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誠信指在整個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誠實守信的社會風氣。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失信行為逐漸顯露,給人們日常生產生活造成諸多不便,對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帶來了不良影響。本文總結社會誠信度的問卷調查結果,分析社會誠信問題發生的原因,提出提升社會誠信的途徑,引導人們真正做到誠實守信,推動社會經濟健康發展。
關鍵詞:經濟社會;社會誠信; 誠信缺失
誠信即誠實守信,是世代傳承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是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社會誠信指在整個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誠實守信的社會風氣。社會誠信包括個人誠信、企業誠信、政府誠信,是符合當代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生活等的道德規范。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各類誠信問題逐漸顯露,失信行為日益增多,不斷困擾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阻礙了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建立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現代社會誠信體系,健全失信懲戒制度等相關法律法規顯得尤為必要。為了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背景下的社會誠信現狀,作者開展了社會誠信度的網絡問卷調查,總結分析調查結果,闡述社會誠信問題發生的原因,提出提升社會誠信的途徑,讓更多的人關注社會誠信,引導人們真正做到誠實守信。
一、問卷調查結果
為切實了解社會誠信現狀,作者利用“問卷星”,以網絡問卷形式開展《社會誠信度》調查。本次回收有效問卷321份。調查對象中,男性占38.94%,女性占61.06%。18歲以下人數占4.05%,18歲以上人數占95.95%。92.22% 的調查對象具有大學以上學歷。88.79%的調查對象在社會上曾因別人的不誠信而吃虧。95.33%的調查對象很重視誠信。85.36%的調查對象認為身邊的大部分人做到誠信。93.46%的調查對象認為教育對誠信重要。51.4%的調查對象對朋友“誠信”要求的底線是凡是言必信,行必果,37.07%的調查對象對朋友“誠信”要求的底線是允許在特殊情況時有新的行為,9.97%的調查對象對朋友“誠信”要求的底線是對別人如何無所謂,但對自己要講信用,1.56%的調查對象無所謂要求。48.6%的調查對象最關心的是個人信用,43.93%的調查對象最關心的是政府信用。34.58%的調查對象認為造成目前存在不誠信現象的原因是社會風氣造成的,34.27%的調查對象認為造成目前存在不誠信現象的原因是機制不健全。74.77%的調查對象對遇到的無誠信情況時, 今后注意小心防范。52.02%的調查對象認為誠信及好的道德修養來源于父母的影響,31.15%的調查對象認為誠信及好的道德修養來源于社會的影響。54.21%的調查對象覺得誠信建設應該加強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70.4%的調查對象覺得未來社會的誠信度會不斷進步。70.72%的調查對象不相信上門推銷的推銷員的話,28.66%的調查對象需要出示許可證明才相信,0.62%的調查對象相信上門推銷的推銷員的話。53.27%的調查對象不相信傳媒廣告,33.64%的調查對象相信電視上的廣告,22.43%的調查對象相信報紙上的廣告。56.39%的調查對象對現在市場中,商家為了利益而不顧誠信,用劣質材料制作,但賣出的是高價的情況很關注,很不滿他們的這種行為,20.25%的調查對象對商家類似行為見怪不怪,16.82%的調查對象知道此類行為但不關心,6.54%的調查對象見過新聞報道但僅看看而已。52.96%的調查對象認為目前社會的誠信狀況影響其對他人的信任感, 39.25%的調查對象認為目前社會的誠信狀況對他人的信任感有一定影響。 45.17%的調查對象認為自己會記住誠信很重要,不會去欺騙別人,34.89%的調查對象認為自己不講誠信會受到懲罰的。調查對象認為對于信用不良者受今后無法向銀行貸款或透支、公布“信用黑名單”、追究法律責任的處罰方式最有效。調查對象認為目前存在嚴重不誠信現象的三個主要行業分別為旅游、美容、商業。
二、現階段存在的主要社會誠信問題
基于調查結果的分析,現階段存在的社會誠信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商家欺詐行為:高科技時代,網購及外賣極大程度地便利了居民生活,同時極易誘發商家失信行為。許多人網上購物或訂購外賣時都遇到過付款后商家失聯、商品虛假宣傳或偷梁換柱的情況。少數商家過度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僅憑很小的投資,以虛高價格謀取過高收益。部分商家為利益惡性競爭、以次充好的現象時有發生,嚴重損害消費者利益的同時產生了不良的失信行為。商家失信行為頻發,引發買家對商家信任感缺失,不利于經濟社會積極健康發展。
(二)拒絕償還個人債務:在我國逐步實現全面小康的進程中,基本物質生活得以滿足后,人們紛紛開始追求品質生活。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貸款買車,甚至信用卡套現等滿足自身物質生活追求。當經濟狀況出現波動后,部分民眾缺乏誠信意識和契約精神,有的人無力償還債務或不愿償還貸款,選擇逃避、躲藏等方式拒絕償還,最終被限制高消費并列入失信人員名單。該類不履行承諾和隨意毀約的行為造成人與人之間信任感缺失,對社會和諧和精神文明建設帶來了不良影響。
(三)制造和傳播謠言:身處信息化時代,誠信是約束網民行為規范的道德力量。社交媒體發達,虛擬網絡世界的信息魚龍混雜,網友言論自由且消息擴散迅速,傳播范圍廣。別有用心之人利用這一特點,在網絡上隱瞞事實,制造和散播謠言,吸引眼球,甚至制造事端,嚴重擾亂網絡秩序,更有甚者利用語言暴力侵犯他人權利,危害他人身心健康。謠言和虛假事實的傳播降低了公民對網絡的信任度,阻礙了網絡誠信文化的發展。
(四)信任感缺失:在開放自由的信息爆炸時代,社會競爭日趨激烈,有些人為了個人的利益而背信棄義、陽奉陰違,讓誠實善良的人們感到迷惑,甚至自我懷疑,使誠實守信的美德受到了極大的沖擊。部分民眾、企業乃至政府缺乏誠信意識和契約精神,不履行承諾,甚至隨意毀約,造成了信任感的缺失。
三、社會誠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從社會現實來說,我國目前處在經濟穩定高質量發展的時期,對經商人士尚缺少有效的監管機制,對經商行為缺乏有利監督,市場秩序較為混亂。當商家發現偷工減料可以獲得更高利潤時便會投機取巧,虛假宣傳,欺瞞消費者,其他商戶也效仿其行為,以謀取更高利潤,導致誠信經營的商家利益受損,甚至生存不下去,嚴重擾亂市場秩序,影響經濟社會的良性競爭。企業失信行為的出現,導致社會誠信度下降。
(二)從社會體制來說,我國的信用體系尚待進一步健全。誠信的法律體系還不是非常完善,對失信行為的約束力和失信懲罰的成本均較低。誠信主要靠自我約束及道德維系,失信懲戒治標不治本。政府偶爾出現的失信行為,導致百姓對政府的不信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和諧,不利于誠信社會的構建。
(三)從人口素質來說,我國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口基數大、受教育程度不高,人口整體素質還偏低,部分民眾誠信意識不強,容易受大眾觀念影響。在日常交往中,社會競爭壓力大導致人際關系淡漠,信任感建立困難,容易出現損人利己、惡性競爭等道德缺失行為,誠信缺失時有發生。
(四)從教育機制來說,我國教育屬于應試教育。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人的思想道德品質、科學文化素養、身體素質均得到提高,但誠信文化建設仍較薄弱。學校及家庭往往重視文化教育,容易忽視公民思想道德修養等素質教育,導致學生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受影響,干擾了健全品格的形成及綜合素質發展,不利于社會誠信的發展。
四、有效提升社會誠信度的途徑
(一)加強政府誠信建設:政府誠信是以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為主體的誠信,是社會誠信的關鍵,直接影響社會公平與正義。政府誠信建設即思想建設,就是要樹立正確的執政理念,掌握高效的執政方法,推動政風建設,提升公務員素質。著力于將政府誠信建設內化為各級干部日常工作的行為準則和辦事理念。實行政務公開,將各項工作規范化、信息化、公開化,著力打造服務型政府、誠信政府、陽光政府。不斷提高政府誠信,助推誠信之風,構建誠信社會。
(二)完善市場監管機制:積極健康的市場秩序是經濟平穩發展的前提。進一步完善市場監督管理機制,加強日常監督力度,多渠道管理商家經營行為,規范市場秩序,懲治惡性競爭、以次充好等不良經營行為。商家失信行為的有效監管與遏制,不僅有利于規范經營秩序、營造良好競爭環境,而且有利于買賣雙方基本信任的建立,從而極大地提高公民信任感及社會誠信度。
(三)健全法制體系及失信懲戒制度:法律是誠信的有效保障,也是誠信社會的根基。法治社會推崇依法治國,健全的法律體系對個人、企業乃至各級政府都可起到強制性約束作用。用健全的法律體系為誠實守信保駕,可消除個人、企業乃至政府的失信行為,提高社會誠信度,促進誠信社會建設。利用基于第二代身份證信息建立的個人征信系統,全面覆蓋社會成員的信用記錄,構建以信用系統為核心的社會誠信體系。完善失信懲戒制度,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懲戒力度,加強對失信人員高消費等日常生活的限制。“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失信懲戒制度將對各類行為產生重要限制。當社會誠信以制度的形式確立,社會誠信便具有了確定性和強制性,有助于警示失信的嚴重后果,提高全社會的誠信意識。
(四)加強誠信教育:誠信教育對提高社會誠信度起到重要作用,我們應重視誠信教育。首先,應重視家庭教育,青少年成長離不開家長的陪伴,家長的教育與日常行為極易影響青少年的三觀與行為準則形成。其次,要加強學校教育,學生是社會群體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教育是學生成人成才的助推器,學校應摒棄應試教育的觀念,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除此之外,仍然需要加強成年人誠信教育,改變思想進而矯正行為,規范就業市場和競爭環境,形成良好的行業規范和社會風氣。最后,利用好社會教育,主流媒體積極宣傳誠信知識和失信行為危害,助力形成社會誠信之風。
總之,誠信是社會平穩運行的基礎,是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傳統美德,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社會誠信建設對促進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更顯必要,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誠信,是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美德的要求,是經濟平穩運行和良性發展的必要條件,更是社會發展前行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拾麗莉.對我國當前社會誠信建設的法理思考[J].企業導報,2015,10:189-190.
[2]李娜.誠信文化構建和諧社會的理論分析[J].新西部,2018,11中:11-14.
[3]楊夢軍,冉戎.社會誠信制度建設能抑制企業腐敗行為嗎—基于信用監管的視角[J],財會月刊,2020.
[4]祝苗苗.社會誠信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J].南方論刊,2016,6:36-37,54.
作者簡介:
袁菁菁(1999.07-),女,漢族,湖南綏寧人,本科在讀。