
湘西南民族傳統文化歷史信息豐富。無論是瑤族民歌、侗族蘆笙,還是苗族歌鏊,都會涉及到本民族的歷史和英雄。其追述歷史的過程,具有以下兩大特征:一是著重于對本民族歷史的追述;二是關注遠古、遠祖。這些對了解少數民族的遠古歷史,具有很重要的價值。
(二)文化價值
連山疊嶺的武陵山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湘西南原住民與外界的交流,促使這里形成了獨特而神秘的地域文化。這種文化具有明顯的追根溯源、感宗念祖的特點,如侗族儺戲等,這里的表演類文化遺產也都具有寫實而簡樸的生活化特征,如侗戲等。
(三)科學價值
為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千百年來,侗族、土家族苗族群眾創造發明了許多科技含量高的生產技藝、生活技巧,從而使得這里的文化具有了某種獨特的科學研究價值。如侗錦織造技藝、灘頭手工抄紙技藝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可以進行深入的發掘、研究、保護與合理利用。
(四)藝術價值
在藝術表達上,湘西南本土藝術多具有明顯的原始性特征與生活化傳統,對于研究各種藝術的起源提供了重要參考。如侗族儺戲,所代表的都是戲劇藝術與舞蹈藝術的原始形態,從這里可以窺視到遠古戲劇藝術、舞蹈藝術的影子。此外,侗錦織造技藝、沅洲石雕、灘頭木版年畫等都是當地人民生產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明顯的生活化、實用化特征。
(五)社會價值
湘西南地區的各民族都具有強烈的宗族意識和族群意識。而這些附著有強烈凝聚力的意識形態的形成,顯然又與他們的歷史息息相關。各種傳統節日,各種傳統儀式儀禮,甚至包括日常生活中的風俗,苗族四月八姑娘節等都會成為人們調整人際關系,化解社會矛盾,增強民族認同的重要手段。保護好這些傳統節日與儀式,不僅可以保留下一份難得的族群記憶,還可以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六)經濟價值
絕大多數的民間藝術項目都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如灘頭竹紙制作技藝、侗錦織造技藝、灘頭木版年畫、花瑤挑花等制造產品。充分了解地方文化的產業化優勢,能幫助民間藝術影響范圍擴大,使得這一民間藝術的經濟價值在文化資本的提高下升華到文化資源的經濟價值和文化資本的高度,把地方文化充分認識和研究,能梳理出其中的經濟價值和轉變機制、轉變方式,一定可以將地方文化的影響范圍變得更廣泛,使各族人民能借助自身的良好資源條件,在將來的文化經濟競爭中獲得等多的機會,得到更多的資源。①
四、湖南省西南部地區地方藝術資源產業化發展的現實意義
(一)民間藝術資源產業化可以有效的促進地區區域經濟發展
民間文化藝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和外來文化的沖擊,地方民俗藝術出現了岌岌可危的險境,很大部分地方民俗藝術找不到繼承者,那些精妙絕倫的作品也快看不到了。一部分民俗藝術抵擋不住利益趨向世俗化,漸漸違背初心。地方民俗文化藝術要鳳凰涅槃,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發展之路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充分認識地方民俗藝術的經濟效益,能很大程度上促進一個地區新的經濟發展點。中國的地方民俗文化藝術,像珍珠般散落于各民族和各地區。中國農村更是民間藝術的主要分布區,十六屆五中全會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出了新的目標:“生產進一步發展、生活更加富裕、鄉風越來越文明、村容變得整潔、管理一定民主”。農民是民間藝術許多形式的繼承發揚者,很多地方民俗文化藝術的本體就是農民本身,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良性的鮮活的傳承,地方民俗文化藝術的保護,就是對這一地方民俗文化再生一種形式,如果計劃合理,能將可產業化的民間藝術資源轉化為文化競爭力和生產力,激活地區發展內生動力,優化、整合產業結構,促進區域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讓民間藝術資源成為區域經濟新的增長點。
(二)民間藝術資源產業化可以加強民族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擴大民族傳統文化的優勢,整合民族文化優勢資源,使民族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產業支柱
以中國苗族婦女傳統服裝的市場化為例,它的開發既發揚了傳統苗族婦女的服裝文化,還體現了極大的經濟價值。不同年齡段的苗族婦女,比如中老年婦女和青少年婦女穿著不同風格色彩的苗裝進行走秀,在舞臺上釋放苗族服裝的魅力,然后將苗族特色鮮明、能體現民俗的苗族服飾(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制成產品銷售,市場占有率極高,利潤巨大。這種思路在推動苗族文化而向社會的同時,既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又能在不改變傳統工藝、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獲得經濟效益。
也就是說,我們一方而要對地方民俗文化原生態的維持,一方而要充分發揮它的經濟價值,由經濟來推動保護的思路十分重要。將既能展現地方民俗文化并能產生經濟效益的,且市場極為良好的文化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要進行產業化的調整,從科學的品牌定位、營銷方式、合理的規劃方而孕育出優秀的文化品牌,將文化優勢中的經濟優勢充分開發出來,實現對于民俗文化經濟效益的挖掘。
(三)民間藝術資源產業化有利于民間藝術的傳承保護,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因為,要使民間文化藝術自我發展,必須從產業化入手,讓文化和經濟相互交織,產生經濟效益,再推動文化的挖掘、繼承、發展、保護、創新。當人民受到了民俗文化帶來的經濟效益紅利后,才能促使地方財政更好的撥出款項加大對于民間文化的保護發展力度,給傳承發揚民間藝術的人創造出更適宜的條件和機會,讓他們沒有后顧之憂能加專注的發展這一特色產業文化。一些發達國家已經發現不管是真實存在的文化遺產還是虛擬的意識文化遺產,在確定她們不會遺失的情況下,進行市場化的運作能最大程度地開發和保護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比如日本、韓國將習俗節日等蘊含深刻的民族文化內涵的資源納入了旅游業,吸引了大批游客,獲得了十分豐厚的經濟效益。瑞士、芬蘭、英國等國在看到這些獨樹一幟的民族文化背后蘊含著巨額經濟收入后也創造了極佳的保護傳承條件,使得本國的民族文化能在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中交相輝映,既維持文化多樣性,又獲得了文化資本,充分將本國的文化資源優勢發揮了出來,這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②
把民間藝術文化的經濟效益拔高到文化資源和文化資本的高度,對內涵深刻的民俗藝術進行開發和研究,梳理出其中的經濟價值和轉變機制、轉變方式,一定能使民間藝術的資源進一步擴大,讓中華民族利用自己的民族優勢,在將來的“文化引領經濟”時代中獲得更多的機會和資本。而對文化產業的革命,文化不光是間接的對社會產生影響,而是能直接作用于社會實踐當中,轉化為更先進的生產力。
★基金項目:2019湖南省教育廳重點項目:《湘西地區民間藝術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19A269):2018年度湖南省婦女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依托民間藝術產業促進湘西南地區農村女性就業、脫貧的路徑方法研究》(項目編號:18YB16)。
注釋:
①歐陽舒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思路與經濟價值[J].科學與財富,2012(10).
②程惠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J].經濟觀察報,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